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网·极客观察(朱飞)11月26日 不管你处在人生哪一阶段、身处哪个行业,可能都已经深刻感受到,智能世界正在加速到来,身边的一切都在紧密锣鼓地实现智慧化升级。手机如此,汽车如此,PC也如此。特别是被认为是网络时代第一生产力工具的PC,在遭遇近年来的销量下滑和创新乏力之后,新玩家的加入正推动PC加速拥抱新技术、新功能、新设计的自我升级之旅——力争像智能手机一样讨用户欢喜。
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华为,这家在智能手机市场大获成功的公司,正在将PC作为其全场景智慧生态战略的关键一环,向用户提供创新驱动的智慧体验,引领PC产业升级。自2016年发布首款MateBook笔记本以来,华为不断将智能手机的技术、功能、设计等创新理念融入PC,陆续推出了包括HUAWEI MateBook X/ X Pro、MateBook D、MateBook E以及MateBook 13、14在内的多款笔记本产品,并取得高速的市场增长和良好的用户口碑,正日益成长为一个极具影响力的PC品牌,搅动传统PC市场“一池死水”。
11月25日,华为又隆重宣布带来MateBook D系列的新品——HUAWEI MateBook D 15和D 14,聚焦于提升年轻用户的使用体验。华为方面表示,新品沿袭智慧PC思路,提供轻薄全面屏、强劲高性能、多屏协同等特性,要从根本上提升用户体验,让华为PC不仅是用户的生产力工具,更是生活中强大的智慧助力。层层加码推陈出新之下,HUAWEI MateBook D系列带来了哪些提升?华为MateBook全家族能否肩负起华为构建全场景智慧生态的重任?对PC产业意味着什么?让我们一探究竟。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
轻薄时尚高性能,引领年轻消费新潮流
近年来,笔记本应用场景越来越向娱乐和办公两极靠拢,除了个别特殊场景的专用机型外,产品最好能两者兼备,才能获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换句话说,这是一个要科技也要时尚的时代,年轻消费者往往在追求PC产品高颜值的同时,还希望其拥有强劲性能。在这一背景下,轻薄便携、时尚美观、性能强劲逐渐成为笔记本的热门标签。
自2016年推出首款笔记本后,华为PC在短短三年时间发展出四个成熟的产品线,包含主打高端旗舰的MateBook X/X Pro系列、面向职场新人的MateBook主流系列、质价均衡的MateBook D系列、创新二合一的MateBook E系列,达到消费人群需求全覆盖,为华为PC铺设了良好的市场口碑,目前直登行业创新前列,成绩有目共睹。2019年Q1-Q3,华为轻薄笔记本在国内累计取得了15%的市场份额,在消费笔记本市场排名第二。近日,微软重启合作伙伴关系,重新向华为出口软件,此举意味着当前华为电脑不再受到限制,华为PC可能面临全面涨价,整体业务实现爆发式增长指日可待。
此番新推出的HUAWEI MateBook D系列作为主打高质价比的全面轻薄本,兼顾了轻薄便携、时尚美观和强劲性能,是华为PC满足年轻消费的主力军。全新HUAWEI MateBook D系列在沿袭其“唯美、创新、智慧”三大基因的前提下,更以轻薄全面屏、强劲高性能、多屏协同等特性,引领年轻消费新潮流。
和手机一样,笔记本高屏占比是一大趋势。以全新HUAWEI MateBook D 15为例,其传承家族经典,以轻薄便携、时尚美观的设计搭配高屏占比全面屏方案,再次定义了轻薄时尚。该产品外观上延续MateBook全面屏DNA,采用无界“全面屏——三面微边框”设计,屏占比达到87%,带来了超乎想象的广阔视野和清晰画面,给消费者提供全面沉浸的视觉新感受,同时进一步凸显了华为对美学设计的极致追求。
性能上HUAWEI MateBook D 系列毫不妥协,AMD版本和Intel版本分别搭载AMD锐龙5 3500U处理器和最新第十代英特尔® 酷睿™ i7-10510U/i5-10210U处理器,以强劲性能为用户提供流畅稳定的体验。同时,华为推出的“多屏协同”的功能,可以让跨终端交互体验更加智慧便捷,比如让手机端的应用和文件在PC上运行和处理,充分享受PC的强大智慧和超高效率。
简言之,华为MateBook D系列聚焦年轻用户体验,围绕轻薄便携、性能强劲、智慧体验三大标签做了大幅提升。对于年轻用户群体来说,HUAWEI MateBook D系列不仅是一个强大高效生产力工具,更是休闲娱乐中不可或缺的贴心伴侣,可以说满足了大学生及新锐白领对一部高质价比笔记本的“所有幻想”!
