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网8月10日(北京) 这两天互联网和IT媒体圈又有热闹看了。7月18日,阿里巴巴集团曾经发布一份名为《“缄默期”的声音》的声明,称“正在遭遇有组织的舆论敲诈,有机构要求公司出资30万美元买断有关公司的所谓负面研究报告,该报告以国内某周刊以及某些自媒体人士针对阿里巴巴集团的相关报道为主体。目前相关资料已移交警方处理。”昨天下午,事情有了新进展,阿里巴巴公关部总监“颜乔”称,某周刊即为《IT时代周刊》。
事件全面升级,是由于“颜乔”在微博中实名举报《IT时代周刊》舆论胁迫及恶意侵害商誉。“颜乔”在博文中称,自2010年起至今,四年左右时间里,《IT时代周刊》杂志累计刊发侵权文章80篇共计23万字的负面新闻。最严重时,网站首页主要栏目、要闻区、头条区全部是阿里负面新闻,报道都没有明确出处。消息一出立即引爆网络,各种讨论和解读一波接着一波。
《IT时代周刊》昨晚紧急回应,发布声明自称办刊13年来,坚守新闻道德和新闻伦理,不会接受任何商业机构的威逼利诱,颜乔严重损害了《IT时代周刊》的名誉,将于近日向法院对颜乔提起法律诉讼,一并追究阿里巴巴集团名誉侵权的法律责任。颜乔毫不示弱,表示奉陪到底。
《IT时代周刊》声明发布后反响平平,除了几家友媒转载,官网原文仅收到5条评论。网上舆论似乎一边倒地支持阿里(有质疑称是水军)。并且,举报《IT时代周刊》敲诈不只阿里一家,就在“颜乔”发布微博后不久,世纪佳缘公共关系与政府事务副总裁@周忠教转发了他的微博,并表示“他们敲诈我们的事情法院已经立案了”.也就是说,在阿里举报之前,世纪佳缘就已将《IT时代周刊》告上法庭了。
对于二者谁是谁非,笔者不敢妄加评论。不过,《IT时代周刊》,尤其是其旗下IT商业新闻网一直以“负面报道”着称。但是,在不违背新闻道德和新闻伦理的情况下,客观、合理质疑也无可厚非。阿里与《IT时代周刊》的互掐,更像是一场逗比的较量,诚如微信网友评论所说,两者该各打30大板。
这件事不禁又让我回想起,农夫山泉与京华时报的争端。农夫山泉指责《京华时报》捏造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意见,持续28天以连续67个版面、76篇报道攻击农夫山泉,具有明显的预谋和组织性质,对农夫山泉实行舆论暴力。《京华时报》则坚持认为自己的新闻报道不存在诋毁农夫山泉的情形,也不存在农夫山泉所指控的主观恶意,京华时报报道全部报道均是对客观新闻事件最新进 展的报道,均有合法新闻来源,报道内容真实、客观、正当、合理,是合法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没有侵害农夫山泉任何荣誉。
我今天不想,也没有资格评判谁是谁非,但通过这两件事,我越发强烈的感受到传统媒体的信用危机和生存困境。
说到这个话题,业界流行着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年底子,某国家级权威电视台的广告经理没有完成广告销售任务,不得不电话打给之前经常“照顾”的老客户。由于关系已经很不错了,开门见山:X兄,年底了还差N万广告任务没完成。支持下吧。
好的,明天就安排!款本周内就会到!
太感谢了,我会给你安排黄金时段。
广告费我照给,不过千万不要上我的广告。年底了,大家都在冲业绩,要是别的朋友看到了广告,都来找我支持,我就不好做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其中滋味不足为外人道也!!!
