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大学教授:中国企业问鼎世界创新巅峰

极客网导读:近期,华盛顿大学创新副主管Vikram Jandhyala教授表示,目前在数据统计的领域里,有一个统计数字得到了众人的关注:71。这是“创新”一词在最近发表的中国“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出现的次数。他就这一现象为大家分析了中国的创新形式,以及创新为中国经济带来了什么。他指出,中国企业已站在世界创新之巅。

创新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如此关注创新,并为创新投入了大量物力财力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根据麦肯锡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为了维持经济稳定增长,这个拥有 13 亿人口的大国必须通过创新来产生 2%— 3%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

当然这些投资所带来回报也是巨大的。截止到 2025 年,这些来自创新的机遇很可能会为中国经济贡献 1-2.2 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

在与中国各界的创新者(其中包括企业家、公司、教育机构和政府官员)进行了数周的接触之后,Jandhyala相信这些远大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规模化是中国创新的特色

这是因为中国正努力调动全国人民的力量进行万众创新,目前在世界上没有任何地区或者国家能够比得上或者能复制中国的创新规模,即使是美国也无法做到这一点。

中国拥有的人口数量相当于美国人口的四倍多,同时也占地球总人口的七分之一。基于人口数量的优势,中国拥有的消费市场呈现出快速城市化的特点,这有助于中国企业快速地、大规模地开发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拥有1.5亿的工厂工人,其供应商网络的规模是日本的五倍。这种优势使中国公司具备了开展大规模持续创新的信心和能力。

在各种创新的案例中,高速列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高速列车是全球运输领域的发展重点,在过去七年当中,中国政府一直坚定地支持着高速列车的发展,中国的私营企业在政府的帮助之下全力研发下一代的高速列车技术。这一政府举措的结果如何呢?自2008 年以来,来自中国的尖端制造产品已经占据了全球高速列车增长量的90%。

这种重大的、真实的创新突破,给了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形成的刻板印象重重一击——中国只是一块创新海绵,它只会不断吸收和转化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发明和想法。更危险的是,西方世界被这种日渐过时的传统看法蒙蔽了双眼,从而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中国正在利用自身的巨大力量加速争夺全球创新领导地位的步伐。

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虽然现在在中国你可以在各处看到创新项目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但与此同时,这些项目都需要在技术产品研发、融资、生产、营销和物流等各个领域的最先进的突破性技术。

如果没有这些开创性的系统,中国恐怕连达到 10 倍的年增长的目标也不可能实现,虽然这已经是许多中国企业习以为常的目标。另外,与许多通过线上拓展业务的硅谷科技企业不同的是,大批来自中国的先行者正在线下的真实世界中不断发展。

当然,Jandhyala表示,在这里不是说硅谷在创新方面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只是我们要如实地看待中国的重大进步。当我们创新的时候,我们会先构思出一个想法,然后就像风险投资人Peter Thiel所说,实现“从 0 到 1”的跨越。

当人们审视中国的巨大变化,他们会普遍认为这种发展并不是来自真正的创新,而是对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按照上述的定义,这只能算是“从 1 到 n”的发展。但是Jandhyala从自己的观察之中,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中国所发展的创新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且要将众多的新技术如此大规模的运用,其中肯定存在着“从 0 到 1”的因素。

西方看待创新的方式与中国存在着很大的,甚是完全不同的看法,Jandhyala认为这是西方世界所需要承认和学习的一点。换句话说,如果要在这个世界与中国进行竞争,尤其是在印度、非洲和中国这种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它们是当今世界上潜在商机最大的三个市场),欧美国家也需要开始大规模的创新。

中国企业家在创新道路上开拓进取

但是开展如此大规模的创新不会是一件易事,因为许多西方国家从来没有这样做过,而且中国拥有一批踌躇满志并且经验丰富的创业者,他们渴望自己的创新和业务可以遍及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这些走向世界的创业者可以无限制地进行尝试,而且他们还勇于适应变化和承受失败。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鲜活的例子。百度这家曾经被认为是中国版谷歌的位于北京的科技巨头,它已经将业务扩展到了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等硬件和软件研究领域。在去年,百度聘请了吴恩达(Andrew Ng)作为它的新任首席科学家。生于英国的吴恩达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他还是谷歌人工智能项目的发起人和知名在线教育公司Coursera的联合创始人。

年仅 34 岁的汪滔是另外一位志向远大的新晋中国企业家,他是来自中国深圳的大疆创新科技公司(DJI)的创始人,这家公司已经占据了70%消费者无人机市场份额,汪滔决心要让自己的产品席卷全世界。

