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网·极客观察5月26日 2007年苹果发布会是乔布斯最好的发布会之一,即便那些在如今看来早就习以为常的事情在当时却是足够令人惊艳的存在。只需一个HOME键,就可以完成多种功能的要求,超出了当时用户对手机的认知,这也是为什么苹果在当年会被称为“上帝的手机。”
而这一切,都是归结于乔布斯对苹果的创新,轻松就可以征服来自全世界的众多消费群体。在乔布斯看来,一个企业不是要去问消费者想要什么,而是去创造那些消费者需要但无法形容和表达的需求。
加码汽车,苹果今年或投190亿美元
乔布斯逝世后,关于“谁将会是下一个乔布斯”的讨论当中,特斯拉和它的创始人马斯克拥有着颇高的呼声。这位特立独行的CEO被认为是一个“奇才”,或许也是“硅谷中的异类”,但他无疑和乔布斯有着一样的创新精神。在无人看好电动车的未来时,他凭借着所谓的疯狂让特斯拉成为了继福特之后第二家成功上市的汽车制造公司。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凯蒂·胡伯蒂曾经表示,“在未来的20年中,特斯拉可能走上类似于iPhone巨人的发展道路。”但在这些憧憬到来之前,特斯拉和苹果这两家看似八竿子打不着一撇的公司或许将率先迎来的是竞争。
近日据外媒报道,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凯蒂·休伯蒂预计今年苹果将会在汽车研发上投入将近190亿美元。而整个汽车行业的研发支出一般在800亿-1000亿美元之间,这也意味着苹果将会占据投入整体约1/5的成本,大量的资金涌入或许也是苹果和其他科技公司有可能颠覆汽车市场的原因之一。
并且在凯蒂·休伯蒂看来,“特斯拉与苹果不会合作,因为苹果似乎意在推出一款可以与特斯拉竞争的产品。”
没有汽车梦的苹果,不是一个好苹果
关于苹果为何要造汽车,其实有很多的传闻。有人说苹果高层有不少的汽车发烧友,所以想要做属于自己的车子;也有人说乔布斯生前曾表示“我们有平台去设计好一辆车。”这点曾经被《纽约时报》报道过,苹果董事会成员Mickey Drexler也曾表示乔布斯考虑过生产iCar。
不管原因如何,其实苹果对于汽车行业是已经觊觎已久了,“泰坦计划”的不断曝光就足以证明。2014年3月,苹果发布了智能汽车系统CarPlay;2017年苹果在加利福尼亚测试自动驾驶汽车;2019年收购了Drive.AI自动驾驶公司……
频繁的从特斯拉挖人似乎成为了苹果的常态,以至于马斯克曾经在公众场合表态,“苹果总是雇佣被特斯拉炒鱿鱼的员工。”据外媒报道,从特斯拉离职加入苹果的员工多达数百人。
苹果公司在自动驾驶汽车技术解决方案的研发上是不遗余力。迄今为止苹果已经公布了70项汽车相关专利,包括车载系统、电动机、悬挂系统、车辆导航等各个方面,这些都在进一步表明苹果造车远远不会止步于智能交互技术。
想要继续探索汽车梦,摆在苹果前面的无疑是两条路,一是研发自动驾驶平台,二是整车研发;虽然库克曾明确表示“我们专注于自动驾驶技术,我们认为这种核心技术至关重要。”但从一些专利申请上来看,整车研发或许也是苹果正想要尝试的方向。
苹果进军汽车行业,胜算几何?
苹果的到来不管是对于传统汽车行业还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都是一种威胁,不管是研发投入力度还是资源平台来说,想要与苹果抗争,即便强大如特斯拉都未必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苹果造车,是顺应时代的必然结果。其他业务的成长速度已不如从前,对未来的布局则显得至关重要,而智能电动车则囊括了下一个时代发展的多方面特性,但在全球巨头都将苗头对准自动驾驶的今天,苹果想要脱颖而出也实属不易。
国内滴滴、百度等已经进入自动驾驶的研发行列;国外亚马逊与丰田合作参与到该技术的研发当中……自动驾驶无疑是产业发展的趋势,而苹果的泰坦计划也是想要打造具有革命性设计创新型汽车产品。
但汽车的研发并非一蹴而就,特斯拉每年数十亿美元的研发才一步步的促使交付量不断上涨,才慢慢走上了盈利的道路;苹果虽然有大量的资金可供挥霍,但不可能完全投入到汽车项目当中,除了资本之外,也需要漫长的时间等待。
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发展让苹果看到了除iPhone之外更多的可能性,而作为由来已久的梦想,苹果自然也不会轻易放弃。只是与iPhone不同的是,这次的Apple Car是库克时代下的创新。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以智赋网"关键一跃!华为首发Ambient Site构建无线智能化底座
- 硬科技产业观察之端侧AI:AI算力随身释放千亿价值
- “智网慧城”计划启动全球招募,以智赋网成MBBF 2024焦点
- 英伟达最亲密的伙伴SuperMicro股价大跌,对AI产业影响几何?
- 请回答MBBF 2024:关于移动AI时代的一切
- 高通ARM争的是什么?定制设计威胁到ARM生命线
- 到底要不要分拆?英特尔和美国都陷入了挣扎
- 讯飞星火与华为数据存储强强联手,“以存强算”助力AI集群算力利用率飙升30%
- 原生鸿蒙发布:移动操作系统的一大步,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一大步
- 阿斯麦订单“腰斩”股价暴跌16%,半导体产业寒冬来了?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