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百倍”数字大爆炸,华为如何探索“无尽的前沿”?

极客网·极客观察(朱飞)4月26日 想象一个问题:从结绳记事、刻石记事到甲骨文,从青铜铭文到竹简刻字,再从绢帛到纸张写字……伴随着人类信息存储的载体不断演变,我们的信息量经历了何等的爆炸?

到了今天的数字经济时代,一本电子书的大小约为1MB,一部普通影视作品约1GB,一部3D超高清或VR影片的容量则达到几十个G,一部手机的存储空间在128GB~512GB之间,硬盘的容量普遍迈入了TB级……我们又在经历怎样的数字大爆炸?

而面向未来,这种数字大爆炸又将以何种曲线继续增长?在4月26日开幕的2022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HAS2022)上,华为战略研究院院长周红博士在演讲中提出,全球数字化将以超越“十年百倍”的速度的发展。

比如,全球移动宽带的数据流量已从2010年的每月0.24艾字节(EB)增长到2020年的每月60艾字节,10年时间中增长超过250倍。中国的移动宽带数据流量已从2010年的每月0.033艾字节发展到2020年的每月13艾字节,10年增长超过400倍。未来增长亦将延续并超越这样的速度。

有鉴于此,周红博士在演讲中“站在后天看明天”,提出面向未来的四大科学假设与商业愿景,分享华为的创新逻辑和基础研究模式,发布面向未来的10个问题和挑战,为我们呈现了一条探索“无尽的前沿”的参考路径。

“十年百倍”数字大爆炸,牵一发而动全身

人们常说,在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数据是生产要素,算力是生产力,网络是“大动脉”,各种智能设备是“劳动力”,这反映出数据大爆发背后,必然有云与AI、宽带通信、智能设备等感知、计算、联接全维度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 牵一发而动全身。

周红博士指出,当下正是这些数字技术的综合作用,极大丰富了人类的工作与生活,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但人类社会发展对数字技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未来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精准的健康管理,广泛使用智能和自动的机器设备为生产生活提质增效,开启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无缝融合的超现实体验等等,将是人们不懈的追求。

因此,如何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应成为各行各业持续探索的动力,也需要信息技术产业各个维度锐意创新提供支持。华为据此提出信息技术“十年百倍”增长作为公司对未来思考的基础,以终为始指导自身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与外界展开交流探讨。

四大科学假设与商业愿景,牵引科研突破

很明显,立足“十年百倍”增长模型,现存的很多信息技术已经遇到瓶颈,需要新的愿景和方向来牵引突破,实现理论创新与基础研究的突破,才能造就下一个繁荣的应用创新大时代。

基于此,长期与包括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获得者在内的科学家保持交流探讨的周红博士“站在后天看明天”,提出华为眼中的四大科学假设与商业愿景,希望携手学术界和产业界一起,开展面向未来的研究,探索“无尽的前沿”。

第一个科学假设围绕微观层面展开,主张拓展科学认知的边界,研究新的物质与能量,现象与规律,更好地创新微观器件、技术与方法,从而实现发明新的物质、能量与方法,分子、催化剂与新器件等商业愿景。

这不难理解,我们今天的许多宏观成就,都是建立在过去多年复杂的微观创新基础之上的。比如从穿孔纸带到磁带,从HDD到SSD/闪存,过去我们计算机的迭代创新,总是伴随着存储介质及存储技术的升级而演进。未来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等前沿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样绕不开信息的存储和读取,因而量子存储器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突破至关重要。

第二个科学假设围绕感知层面展开,主张拓展感知世界和感知自身的能力,从接近到超越人类感知、从替代感知到扩展感知、从人类感知到机器感知,从而实现促进身体健康、建设数字世界的商业愿景。

众所周知,感知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是将千变万化的模拟信号转化为0、1交替的数字信号的关键输入,但是目前人类对周遭环境和自己身体的感知能力,还存在诸多局限。

比如,人类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知外部世界的很多方面,还远不如身边的动物高级。蜘蛛在物体轮廓计算和运动计算上远远超越了人眼,青蛙的眼睛是最高灵敏度的单光子接收机,未来通过提高对“蜘蛛眼”“青蛙眼”的拟物与仿生程度,将有助于进一步推进自动驾驶、单光子照相机的发展。

