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在自身业务定位还是对外资本投入上,博世都不是一家善于越矩的公司,甚至恰恰相反,在博世百余年的生长历史中,几乎不存在跳脱其Tier 1身份的业务转型,抑或是出于单纯财务回报的项目投资。
而即便拥有如此性格稳态的巨型企业,依然在跟随无人驾驶风口进行调整和布局。去年中旬,博世集团传出消息,将剥离旗下起动机和发电机事业部,成立独立运营机构。同时,博世不排除寻找合作方甚至收购方的可能。
官方将这一重要战略决定视为博世架构调整的第一步。公开资料显示,博世起动机和发动机事业部全球拥有员工逾6000人,自2007年以来,该事业部在中国销售量实现年均两位数增长。对营收如此可观的业务部门寻求合资甚至出售,足见这家体量庞大的供应商转型的“舍得”之道,在这之后,博世希望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挖掘未来增长点。
如今,据雷锋网了解,这种转型战略将通过本月启动招募的博世加速器平台寻求更多的出口。
就在不久前,博世中国官方微信公号上发布了博世联合美国知名加速器Plug and Play(PNP)创办张江跨国联合孵化平台的消息。该项目的直接管理者,便是博世(中国)投资公司旗下的新业务发展部门。雷锋网新智驾日前采访了负责该项目的博世中国区新业务发展经理俞钟凯,他为我们透露了将于4月20日正式启动全球团队招募的博世人工智能加速器的更多信息。
博世汽车人工智能加速器:4月20日开启全球团队招募
雷锋网:资料显示博世中国总部1999年成立,在华业务上经历了怎样的变革?此次负责孵化平台的博世(中国)新业务发展部的具体职能又是怎样的?
俞钟凯:事实上博世在中国的布局很早,1909年就开始了,可能还会更早。那时候博世在上海有一个办事处,主要卖一些博世零件。当时上海已经有汽车了,汽车的很多零件是博世的产品,维修之类的也会用,那时候主要是贸易职能。而博世在中国真正的业务拓展是从合资开始的,最著名的是联电(联合汽车电子)和博世柴油这一块。目前博世在中国有很多子公司,一共有62家。
新业务发展部的职能以创新孵化为主,我们部门在2012年成立。第一阶段我们做内部的创新为主。2015年,我们拆分一家公司,之前孵化的产品目前放在那家公司做运营。现在新事业发展部属于成长的第二阶段,我们在做很多战略的联盟、引进,以及外部的孵化创新。
雷锋网:请介绍一下此次博世中国发布的孵化平台项目,作为外资企业,博世在中国汽车产业投资市场的本土化策略如何展开?
俞钟凯:就新业务发展部而言,我们的职能是负责博世在中国的创新和孵化。目前的项目叫作“博世汽车人工智能加速器”,是我们与PNP(Plug and Play)一块儿合作的,我们在PNP的平台上先进行了一个报道,计划在4月20日正式开始招募,上半年预计招募15家公司。目前,我们的布局是中国本土的初创公司,但对于中国以外地区的项目,如果他们是希望解决中国市场的问题,致力于在中国发展,我们也是很欢迎的。
对于这个加速器的项目招募,我们目前计划涵盖四个技术范围:第一,传感器;第二,算法;第三,HMI(人机交互);第四,Connectivity(连接)。
我们希望招募的加速器团队具备以下特点:第一,他们是经过一轮投资的,我们是加速器,不是单纯的孵化器,团队不管是天使轮还是种子轮,或者是Pre-A轮、A轮都可以,需要经过一轮投资。第二,他们已经有自己的产品,或是至少有Demo产品。
总体而言,三分之二我们希望能找到拥有使能技术(enabling technology)的公司 ,三分之一我们希望寻找一些系统或服务公司。
在投资策略上,加速器本身会为创业项目提供一些支持,这种支持主要分技术线和市场线。技术线上,包括博世积累的传感、无人驾驶等专业技术,以及技术专家顾问和工程师网络;市场线上,包括供应商、主机厂、渠道伙伴、投资人等对接资源,以及博世在全球的业务网络和经验支持。这两条线上的专家,都可以对初创者做一些扶持,同时我们也会提供一些Demo Day的支持。
博世的投资逻辑
雷锋网:相比于新兴的孵化机构、互联网风投公司,博世作为有百年历史的老牌厂商,在投资逻辑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俞钟凯:首先,博世不会做财务投资,不会在投资这一块儿追求财务回报。博世旗下有一个专门的投资公司,叫Robert Bosch Venture Capital(RBVC),这个投资公司最早在美国、德国和以色列几个市场做投资业务。但他们从08年成立至今投资的公司大约只有二十家左右,所以无法用风投的指标来评价他们的工作。
其次,博世在投资这块儿,其实相对来说是保守的。近几年来,博世收购了采埃孚转向(采埃孚转向机 系统有限公司),投资了一些人工智能公司,但是它的频率不像风投那么高,它更追求战略线投资,以战略布局的方式切入,所以中长期布局是非常深远的。
雷锋网:从战略角度来讲,是什么样的原则或价值观在指导博世的投资逻辑?目前新兴汽车产业趋势的影响下,博世布局的思维在发生怎样的转变?