大疆创新科技公司在九年前刚起步的时候还只是一个隐藏于在香港民居当中的小作坊,而如今它已经成长为一家跨国公司。今年,其预计销售额将达 10 亿美元。不过更重要的是,这家公司已经占据了全球的消费者航拍市场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它最近还开放了一个创新的飞行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让第三方软件开发者为它的无人机增加各种新功能,比如热扫描。

除了汪滔以外,另外一位利用大规模创新占领市场的中国企业家当属马化腾,他是腾讯控股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这家公司旗下的微信是一款拥有 6 亿活跃中国用户(接近中国一半的人口)的移动通信服务软件。

就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微信的用途可不仅限于通信,它灵活地糅了 Twitter、Facebook、LinkedIn、Skype 和 PayPal 的功能,这使它更像是一个功能齐全的操作系统。这个一站式平台的存在使得外国的知名公司也难以真正渗透到中国这个巨大且利润丰厚的市场中来。

中国创新冲击在华外企

亚马逊可能是典型的在中国的大规模创新形势之下受到巨大冲击的外国公司。尽管这家来自美国西雅图的公司似乎已经在北美和欧洲的电商市场大获全胜,同时它在印度销售额也在节节攀升,但中国却是一个它很难拿下的市场。因为这里是阿里巴巴的大本营所在地——这家全球最大的电商公司就建立在全球增长最快的电商市场之上,这一巨大的优势使其在电商领域处于不败之地,同时也让世界上其他的电商公司对中国市场望而却步。

阿里巴巴的创始人是中国知名企业家马云,其在去年的交易总量达到将近 2500 亿美元,超过了亚马逊和 eBay 加起来的销售总额。仅仅在今年的双十一活动中,阿里巴巴就创造了 140 亿美元的销售额,高于所有美国人在感恩节后一周的线上线下购物销售总额。

Uber 也可能会在中国遭遇到同样的来自创新规模的阻碍。它的竞争对手——中国两大专车应用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已通过合并成为了它在中国市场上难以驱逐的拦路虎,而后者已经成为了价值万亿美元的中国拼车与专车服务市场上占据重要的地位的强大存在。由快的打车(阿里巴巴投资)和滴滴打车(腾讯投资)合并而成的滴滴快的目前每天会在中国处理 300 万次出行,与此同时,Uber 的用户每日乘车次数只有 100 万。

除了数字以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滴滴快的在总裁柳青(曾在高盛就职12年的时间)的带领之下正在推出一系列新的产品和服务,希望借此进一步拉开自己与准备进军中国的国外竞争对手之间的距离,创造领先优势。

全新的商业模式打破传统战略

中国在创造全新的商业模式。中国汽车厂商比亚迪也在进行着全球规模的创新,希望在竞争当中压倒特斯拉汽车,生产出全世界质量最好、产量最大的电动汽车。在得到了沃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投资以后,比亚迪的电动汽车产量在四年之内获得了三倍的增长。比亚迪将其大多数最先进的生产线都设在了中国,不过它也在巴西新设立了一家大型制造工厂,同时还会在美国——特斯拉的大本营——扩大其生产规模。比亚迪在南加州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它设立了专门生产电动大型客车的厂房,另外它还在不断加大对开发先进技术的投资。

除了研发新的产品和服务并推向世界各地以外,中国正在创造一些全新的商业模式,它们有彻底改变世界商业现状的潜在力量。由阿里巴巴带领的线上到线下(O2O)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可以将线上的顾客引导至线下的实体商店进行消费。

目前中国公司面临着一场不言而喻的变革,有大量中国公司都在默默地打破传统,采取新的策略。这些高度重视创新的企业能够灵活地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同时将许多看似互不相关的要素组合在一起,成为了强大的竞争力。正因为它们克服了所有的困难,并采用了有力的扩张手段,所以它们才能登上一些世界领域的商业顶峰。

中国问鼎世界创新巅峰,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发展也同样势不可挡。在未来几年之内,对于许多快速成长的美国公司来说,是否选择走上和中国公司一样的商业发展道路都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无论是采用合作还是竞争的策略,学习如何快速和进行全球规模化的创新才是它们取得突破性发展的最佳方式。(编译/Chris)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5-12-31
华盛顿大学教授:中国企业问鼎世界创新巅峰
华盛顿大学创新副主管Vikram Jandhyala教授撰文盘点分析了中国的创新,他认为中国企业已站在世界创新之巅。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