1天工作量抵得过20人干一周 浙江移动将人工智能引入网络运维管理

说起人工智能,很多人会想起AlphaGo和围棋冠军的对决。其实,人工智能正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我们的生活。

比如,在浙江移动,就有这样的机器人成了网络“攻城狮”们的“新同事”。

在浙江移动的石桥IDC机房,一名机器人已“入职”机房巡检岗位。它的主体为黄色,头部有一双大眼睛,酷似电影《机器人总动员》里的“瓦力”。

长得像“瓦力”的机房巡检机器人。

还有一位正在“实习”的“光缆卫士”,挑战费时费力的光缆巡检工作,可以全方位展示光缆“健康”情况。

这两个项目作为浙江移动智能化应用的初步探索,受到业界瞩目。在前不久于广州召开的“网络运维自研工作研讨暨第二季度优秀自研项目评审会”上,浙江移动“光缆卫士”项目荣获全国冠军、“智能机器人”项目第六名。

智慧运营,优化流程完善管理

近年来,中国移动加快推进“大连接”战略的实施。浙江移动按照集团公司“先行先试”的要求,努力推动“大连接”战略落地,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并提出了“智慧运营”的工作要求。

“智慧运营就是要秉持专注、执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大数据为驱动,以大IT平台为支撑,通过流程优化和完善管理,提升运营水平,改进客户体验和价值创造,打造新的竞争优势。”浙江移动总经理郑杰在多次会议上着重强调。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网络虚拟化等新技术的成熟和兴起,浙江移动率先创新和探索,通过对前沿新技术、新方法有效掌握和利用,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智慧高效”特色的管理方法与运营手段,先后涌现出一批“智慧运营”优秀实践成果。尤其是在网络运维方面,浙江移动通过创新拓展在运维管理、故障发现、质量分析、网络优化、投诉处理、智能终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引进机器人等智能化手段是我们创新探索的试点之一,未来,我们还将会DevOps管理流程和方法运用到网络运行维护工作中,进一步增强在‘智慧运维’中的自主研发能力,将视角转向IT技术和CT技术的融合发展,使得新技术为网络运营服务。”浙江移动工作人员表示。

机器人上岗,让IDC机房管理自动化

数据中心是中国移动未来业务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目前,数据中心机房采用7×24小时专人值守的方式,工作人员需按时巡查机房基础设施,并对基础运行数据进行检查核对分析。这种方式耗时费力,生产效率低,巡检标准化程度也相对较低。

“目前,数据中心机房采用7×24小时专人值守的方式,需要2小时巡检一次机房,遇到网络保障时期需要1小时一次。石桥IDC机房共有6幢楼,每幢楼有8层,巡检工作占用了大量的人员精力,值班人员一天行走距离都在数公里以上。”工作人员说。

对企业而言,这是个实际困难。机房设备类型多、数量大,需要巡检人员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背景,招聘、培养新人并不容易,而数据中心扩容很快,现有配置的人员数量远远跟不上实际发展的需求。为了提高综合管控效率、提升监测手段,浙江移动网管中心将目光投向了智能机器人。事实证明,“智能机器人”的引进让这一现状得到明显改变。

通过对机房的实际情况勘察和具体需求整理,以及对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的调研,浙江移动网管中心为机房巡检机器人勾勒了画像:“它能对机房多种数据集中搜集和处理;能自己走路,定时对各种设备仪表进行巡检,发现故障并及时通知后端,能够对接机房出入管理系统,部分替代人工随工监督。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节省人力成本,消除漏检、检测不仔细等情况,还能实现机房管理的自动化。”

“通过多次试验调测,目前的机器人能够基本胜任我们预设的任务,有效解决了我们的难题。”工作人员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位长得像“瓦力”的机器人外貌呆萌,身高125公分,装配了高清摄像头、红外热成像、光线传感器、激光扫描仪、身份证阅读器、超声波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等10余种传感器。当你靠近它,它还会简单地和你对话:“你好,请出示身份证。”

说起这名“新同事”,浙江移动网管中心基础保障部的工作人员对它予以了高度评价:工作尽责,还能做一些人类做不了的事情。

通过高清摄像头,“瓦力”能够看各种设备仪表,和巡检人员一样进行设备仪表的巡检、核对仪表数据。他还能辅助机房施工管理,根据施工工单,按时走到施工位置,对施工人员进行身份验证和人脸识别。验证通过后,机器人自动进入随工监督状态,开启摄像头,实时记录施工人员操作视频。机房管理人员可以在后台随时调取视频,查看施工作业情况,还可以通过机器人进行语音交互,指导施工人员操作。