2009年,我抱着很大期望由做技术转做媒体,到现在不多也有五年时间,一直负责内容建议。做得越久,越能体会其中的艰难。尤其是在自己创业之后,这种感觉越发强烈,这两天有点上火,嘴上起了N个大泡。细想来,困扰我的主要有三件事:
1、现在很多媒体下沉做公关,我们这种坚持只做内容的媒体盈利阻力和压力同时增加。
2、新闻报道必然涉及一些厂商(客户)的敏感问题,经常陷于两难境地。报道得罪客户,不报道失掉媒体的核心价值。
3、评论性文章经常收到预算不菲的公关要约,硬广越来越没市场的情况下,要不要接受此类要约,内容的底线在哪里,怎样在不作恶的情况下拿到预算,毕竟大家要吃饭啊
我想信,我遇到的问题是所有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创业者都会遇到的问题。在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媒体的选则无非以下几点:
1、 大转型,玩跨界经营。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大力度发展“副业”.举例:
上报集团涉足地产、物管、演艺、票务、商业印刷、酒店、证券、基金、创投、教育、出租车、拍卖、旅游、度假村、BPO;
广州报业布局房地产、艺术品、副食品、游轮、手游、彩票等;
浙江报业发力房地产、游戏、影视、文化产业投资、教育、文化连锁园、资本运作等;
南方报业进军房地产、会展、演出、艺术品、褚橙、移动电商等;
2、委身利益集团,充当笔杆子。这话说得有点重,但是事实!记者不做记者的事,天天写软文。编辑不做编辑的事,天天做客户内容项目。在科技媒体圈,这已是公开的密秘。内容同质化,水文满天非,高级黑随处可见……
这样的现状,背后的利益集团功不可没,但大部分媒体自己的选择,以及“主流”选择所造就大环境更为重要。在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选择的背后也有很多无奈。但一旦做出选择,后面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最近几年做得风声水起的科技新媒体虎嗅网,其内容因为敢讲、犀利、深度破受专业人士认可。然而,虎嗅已被阿里投资(收编),以后同容还能否完全客观,业界普遍不看好。要知道阿里触手所及的领域几乎覆盖了IT互联网的所有关键领域。
3、媒体下沉做公关,帮着厂商(客户)推产品、做市场。事实上,公关和媒体是两个不兼容的商业模式,公关要对自己的客户100%负责,带了A公司,决不能再带A的竞争对手。并且要尽最大可能,在市场宣传和公关上超过竞争对手。但媒体要保持客观性、中立性和专业性。内容掺水会伤及媒体价值根本。
但当前,为了更好的生存,很多媒体开始做公关,或成立公关业务部,或者干脆专门成立公关公司。其中不乏一些大媒体。由于话题比较敏感,这里就不点名了,人艰不拆嘛!
4、打破“不作恶”底线,运用舆论工具,威逼+利诱,胁迫厂商买单。也就是阿里口中所称的“舆论敲诈”.
近年来,在厂商公关费用逐年上升,以及信息发布门槛大大降低的情况下。专业从事舆论敲诈的团队、公司越来越多。并且,专业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差评师,水军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媒体(大部分称不上媒体)为了达到商业利益,开始不择手段。当前,不可否认,这样的媒体远不只一两家。只不过,有些做得高明些,有些做得低级些。有的在厂商容忍范围内,有的已超出厂商底线。于是,各种“闹剧”就上演了。
不过,可以定定的是,这种自宫式发展模式必然走不长远。
5、坚持原则,恪守媒体核心价值观。专注优质内容,不跟风,不急躁,忍受暂时的利润下滑,甚至亏损。踏实做事,稳步转型。通过持续创新,逐步走出困境。
这个好像有点假大空啊!但对比以上四点,这样的做法似乎更有前途。只不过,现在我还不能给出肯定的答案。但是,作为一个新媒体创业者,我所运营的《极客网》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以下几点可以肯定,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
1、 恪守媒体核心价值观,坚持不做公关。
2、 坚持媒体的客观性、中立性、专业性。
3、 与产业链种环节参与者深入互动,但坚持原则,保持独立判断。
4、 在不作恶的情况下,实现媒体商业价值与内容价值的平衡。
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平台、新模式的快速发展,老牌IT媒体优胜劣汰步子明显加快,行业重新洗牌。各家媒体的生存压力空前,是为了暂时的利益,放弃尊严和气节,人云亦云,屈服于强势商业力量,苟延残喘,为了活着而死去?!还是着眼未来,在巨大竞争压力下,拒绝诱惑,坚守本真,实事求是,远离舆论暴力,保持媒体最根本的公信力,然后持续创新,浴火重生!还真不那么简单。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市场需要媒体,但绝对不是依附某些利益集团的“舆论工具”.传统媒体也好,新媒体也罢,要想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必需顺应潮流,并迎难而上。必要时甚至需要拿出王佐断臂的勇气和决心。可能会有阵痛,但脱胎换骨之后迎来的是全新机遇和空间。
现在,读者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品味越来越高端,对新闻、事件、评论等市场行为和声音的判断越来越准确,对媒体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挑剔。期待真实的声音,期待不一样的视角和观点,期待实战,有营养、有风骨的内容,更期望自己可以置身其中进行互动。他们对“意见领袖”的需求和期待,远远高于对新闻、媒体本身的需求和期待。并不是读者要放弃媒体,而是媒体为了活着,牺牲了太多的公信力!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先生纪念文学泰斗鲁迅先生这句颇有深意的名言值得当今媒体,尤其是IT媒体界深思。(完)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