俞钟凯:从战略角度,博世倾向于追求长远,不会以近期利益为导向投资一些火爆的项目。在选择项目时,最重要的是看它是否能解决一些问题,解决行业,或者解决用户痛点,一般是博世所追求的指标。博世在汽车行业属于Tier 1的角色,它需要把控整个汽车技术解决方案的质量。
具体而言,在博世的战略大方向上,目前是“3S”方向,即Sensor、Software、Service。你可以看到,这与博世现有的业务、产品,或者说竞争力是有一些区别的。我认为博世在变化,在更开放地跟外部各个领域的玩家进行合作。若干年前,你不太可能看到博世和那么多的企业签订战略协议,最近和英伟达也达成了合作。之前,博世也与乐视、蔚来汽车等新兴的公司在合作。博世在汽车市场的投资相对保守,但合作是广泛的。博世自己的定位也非常清楚,是做Tier 1 ,它不会跃过这个边界做很多整车厂的事情,也不会跃过这个边界做很多Tier 2的事情。
长远来看,博世希望从单纯的硬件制造商,转型成能够从事物联网、工业4.0,能够从事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商。基于此,博世在去年宣布了重大的起发事业部(起动机与发电机事业部)剥离,今年年初,还宣布了柴油和汽油业务整合,这是面向以后的新能源市场的一个决策。你可以看到,这样大象级别的公司,依然在做调整和转型。
雷锋网:此次博世(中国)的孵化平台以加速器形式运作,未来是否考虑其他形式?目前是否有对接其他的资本机构,具体的合作方式是怎样的?
俞钟凯:目前除了孵化的形式,我们没有考虑风险投资等运作。不过长远来看,中国区以后可能朝着一些基金的方式发展。我们与IDG、北极光、将门、金沙江创投等十家资本方建立了合作,这些资本方主要是偏重于早期技术投资领域的一些风投,我们与他们合作去做长远的技术布局和战略储备。希望借助各方力量,将自动驾驶或是物联网等领域往前推进。合作方式上,他们会为我们做一些类似deal sourcing(交易索取)的事,我们会对引荐的公司进行筛选,并由内部专家探讨。整体看这是一种双赢的合作。
未来市场:汽车是朝阳产业,无人驾驶是汽车产业链创新的一环
雷锋网:对于汽车产业链未来的三大趋势:电气化、自动化,以及智能互联化,博世如何看待这三部分的发展路径,如何通过投资的角度规划在这三大领域的布局?
