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网·极客观察8月7日 英特尔网络和边缘业务部门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额大幅下跌,让人们对该公司在电信领域的策略和努力产生了质疑。
英特尔在2019年开始推广移动业务时,对网络和边缘业务的发展有着宏伟的目标。该公司当时宣称,到2022年要占据全球基站芯片市场的40%。对于几年前在无线接入网络(RAN)领域占有率几乎为零的英特尔来说,这将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2020年,英特尔通过销售网络和边缘产品获得了约71亿美元的收入,2021年接近80亿美元,2022年营业额达到约89亿美元。但今年上半年,其销售额却大幅下跌了1/3,只有不足29亿美元。
英特尔的网络和边缘业务部门的业绩表现并未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因为其业务收入在英特尔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到11%,与数据中心和个人电脑业务部门收入相比相形见绌。但高达1/3的营收跌幅,绝对不容小觑。
英特尔对此解释说,“这主要是客户为降低库存减少了采购,并适应整个产品线需求下降的环境。”这与爱立信和诺基亚在报告今年第二季度销售疲软时给出的解释如出一辙。
然而,对于向这两家北欧移动系统供应商销售芯片的英特尔来说,其受到的影响似乎要大得多。按固定汇率计算,爱立信网络业务今年第二季度的销售额同比仅下降13%,而诺基亚的移动网络业务实现了5%的增长。
边缘计算竞争加剧,影响英特尔芯片销量
英特尔的业绩可能受到了边缘计算行业竞争的影响,一些科技公司正在投资先进的芯片来支持人工智能(AI)应用。
英伟达的GPU是英特尔在该领域销售更通用的芯片的直接威胁。在对ChatGPT及其衍生产品的大肆宣传中,用户对GPU的需求激增,推动英伟达的股价自今年年初以来上涨了227%。
也有分析认为,今年的业绩疲软并不意味着英特尔难以实现在基站芯片市场中的目标。自从2019年以来,该公司的业绩发展经历了一些跌宕起伏——特别是在供应诺基亚芯片方面遭遇最严重的挫折,未能实现为其首批5G产品设计的10纳米芯片的交付目标。
据报道,诺基亚当时并没有与其他定制5G芯片供应商合作,只能采用成本更高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这暂时打乱了其整个5G战略。随后,Marvell成为诺基亚的Layer 1基带芯片供应商。
如果不是因为交付10纳米芯片的延误,英特尔在诺基亚的供应链中可能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毕竟后者是全球为数不多的主流电信设备商之一。
诺基亚目前正在围绕使用Marvell提供的内联加速器(inline acceleration)构建其虚拟RAN产品组合,这种技术将Layer 1功能从CPU (通常由英特尔提供)卸载到Marvell的芯片上。
强化与爱立信的合作,寄厚望于OpenRAN
对英特尔来说,最重要的是加强与爱立信的合作关系。与诺基亚一样,爱立信早在2019年就被披露是英特尔10纳米5G RAN芯片的客户。奇怪的是,爱立信似乎避免了诺基亚遭遇的芯片交付问题。
在最近发布的消息中,爱立信承诺英特尔是其基于18A定制5G芯片的合同制造商(18A是英特尔用于其下一代工艺的一个代号)。这种芯片将使用1.8纳米的晶体管,比目前市场上的任何芯片的晶体管都要小。
另外,爱立信也与英特尔在虚拟RAN领域展开了全面合作,就像诺基亚将供应芯片的希望寄托在Marvell身上一样。
爱立信和英特尔都在嘲笑诺基亚内联加速及其对插入服务器的PCIe卡的依赖,认为将会增加额外的成本和复杂性。与其相反,他们正在追求一种被称为“lookaside”的加速技术。这样,只有选定的Layer 1功能被卸载到一个单独的定制芯片上,这种芯片和CPU都由英特尔提供,这意味着它们可以使用相同的Kubernetes工具集进行更紧密的集成和管理。
尽管如此,开放和虚拟RAN产品的市场并没有像倡导者希望的那样迅速发展,更广泛的RAN市场现在处于低迷状态。市场研究机构Dell'Oro预计,今年北美RAN市场规模将缩减13%,而北美历来是爱立信和诺基亚获利最多的地区。
今年7月,Dell'Oro还下调了对开放式RAN的短期预期,指出用户对于采用下一代架构有些犹豫,尽管该公司仍然认为到2027年,开放式RAN将占RAN总销量的15%至20%。
这正符合英特尔的要求,该公司今年早些时候声称拥有99%的虚拟RAN部署份额。即使在使用内联加速器时,英特尔的产品也是Layers 2和Layers 3的RAN处理的默认选项。
英特尔在这一领域的主要威胁来自使用相同x86架构的芯片制造商AMD。近年来,AMD一直在蚕食英特尔在数据中心CPU市场的份额,而英国芯片设计商Arm也在加快进军数据中心市场。
寄望OpenRAN表明移动运营商希望进行良性的竞争,但似乎很少有人愿意牺牲性能和效率来寻找替代方案。对于像英特尔这样在计算机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科技公司来说,这可能是一件好事。但其网络和边缘业务在未来几年的命运,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是否相信它真的是目前最好的技术。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