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看,台湾似乎正是我们所向往的开放式华语互联网市场的模板:它没有内容审查制度,没有把Google、Facebook拒之门外,尊重竞争与版权,没有过多的行政命令来干涉市场自由,移动网络高度普及(台北就有wifi城市的美名),有良好的科技产业氛围,硬件制造技术发达,代工厂商众多……但是,事实上,正是这个市场,缺席了上一波PC互联网创业的浪潮,本土几乎未孕育出大型互联网公司;而在最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时,它又落后于同样属于开放市场的以色列、乌克兰、印度,更不用说日本韩国。它的年轻创业者们已经奋不顾身投向这个浪潮,但是这个市场似乎却还未准备好。这个我们心目中的理想华语市场,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
断掉的PC互联网时代HTC、宏碁、华硕、联发科、富士康……与这些影响世界的硬件、代工产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台湾本土几乎没有诞生大的PC互联网公司,创业者们也似乎在PC互联网时代形成了一个显着的断层。
可以说,来自美国的互联网服务主导了这个市场。奇摩(雅虎台湾)包揽了太多业务,资讯、电商(奇摩拍卖)、甚至搜索,“有很多人,他们即使打开Google,也是会输入奇摩,再在奇摩的搜索框里进行搜索。”创业者A说,Facebook也成为绝对主导的社交服务,“几乎每个年轻人都会有账号”.尽管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台湾也出现过当地创业者创立的互联网公司,比如曾经红遍台湾的社区无名小站,但是在被奇摩收购并荒废后,它就逐渐失去了当初的影响力。
可以说,这个断层,给现在台湾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后面会提到),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也让它的创业生态有了自己的独特之处,比如,由于本土缺乏互联网巨头,所以一些硬件公司(例如HTC)反而更可能成为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投资或收购方,再比如,硬件产业人才储备非常丰富,很多创业者也会具有相关的产业背景。
移动创业成为年轻人新的出路尽管遭遇了PC互联网时代的断层,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这个相对空白的市场和相对较低的门槛再度吸引了年轻人投入其中,“数位时代”的创业者们又开始有了新的希望。
创业者B告诉我,“台湾有很多人都在开发智能手机APP.”B说,“大学生也有,一些大公司出来的人也有。很多都是几个人先用业余时间做一下,看能不能成功。”
这股热潮的背后还有一个隐藏的驱动力,那就是台湾的年轻人也正经历着内地同龄人一样的苦恼:他们想要成功,但是发现通往成功的路太少。
“年轻人都纷纷去念大学了,可是等到念完大学就会发现,哪有那么多很好的工作机会。”A说。他念的台湾一所知名大学的物理系,原本的规划是出来后去企业科技园区找个工程师的工作,但是,后来,他退缩了。“每天都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下,晚上八九点才能下班,周末也要加班,但是薪水也不高,仅仅够养活自己。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
A的想法也代表了现在台湾很多年轻人的想法。由于经济的衰退和生活成本的提高,以及年轻人观念的变化,很多人都不再愿意过上上述生活。于是,A的很多朋友都去考公务员,薪水稳定且相对轻松,此外,也有很多人决定创业,以主宰自己的生活,并希冀未来的成功。
“我们很多人都很崇拜硅谷,不仅仅是那里的新想法和新产品,还有年轻人卖掉公司一夕暴富的故事。那很激励人。”A说。
台湾本土成“三无市场”
尽管在我们看来,台湾已经具备很多让人羡慕的条件,比如文章开头列举的那些优势,但是在当地创业者眼中,他们反而认为台湾是个“三无市场”.哪三无?无VC,无Mentor(导师),无用户。