俞钟凯:我从我这个角度来理解这个事情,这三个方向是博世广泛布局的。从电气化说起,博世在若干年前收购了一家名叫Seeo的硅谷公司,它是做固态电池的。远期看来的一些固态电池技术路径,我们已经获取了。在近期,我们也在布局自己的电池产品。整个电气化和新能源领域,博世在布局全系列的产品,目前中国的市场是最大的,中国新能源车保有量已达百万,超过了全球其他国家数量的一半,所以博世在电气化方面必须与中国有很好的配合。
自动化方面,自动驾驶分为感知层,决策层和执行层。我们在感知层的产品和技术从1978年发端,当时已经有雷达在汽车上使用。今年,博世投资了一家名为TetraVue的公司,它是做激光雷达的。决策层的布局,举个例子,之前三月份的时候,我们部门为博世引进了一家中国人工智能公司,叫商汤科技,并邀请全球董事会主席与他们签订了战略协议。我们自己也有同事和团队在决策部分做布局,跟英伟达的合作也是在这方面会做一些储备。执行层面上,博世已经有非常完善的车内布局,不论是ABS(防抱死制动系统)、ESP(电子稳定系统),还是类似iBooster(电动智能助力器制动助力)的新产品,都在自动驾驶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冗余性等角度做了布局。
当然,自动驾驶涉及的领域还不止这些,从整个产品角度来说,它应该是包括了车的智能,还包括了车对外的V2V、V2X的一些设施,这个方面我们也在寻求一些合作,这个现在还不能去公布。起码博世和华为的合作是很早以前就开始了。我们相信当5G时代到来的时候,整个自动驾驶在车外的一些准备都会到位。
对于无人驾驶对整个汽车应用领域的变革,博世已经考虑了很多,在人机交互上我们其实也做了一些布局,比如说在车内到底有些什么样的交互是和人发生的。例如,如果驾驶员90%左右的时间都不需要碰方向盘,那就必须思考这个第三空间的变革方式,我们汽车多媒体事业部,或者其他的一些事业部正在这方面做一些布局。
雷锋网:在车身材料、制造工艺、新能源、智能化等各个领域,代表汽车产业链未来的变革正在发生,博世的投资和孵化部门会如何看待不同方向的布局策略?这种变革还发生在一些跨界巨头对汽车无人驾驶行业的入局中,之前三星收购哈曼,是电子厂商跨界进入汽车行业的案例之一,而后英特尔高价收购Mobileye,对于其他巨头对汽车产业链的跨界入侵,您如何看待个中的变局和挑战?
俞钟凯:这几个方向我们都会做,也有野心在汽车行业去做好这个角色。所以在汽车的大方向上,我们不会落下任何一个。说实话,跟其他的互联网公相比,博世在软件层面上落后一些,这是我们承认的,因为传统的车企,整个基因就落后于IT公司。所以我们在补足这方面的东西,可以看到全球博世云的布局,这种云服务会涵盖包括车联网、智能家居在内的多个领域。对于我们的部门而言,我们每年都会去国外一些地方,例如硅谷是我们的一个重点,与许多创业公司对接,今年年初,我们与硅谷20加左右公司对接,了解他们的技术和成熟度,并探讨一些合作机会。我们希望立足于全球技术,能够解决中国市场的一些问题,这是我们的使命。
至于巨头对汽车产业链的跨界入局,我倒是另外一种角度,不管是家电也好、手机也好,它已经到达了一个成熟期,不会迅猛增长。而汽车行业仍在增长,而且是通过技术跨越的一种方式。中国汽车产量的增长是非常迅猛的,所以这是一个朝阳产业。它并非一个夕阳产业,所以它对于三星也好,其他企业也好,是一个新的增长点。苹果、华为等公司,他们都在寻找另外一个增长点的时候选择了汽车。而目前大热的无人驾驶,也是汽车行业变革当中的一环,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英特尔高通隔空叫阵:两大巨头在较什么劲?
- IDC最新预测:2024年PC和平板电脑市场将增长3.8%至4.035亿台
- 苹果Vision Pro头显即将登陆中国台湾,12月17日正式发售
- 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首次遭遇季度下滑,三星旗舰机型表现不佳是主因
- HUAWEI Mate X6 震撼登场,折叠引领者,巅峰再跨越
- 五年持续领跑,华为折叠屏一步领先,一路领先
- 全新HUAWEI MatePad Pro 13.2 英寸首发亮相,鸿蒙专业生产力体验再升级
- 华为凌霄子母路由 Q7 网线版推出,让每个房间都有满格信号
- 华为发布HUAWEI WATCH D2,开启腕上血压管理新篇章
- 典藏之音,原声美学,首款华为悦彰耳机FreeBuds Pro 4正式发布售价1499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