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网·极客观察4月15日,人类历史上第一张黑洞照片的诞生让不少人为之惊喜,但估计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的一张照片却让视觉中国这家公司陷入了巨大的舆论漩涡。
4月11日,有不少网友发现“黑洞”这张照片被列入了视觉中国的版权图片范围,并且还有一段这样的标注:此图片为编辑图片,如果要用于商业用途,请致电或者是咨询客服代表。与此同时,有不少媒体报道视觉中国的高管柴继军也有在自己的朋友圈表示“视觉中国通过合作伙伴获得编辑类使用授权。”自此开始,舆论热度慢慢发酵。
当天15点05分,官博共青团中央发表微博“国旗、国徽的版权也是贵公司的?”,并以此明确@了视觉中国影响,将热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当然,这其中也不缺乏很多知名企业的“蹭热度”的行为,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少企业自己本身的logo等也被贴上了“视觉中国”的标签,正是因为网民对该事件的关注度较高,让此事件一直保持在高位传播的过程当中。
随后中国警察网也发文表示“警徽及其图案不得用于商标、商业广告”;新华社也发出了自己的批评“我们尊重版权保护,但如果打着版权保护的幌子做起了生意,怕是不太合理。”
在当天晚上就有网友表示视觉中国的网站已经无法打开,视觉中国也在当天发布了道歉信表示自己作为平台方没有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没有尽到严格审核的职责;可是一句审核不严真的能够将视觉中国的责任推的一干二净吗?
4月12日一大早,视觉中国的股价便毫无悬念的开始跌停,市值蒸发超过20亿,同时在当天天津有关部门立马约谈了视觉中国网站,大概内容为其发布的多张图片中刊有敏感有害信息,责令其立即停止传输相关信息,全面清查整改。同一天国家版权局也在自己的公众号上表示“各个图片公司一定要健全版权管理机制,规范版权运营,合法合理维权,不得滥用权力。”
而视觉中国也在12日再度发布道歉信,表示愿意接受广大网民和媒体的监督批评,全面配合监管部门彻底积极整改。截止目前为止,视觉中国不合规的照片已经全部进行了下线的处理。
视觉中国在12个小时之内的两次道歉却也没有平息这场舆论风波。人民日报随后发文“避免版权保护陷入黑洞,与提倡版权付费一样重要。”4月13日,央视网专门进行了此次事件的报道,表示要“严惩视觉中国,切掉知识产权市场的毒瘤。”官媒定性视觉中国的同时,不少自媒体也纷纷围剿视觉中国,更是发出了“天下自媒体苦视觉中国久矣”这样的感叹。
不过视觉中国董事长柴继军却表示很少有自媒体会主动到视觉中国处得到合理授权,而在其主动找到这些侵权的自媒体后,他们却经常回避的状态,最后只能够找到诉讼的道路。而对于视觉中国来说,这种诉讼的道路却是其公司每年巨额利润的主要来源,据悉这样的诉讼不仅可以让视觉中国获得巨额赔偿,而且还能够把被告的公司变成自己的签约客户,为了追踪自己公司的图片情况,视觉中国甚至还自己开发了一套“鹰眼系统”,让企业能够协议到更多的客户数量。
看似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视觉中国此举实则却有“碰瓷”之意。此前在视觉中国的网站上,其实很多图片其本身也是没有使用版权的,更没有权利去收费,不少国外开放版权的图片都网视觉中国贴上了自己的独家标签,等到其他媒体使用时,再判其侵权索赔的噱头,此前的“黑洞照片”就是如此,欧洲南方天文台曾表示“视觉中国的这种版权主张不合法,并且其也并未就这张照片联系ESO。”
打着版权保护的旗帜向各大媒体平台用户漫天要价,从中谋取巨额的利益,让整个行业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不良之风的侵袭,据了解视觉中国为了所谓的“版权保护”,平均每天要打超过15起官司,其中有八成是原告,而这些官司的背后也基本上都是视觉中国真正的盈利模式。
当然,继视觉中国之后,包括东方IC、全景网等一众类似的公司也纷纷遭到了讨伐,后者的官网也相继无法打开。合理合法的图片版权应该得到保护,但如果只是拿一张图章盖上了自家的水印就称这张图片的版权是归自家所有,就未免有些欺诈的含义在里面了,生财要取之有道,不能妄图通过打擦边球的心态去搞碰瓷,这样只会失去了对真正版权拥有者的敬畏与尊重。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