或许和PC互联网时代的断层有关系,台湾至今并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针对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的风险投资氛围,就算有,也仅仅是几家单兵作战,而且,被大公司收购的情况也很少发生,毕竟并不是每家硬件厂商都会对应用服务感兴趣。
“台湾的大部分投资人不喜欢投互联网。”A说,“他们喜欢传统行业,比如硬件,软件在台湾一直是被忽视的一块,有可能是风险太高,也有可能是没有这样的成功先例。”
不过,他还提到了两个我们熟悉的名字--500 Startups 和创新工场。“500 Startups有来过台湾,”A说,“他们确实也有让看中的团队去他们那孵化,然后去硅谷发展。但是这毕竟很少。”此外就是创新工场,由于李开复的关系,他们对创新工场的认知不仅仅是“一家大陆来的孵化器”,所以对它的态度也更友好。
缺乏成熟的创投,让创业的成本变得非常高。很多台湾的创业者,启动资金都是来自自己,这对于年轻人来说,困难就会很大,毕竟还有来自家庭的压力。不过,A说,“大多数的家里其实不会太反对,但是也会给个期限,毕竟你没有收入,很难投入太多去做这样的事情。”
与此相对应的是,导师、孵化器等年轻人创业所需要的资源也就很缺乏。“很多时候都是在自己折腾,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很难找到人请教。”当然,就像内地兴建高科技园区一样,台湾也有官方支持的创业园,但是,看起来帮助并不大。“我的朋友就在创业园里创业,”A耸耸肩,“但是没什么用,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提供了场地。”
然而,如果比起“无用户”,上述问题似乎都成了小问题。对于台湾的年轻创业者来说,最大的制肘也许就在这里:台湾的市场实在太小,即使你做很好的产品,但是也很难在本土找到足够的用户。
A算给我听说,台湾的总人口数也才2300万,智能手机渗透率已经超过40%,就算按照50%来计算,也不过是1000万多一点,这个市场比起大陆来说实在太小。所以,A告诉我,在台湾,如果某个APP用户数超过10万已经是不错的成绩,如果超过百万,已经是现象级产品了。然而,A的这个数字还是过于乐观,事实上,按照台湾媒体的报道,台湾移动设备用户数约为855万人,同时,与市场小相对应的是,用户对于虚拟服务和内容付费的意愿也不高,仅有10%左右。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创业者恐怕还是得瞄准海外市场。虽然已经向国际互联网服务打开了大门,但也许是由于语言的原因,台湾本土的创业公司国际化程度也不高,鲜有台湾出品的应用走到国外。
海外市场:大陆难进 硅谷遥远对于台湾创业者来说,大陆市场就像一个闪闪发光的金矿,几倍甚至十几倍的用户在那里等着,然而,两岸截然不同的竞争环境和背景,也让他们心生畏惧。比如,台湾的互联网环境较为宽松,基本不会受到制约,所以他们对审查和管制都觉得难以接受。
“两地的环境实在太不一样了,用户习惯也差太多,比如台湾非常重视用户隐私,但是大陆好像无所谓,很多都是过去了之后完全不知道怎么做。”A说,所以,部分最终选择和内地的公司进行合作,以代理或者其他模式进入,还有一些就因为水土不服退出。
而且,台湾本土的竞争环境远没有内地激烈,大家也普遍尊重创业者的创意来源,最然也会有模仿者,但是所谓的“像素级抄袭”,也不会出现,“不然就会被大家看不起,要知道,这个圈子也就这么大”,A说。
如果说大陆难进,那么其他海外市场呢?答案也是没那么容易。
尽管硅谷的一举一动也成为台湾创业者的风向标,来自日本的LINE也在台湾大行其道,成为最受欢迎的应用(据说注册账户数都要高于台湾总人口数),但是,台湾的应用却很难走出去。其实,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台湾不缺乏好的idea诞生,但是种种原因,让它们至今难以走出台湾,“不过,一旦能够成功进入海外市场,就会很受到尊重。”A说,“我们都很尊敬这样的公司。”
走不出去的原因,除了语言外,A也没能说出个所以然来。然而,也许是旁观者清,后来我遇到的一个硅谷创业团队成员C(他base在台湾,负责该项目亚洲市场),和他提到这个疑问,他却很爽快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他们的想法都很好,但是都没有办法自己把它推向市场。”C说,“而且他们总是盯着自己的想法,不和外界交流,那就没有办法全球化。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