多屏协同掀效率革命,联通全场景智慧生态
如果说轻薄便携、时尚美观、性能强劲等特性是属于PC自身维度的提升,那么全新HUAWEI MateBook D系列带来的多屏协同功能,则把PC升级的竞争带到了另一个维度。该功能基于华为PC前代产品中大放异彩的HUAWEI一碰传技术(实际上这种技术也被华为应用到了全新的智慧屏系列产品中),将跨屏分享推至一个全新时代,也让华为致力于通过“1+8+N”布局打造的全场景智慧生态更加清晰起来。
去年11月,华为首发了HUAWEI一碰传技术,使得华为手机触碰华为PC瞬间即可进行图片、视频等内容的无缝传输和分享,解决了Android和Windows跨系统之间的传输问题,颠覆了传统需要依赖第三方APP辅助的复杂分享传输方式。此番随着HUAWEI MateBook D 系列的发布,华为升级推出了多屏协同技术,让手机与电脑端的连接和交互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
多屏协同带来了Android和Windows之间的“系统级”融合,实现华为MateBook、手机之间的深度连接和交互。比如说,只需手机与电脑轻轻一碰,你就可以将微信界面映射到电脑端,然后可以把微信群里的文件拖拽到电脑上进行编辑处理,然后拖回到微信群;再比如,你可以在MateBook上打开你手机界面的新闻、办公等安卓应用,无需启动PC端软件也能流畅的办公或聊天,还可利用MateBook键鼠、输入法等处理手机信息,在一个PC上完成两个设备的任务。总结起来看,多屏协同一方面可以将MateBook的键盘、鼠标化身手机的外设,让手机在“充电”休息时也能高效工作,另一方面也利用MateBook更专业的应用生态,进行跨系统、跨平台的操作,让学习、工作和娱乐更高效。
进一步畅想,其实多屏协同技术的应用还有更丰富的场景,将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设备、设备与设备之间连接和交互的纽带,掀起一场效率革命。这意味着,作为生产力工具的PC,可以通过更加高效的连接和分享方式,打破生态壁垒,与其他智能设备无缝连接,贯穿人学习、工作、生活的全场景,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无缝体验,在更多场景发挥价值。
过去,手机或平板更多是作为消费工具而存在,无法胜任许多复杂的“生产作业”场景。华为多屏协同技术的横空出世,可以说重塑了PC在人们全天候、全场景生活中的枢纽地位,更凸显了PC联通全场景智慧生态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华为内部很早就确立了“1+8+N”的战略布局,可预见今后的PC将在手机与其他智能设备之间发挥更好的纽带作用,承接各种智能前端“采集”回来的“生产资料”,将它们变成有价值的东西。
“人有我优,人无我有”,华为推动PC智慧升级
从全新HUAWEI MateBook D系列发布展现出来的华为MateBook已具备的新技术、新功能和新应用场景来看,华为PC实际上已经对传统PC厂商发起了“降维打击”。道理很简单,基于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智能终端等技术,华为PC做到了“人有我优,人无我有”。并且华为MateBook“人无我有”的部分并非一些简单的创新,而是核心技术和功能的突破,这使得PC不再是PC,而是朝着智慧PC的方向快速升级。
华为正在用智能手机思维重新定义PC产品,从无界全面屏设计到华为一碰传、“多屏协同”等,每一次产品更迭,都会引发行业的强烈关注。华为是PC行业的创新者,也是全场景智慧生态的缔造者,在华为1+8+N战略中,华为正在将更多产品与手机做连接,PC作为华为全场景战略中重要一环,走得更快人一步。未来还会有诸如智能手环、智慧大屏等设备加入互联互通中。华为面向未来设计产品,很多功能可能会超前,但其标杆作用怎么评价都不为过——这可以说是华为为自家用户打造全场景智慧生态的使命,也可以说是该公司驱动全产业智慧升级的情怀。
IBM前总裁小沃森曾说,“电脑业历来是一场跳背游戏,今天你跳过我,明天我跳过你。”时代变迁,PC市场风云变幻,很多曾经熟知的老品牌销声匿迹,不少新势力随之涌现。在各家机构发布的2019三季度PC出货量及刚刚过去的双十一PC销售情况数据显示,华为、荣耀、雷神、机械师、机械革命等新兴或细分品牌笔记本的兴起,正在让PC市场焕发生机,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这其中,华为凭借在ICT、智能终端等领域雄厚的技术实力,以及在PC领域数代产品快速迭代的过程中积累的创新经验,正在成为PC产业智慧升级的中坚。
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主题,边界是年轻人和创新者天生用来打破的。智能世界呼啸而来,很多我们熟悉的东西都将被重塑。与其缅怀,不如拥抱——为了世界的进步,为了更好的享受,也为全新的自己!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iPhone在华份额为何不断下滑?外媒分析:因无法提供AI服务
- 硬科技观察之智能体:2025年会是AI智能体爆发之年
- "以智赋网"关键一跃!华为首发Ambient Site构建无线智能化底座
- 硬科技产业观察之端侧AI:AI算力随身释放千亿价值
- “智网慧城”计划启动全球招募,以智赋网成MBBF 2024焦点
- 英伟达最亲密的伙伴SuperMicro股价大跌,对AI产业影响几何?
- 请回答MBBF 2024:关于移动AI时代的一切
- 高通ARM争的是什么?定制设计威胁到ARM生命线
- 到底要不要分拆?英特尔和美国都陷入了挣扎
- 讯飞星火与华为数据存储强强联手,“以存强算”助力AI集群算力利用率飙升30%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