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将构筑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5G网络不再是简单通信网络,虚拟现实和浸入式体验作为5G时代的关键应用,将为游戏、教育、医疗、艺术等行业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大规模物联网将驱动通信行业放弃传统的“烟囱式”创新模式,加快革命性技术创新和跨行业合作,从过去端到端的封闭的商业环节,转向多场景、多应用的商业环境下与他人积极分享机会和利益。5G时代将从以网络为中心转变为以业务为中心,以人为中心转变为以人和物为中心,开创一个全新产业,而基础承载网络将成为5G产业的重要基石。
5G之路,承载先行。部分领先运营商将5G承载网建设提上日程,纷纷开始启动5G承载的关键技术研究、验证和测试,有些运营商已经在准备小规模试商用。为了应对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韩国的领先运营商已开始研究下一代移动承载网建设,预计2017下半年商用;日本的领先运营商也已启动5G预商用部署,预计在2020年日本夏季奥运会正式商用;中国三大运营商也都开始在5G承载的标准、网络模型、技术验证等各方面进行了研究,中国移动在2016年启动5G承载网研究,计划2018年进行试点商用。
X-Haul畅想5G时代的无限可能
未来的5G业务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自动驾驶、8K、VR带来的浸入式视频体验、触觉网络等科幻故事中才看得到的创新业务将成为可能,未来的承载网络需要支撑“X”种业务创新。
从2G、3G到4G,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变迁,无线网络的连接数量呈现指数级增长,不同无线制式时代的业务将需要在一张网络中承载,未来的承载网络将需要支撑“X”代的业务,包括2G/3G/4G/5G,甚至beyond 5G。
全联接时代,全球的各个角落都需要联接在一起,无处不在的无线连接将为人们带来更美好的生活,未来的承载网需要支撑起任意环境下的无线联接,“X”种场景下的无线接入对未来承载网络提出更高要求。
正是在这样的全联接诉求下,华为发布了面向5G的移动承载解决方案X-Haul,并提出了5G承载的四大理念:最优TCO,全场景接入;弹性承载,长期演进;全局智能,敏捷运营;端到端网络分片,最大化网络价值。X-Haul将帮助运营商构筑面向未来可持续演进的5G承载网络,把握5G时代的无限可能。
最优TCO,全场景接入
5G承载网的建设要进行全局的规划,需要充分利用现网资源,包括基于4G/5G共站部署,进行原站址提速,实现高效广覆盖;基于宏站站址,拉远CRAN集中,实现城区热点区域的深度覆盖。
华为X-Haul解决方案支持IP/OTN/微波等多种接入技术,充分利用可用资源,灵活组网,快速实现5G网络广深覆盖,实现5G承载TCO最优。
针对回传场景,华为发布了业界首款50GE/100GE自适应分片路由器,基于50GE接口实现了现有站址的原址提速,同时在无光纤场景下,华为推出了业界首个5G-ready的微波解决方案实现原址提速、4G/5G共站部署;针对前传场景,华为发布了业界首款100G室外型波分,与RRU共站部署,节省光纤资源,实现热点区域深度覆盖。
弹性承载,长期演进
数据显示,到2021年,移动数据流量将增长8~9倍,增速迅猛,5G承载网需要有效支撑面向未来10年的带宽增长需求,对承载网的扩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华为X-Haul具备架构灵活可调、带宽按需扩展的特性,支持面向未来的持续演进。
X-Haul采用Segment Routing/EVPN/OSPF-TE实现弹性连接架构,满足5G业务海量连接的需求,一方面实现基站协同流量的就近转发,最大化协同增益,另一方面为无线与核心网建立按需实时的连接。
接入层所采用的50GE接口,可基于FlexE平滑升级到100GE;汇聚层通过IP+光两层架构组网,华为发布业界首款单槽位2T移动承载平台,支持200GE/400GE接口,同时推出业界单纤最大容量超过20T的OTN设备,光层实现波长一跳直达,单波带宽可按需扩展至200G/400G。
全局智能,敏捷运营
未来的5G业务模式将更加丰富多样,承载网只有具备业务快速发放、智能运维、敏捷运营的能力,才能有效支撑运营商的5G业务拓展。
华为X-Haul基于网络云化引擎(Network Cloud Engine)实现IP/光/微波等不同网络介质、跨不同网络层、跨不同网络域进行集中协同和编排及业务自动化配置,实现业务集中路由计算,使能端到端跨域业务分钟级发放和业务自主优化。
引入Telemetry协议,结合大数据分析,实现网络可视可管,主动运维,网络自治。
端到端分片,一网多用,最大化网络价值
未来的5G业务类型包括eMBB/uRLLC/mMTC/专线等多种业务,需要端到端保障不同业务的服务质量,在同一张综合承载网络中要实现对不同业务的严格隔离。