第三个科学假设围绕计算层面展开,主张探索适应目标与环境的计算模式与高效实现方式,从而更好认知世界、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纵观信息的处理过程,更高的感知能力固然重要,但如何通过提高计算能力做出更恰当的反应,同样非常关键。然而当前AI业界普遍追求的深度学习、类脑算法等,大多是基于人脑的思维架构展开的,并不见得是最好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破局之道同样可以向大自然和生物界学习,吸收它们“单项冠军”式的能力。比如可以借鉴蚁群算法、微粒群算法、人工蜂群算法的思路,进一步展开仿生智能计算、仿生器件的前沿研究,让计算能力与环境事务更匹配,开辟计算新赛道。

第四个科学假设围绕联接层面展开,主张突破香农定理的假设,在有先验知识的世界、以及更大的时空中探索信息技术,从而实现建设全球直达的通信能力,融合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使能机器无处不在的商业愿景。

在信息处理流程中,网络联接是信息感知与计算处理之间的路桥,一旦堵塞后果不堪设想。过去多年来,无线通信领域的多天线等技术飞速发展,已经不断逼近香农定理的极限,需要构建新的理论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比如,单路真人级全息通信对带宽的需求高达1.9Tbps、时延低至1~5ms,多路多流则需求更高。当前1Gbps、理论10Gbps的5G网络难以有效满足,6G网络及以后的代际能否实现100倍、1000倍或更高提升,将决定这些极致体验场景的成败。

坦白而言,即便作为技术乐观主义者,上述四大科学假设与商业愿景中很多地方还是超出笔者的想象的。“十年百倍”数字大爆炸牵一发而动全身,无疑对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传输全流程都提出了严峻挑战。

其中每一个层面的跨越式创新,都可能涉及到极其复杂的交叉学科研究。正如复杂系统前沿科学家梅拉妮·米歇尔在其代表作《复杂》中所说,复杂系统的研究横跨生物、技术和社会学等领域。理解复杂系统需要有全新的方法,需要超越传统的科学还原论,并重新划定学科的疆域。

千头万绪中,物理学家杰弗里·韦斯特的“规模法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题思路。他在《规模: 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一书中提出,规模成为衡量世间万物的不变标准,利用规模法则,复杂世界变得可量化、可预测、清晰明了且极度统一。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往往高估一年的变化,却低估十年的变化”。如果都能“站在后天看明天”,以规模质变引领要素量变,那么复杂世界也将变得清晰可循。

巴斯德模式创新,打通科学假设与商业愿景

华为将如何立足“十年百倍”规模增长的思考基础,探索“无尽的前沿”呢?周红博士主张在基础科学研究上,除了支持以科学家兴趣驱动的“波尔象限”创新外,希望与伙伴一起探索“巴斯德象限”创新,既拓展科学认知,也创造应用价值。

在这一逻辑下,华为围绕“假设创新-愿景创新-基础科学突破-工程技术创新-商业创新”的脉络展开创新——以假设和愿景勾勒宏大蓝图,以基础科学突破认知边界,以工程技术提升产品质量,最终提升用户体验、开创新的商业模式和生态、创造产业与社会价值。

在这个链条中,越靠近前端假设、愿景和基础科学的创新,就越需要魄力和耐心,也最能产出新的科学认知;而科学认知升维创造出来的应用价值,也往往是更大的商业和社会价值,能够激发和引领下一波技术与产业变革浪潮。

围绕四大科学假设与商业愿景,聚焦“巴斯德象限”创新模式,华为针对性提炼出面向未来重点考虑的两个基础科学问题以及8个前沿技术挑战,以推动基础理论的突破和基础技术的发明,实现科学认知与应用价值的良性互促。

假设与愿景既明,问题与挑战已定,如何才能更好地通向“后天”呢?周红博士在分享的最后强调,“今天,我们对未来的所有想象可能都是保守的,因此我们要更加勇敢。华为希望能和学术界、产业界一起,重构基础理论、重构架构、重构软件,共同探索、开创未来!”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2-04-26
“十年百倍”数字大爆炸,华为如何探索“无尽的前沿”?
周红博士在演讲中“站在后天看明天”,提出面向未来的四大科学假设与商业愿景,分享华为的创新逻辑和基础研究模式,发布面向未来的10个问题和挑战,为我们呈现了一条探索“无尽的前沿”的参考路径。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