这些功能看着简单,但机器人要完美实现却不容易。针对IDC机房工作的特殊要求,机器人还需要承担更复杂、更精细的工作。

比如,要能自如地在结构复杂的石桥机房里穿行,最高移动速度要达到0.6m/s,机房工作人员来来往往,通道并不宽敞,机器人对运动物体和人也要具备良好的避障能力。在巡检过程中,机器人还能实时感知机房内的温湿度,并能很“聪明”地将数据分析消化然后自动绘制出热能分布图和湿度分布图。此外,机器人还要会“学习”。比如一些传统机房设备和仪表是由不同颜色的灯和指针式表盘来显示数据,数据不能自动读取,而工作人员利用图像识别、神经网络技术,让机器人自行学会了看懂老式设备的仪表。

“未来,通过软件、硬件的升级,机器人在专业领域会做得更好。” 工作人员说。

“光缆卫士”来了,全方位给光缆做“体检”

智能终端迅速普及的背后是互联网业务和多媒体应用的“井喷式”高速发展,互联网业务量呈指数级的迅速膨胀无疑是网络发展的一个难题。光纤通信技术以其近30THz的巨大潜在带宽容量承担了通信领域“信息高速公路”的角色,光网络高比特率数据传输能力和大吞吐量的交叉能力为万物互联互通提供了可能。

1天工作量抵得过20人干一周的“光缆卫士”。

自开展宽带接入业务以来,浙江移动坚持高标准高要求的原则,依托光波长路由光交换技术、波分复用传输技术以及高速光器件等一系列新技术引入和应用,率先部署实现了“全光网络”。

相比传统普通的光纤传输通信系统,全光通信网络避免了网络系统中传输和交换多次“光电、电光转换”的问题,在大幅度提升信息传输速率的同时,还加强了传输准确性、生存性、容错性和安全性。

作为“全光网络”的直接载体,光纤的通信质量和通信性能直接关系全网的运行情况。如何对巨量光缆资源进行维护、掌控纤芯质量,实现光纤物理网络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无疑成为网络运维人员面临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依靠人工对专业设备采集光缆性能数据进行分析的传统光缆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全光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对光缆性能自动分析,实现光缆线路自动化、智能化、IT化的管理新型模式,成为光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迫切需求。

为此,浙江移动网管中心充分响应公司“善知善行,惟和惟新”工作文化的要求,攻坚核心技术难题,自主研发了一套光缆集中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分析平台系统——“光缆卫士”,并就此打破了国内外专业公司对SOR文件解析以及光缆纤芯光通信性能曲线拟合的技术垄断。

记者了解到,该平台通过内部集成的缆段分析功能,自主解析和构建光缆信号模型,可使用户轻松实现对全省光缆的分布式管理和批量分析。平台采集不同时期光缆纤芯质量情况数据,并可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实时还原光纤通信性能曲线,全方位展示光缆“健康”详情,体现光缆质量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趋势,从而助力工作人员及时准确地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对发现的问题光缆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进行整治。该平台使得传输运维工作从传统的被动抢修模式转变为主动预防模式成为可能,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传输网络的分析与管理效率,也为传输平台运行保障提供了更高效的运营手段。

目前,“光缆卫士”已在浙江省内11个地市试用,有效解决了光缆维护中工作繁琐和信息不一致等问题,获得一致好评。系统上线前,浙江移动在全省每月进行一次光缆质量的巡检和分析,每次耗费20余人约一周的时间。“光缆卫士”系统上线后,每个地市只需安排一名管理员进行操作,1天即可完成全部工作。

据浙江移动工作人员透露:“未来,根据实际生产需求,‘光缆卫士’还会不断优化,并能与其他系统融合。比如,融合省内资管系统,做到扬长避短,相辅相成。‘光缆卫士’有纤芯低质量点、中断点的位置距离信息,有纤芯损耗曲线,能够同资管GIS地图的管道、电杆等信息完美结合,指导巡检排障人员确认光缆中断的具体物理位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9-20
1天工作量抵得过20人干一周 浙江移动将人工智能引入网络运维管理
1天工作量抵得过20人干一周 浙江移动将人工智能引入网络运维管理,说起人工智能,很多人会想起AlphaGo和围棋冠军的对决。其实,人工智能正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我们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