华为X-Haul采用FlexE(灵活以太)技术实现端到端网络分片,实现一网多用,最大化网络价值。FlexE可以基于时隙调度将一个物理以太网端口划分为多个以太网弹性硬管道,实现同一分片内业务统计复用,分片之间业务互不影响。同时,通过网络云化引擎实现基于FlexE的网络分片与无线、核心网端到端协同,支持对每个分片的灵活创建、带宽按需调整、SLA(服务等级承诺)按需保证和故障快速定位。
在具体的网络部署方面,可以根据5G发展的不同阶段来进行规划部署。
5G初期,网络分片实现业务隔离,业务以eMBB、专线等自营业务为主,网络分片可实现eMBB和专线的差异化承载;5G中期,网络分片端到端生命周期管理,实现运营商自营业务专线/ eMBB / uRLLC /mMTC自营业务隔离承载与运维;5G成熟期,开放分片网络接口给第三方机构,通过网络云化引擎,拓展运营商商业版图。
积极推动5G承载的国际标准进程,加速标准统一,避免产业碎片化
为满足5G对承载网络的需求,5G承载的国际标准化的进程正在加速。华为积极参与相关标准组织和产业组织活动,在IETF、BBF、ITU-T、OIF、IEEE、ETSI及其他产业联盟中推动5G承载的产业标准及生态建设,构建完善5G商业运营环境。
5G承载关键技术FlexE标准,华为是重要的推动者和参与者。华为公司从OIF FlexE立项开始就积极参与其中,并在各大组织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016年5月在OIF率先提出FlexE IA 2.0需求,其提出的帧结构被OIF采纳;2017年7月在BBF、IETF上华为持续发声,牵引行业发展。
在超宽超长物理层方案架构方面,华为推进了Beyond 10km 50GE/200GE/400GE标准在IEEE立项。华为作为IEEE 802.3bs 200/400GE标准工作组主席推进标准化进程,同时,华为也是IEEE 802.3cd 50GE标准的主要参与者和标准进程的重要推动者,并广泛地联合运营商、光模块厂商、仪表厂商等产业链厂家共同推进加速产业链成熟。
在时钟同步方面,华为和中国移动、Orange合作,在ITU-T同步标准组推动下一代1588同步标准,满足未来5G基站的时间同步需求。同时,自2013年起,华为一直在参与IEEE下一代1588v2.1标准制定。
在微波承载方面,华为通过产业联盟推动E-band以及未来W/D-band的相关频谱划分和波道划分,保证微波方案具备承载20Gbps+以上的大带宽传输能力,更好地满足光纤资源不足场景下的5G承载需求。
波分承载方面,作为ITU-T最主要成员之一,华为主导制定Beyond 100G OTN,Flex OTN、G.HAO相关标准,更好地满足5G更大带宽、更弹性管道的承载需求。
携手全球领先运营商按下5G承载的“快进键”
截至目前,华为已经与中国移动、德国电信、泰国TRUE、巴西TIM等20多家全球领先运营商开展5G联合创新研究。
华为积极参与在北京怀柔由IMT-2020(5G)推进组组织的中国5G技术研发试验,2016年9月已完成单点关键技术样机功能和性能测试,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开展5G系统的组网技术功能和性能测试。
在MWC 2017上,华为与德国电信进行业界首次跨厂商端到端网络切片方面的联合创新的演示,此创新将帮助德国电信快速进入更多的垂直行业,如Smart Factory、车联网等,促进德国电信的业务发展。
2017年1月,华为与中国移动集团共同承接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5G承载网创新项目–5G前传及回传接口的研发与验证》,联合中国移动研究院共同制定5G承载标准规范,推动产业标准形成。此外,2016年11月与浙江移动启动5G联合创新项目,在5G时代承载网基础资源需求、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探索,为中国移动未来5G承载做好技术储备,助力中国移动未来5G商用部署和业务发展。
2016年10月,泰国True与采用华为Atom GPS实现4.5G网络高精度网络时间同步,为5G承载的时钟方案做了前期的研究和验证;
2016年,华为与巴西TIM 就面向5G平滑演进的CRAN前传网络进行联合创新,在巴西奥运场馆部署基于华为Blade OTN方案的CRAN前传网络,此次联合创新将帮助巴西TIM建设面向5G架构的无线前传网络,为TIM发展无线业务,提供差异化用户体验构筑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华为通过产业联盟推动E-band以及未来W/D-band的相关频谱划分和波道划分,更好地满足光纤资源不足场景下的5G承载需求。华为联合沃达丰、德国电信等运营商,以及爱立信、诺基亚等设备厂商等共同创建了毫米波产业联盟,并通过ETSI持续运作,致力于推动毫米波频谱在各个国家的开放,截止2017年,全球范围内已有76个国家毫米波频谱可用于大容量移动承载场景。
面向未来,华为将与运营商、设备商、国际标准组织、产业联盟等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伙伴在标准领域紧密协作,加速标准统一,避免产业碎片化;同时加强与运营商联合创新,推动5G关键技术成熟,使能产业链,推动生态建设,构建完善5G商业环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