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网·极客观察12月6日(文/水木)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车的趋势从彻底明朗到产销增长超出预期,只用了很短的时间,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2020年全球电动车渗透率仅为4.6%。而2021年前十个月,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就已经达到7.2%,这说明产业趋势一旦形成共识,那么在强大的行业合力推动下,势必会加速进入高成长轨道。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在12月2日召开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2021年度媒体沟通会上表示,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进入陡峭的增长曲线,预计明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500万辆左右,市场渗透率超过20%。欧阳明高预计,今年全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330万辆左右;明年会到500万辆左右,市场渗透率超过20%。2025年700万-1000万辆;2030年估计1700万-2000万辆。
通过这组数据预测显示,这比之前到2025年规划的达到20%渗透率整整缩短了3年的时间,那么基于这样的背景,各大新能源车企也势必会迎来自己的黄金增长期,分别将饱尝产业发展红利,同时对于当前已经充分领先的车企来说也会形成强者恒强、愈强的竞争姿态。
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之王,比亚迪比亚迪已经连续在6、7、8、9月夺得单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10月份的销售数据显示,当月总体销量为88898台,同比增长90.9%,环比增长12.5%;其中新能源车型销量为80003台,同比增长262.9%。截止今年十月份,比亚迪累计销量达到418619台。
结合比亚迪最新公布的11月销量数据显示,比亚迪共销售汽车98340辆,同比增长82%;今年1-11月份,共销售汽车641,019辆,同比增长72.9%。其中新能源车型,共售出91,219辆,同比增长241.77%,再次领衔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冠。今年前11个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509,838辆,累计同比增长216.97%。
可以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独占国内半壁江山,这其中除了其入局较早以外,其掌控的核心技术也是车企中最全面的,这一优势也给比亚迪设立行业标准输出了足够的底气。
比亚迪是国内唯一全盘掌握三电技术的车企,即便是特斯拉也稍逊一筹,电池、电机、电控,是电动车最核心的三大件,时至今日也被同行所认同,但是对于自研“三电技术”的比亚迪来说,也只将其看作是“基础技术”,即便是需要耗费长时间、高成本投入,但是却可以充分保证在关键环节不被卡脖子。这将为比亚迪在未来行业中保持绝对的竞争优势埋下伏笔。
在三电技术上,比亚迪自研开发了磷酸铁锂刀片电池、永磁同步电机和SiC MOSFET电控系统。其中永磁同步电机,要比目前相对保守的异步电动机提速性能更快且功率密度、扭矩密度更高,同时还增加了安全和稳定性。电控技术中以比亚迪汉的后桥电机控制器为例其采用采用自主研发的高集成度车规SiC碳化硅模块,配合最大转速超过15500转/分的高转速驱动电机,促使整个SiC电控+驱动系统的工作效率达到97%。IGBT模组作为电控系统的核心电子元器件,目前90%仍然依赖进口。但是比亚迪作为少量参与自主研发的企业之一,有望到2023年,在旗下的电动车中,实现碳化硅IGBT对硅基IGBT的全面替代,将整车性能再提升5%以上。
根据国内前三季度电池装机量排名来看,宁德时代总装机量为46.79GWh,占比50.8%;比亚迪前三季度的国内装机量为14.73GWh,国内市占率为16%,在全球排名中比亚迪居于第四位,尽管与宁德时代还有着不小的差距,但随着全球动力电池采购方向开始逐渐转移至磷酸铁锂,作为从最初的便咬定磷酸铁锂的比亚迪显然是个绝佳的机会和天然优势,这也为后续提升比亚迪电池全球市场份额创造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在整个新能源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比亚迪都掌握着足够的话语权。这也是其整体综合优势的体现。相比于其他传统车车企,比亚迪转型新能源的力度最大、速度最快、效率最高,所以在新能源风口之下获益也是最大的。
- 首届王朝盛典举行:华夏风韵与未来科技并行,品牌文化与科技完美对话
- 2025首届王朝盛典举行:定义国潮美学,悦享朝粉盛宴
- 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首次突破1200万辆,连续十年居全球第一
- 焕新Model Y上线,国内车企何以应对?
- 特斯拉在美召回约23.9万辆电动汽车,存在后视摄像头故障
- 特朗普说上台后要加关税 汽车供应商在考虑生产搬迁
- 何小鹏回应特斯拉焕新 Model Y“撞脸小鹏” :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
- 余承东评价特斯拉焕新 Model Y:智界R7仍然保持领先优势
- 特斯拉陶琳:2024年上海超级工厂年交付量超91.6万辆 占全球交付量的一半
- 哪吒汽车官网无法正常访问 显示“系统维护中”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