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我们镇上还有银行,后来只剩下了农信社,最近的一家银行是在县城里。银行的撤离,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极度不活跃。农村地区,用户最大的需求就是存款,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也是唯一需求。
近两年,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新金融机构,开始将业务下沉到农村地区。再加上普惠金融大热,农村市场迅速成为各方势力争抢的香饽饽。农村刷墙大战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跟着吆喝:农村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大市场!
分析认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城镇化和互联网+战略的逐步落地,一直撬而未动的农村经济将有望全面复苏。“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将全面转型,传统金融服务也将随之调整。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倒逼下,农村互联网金融将迎来大机会。农村金融市场一旦被激活,这将是一个万亿级的大市场。
然而,实际情况真的如此乐观吗?
据笔者观察,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市场需求也呈现出一定增长态势。然而,这个增长,远远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大。真正拿出真金白银深耕农村市场的新金融公司少之又少。最根本原因,就是农村金融市场的投入产出比太高,成本太大,利润不足以支撑公司持续发展。新业务拓展更是困难重重,主要表现在:
1,农村资金需求量度并不那么大
还记得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规划吗?时至今日,国家队三农的资金支持可以说已经非常到位,遍布全国的农信社很好覆盖了少部分创业型农民的资金需求,留给P2P平台这些“外来和尚”的空间不多。
2,偿债能力不确定性高,违约处置难度大
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包括个体户)业务的不确定性较高,所以违约率更难把控。另外,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资产评估机制,一旦出现违约,处理难度非常大。
3,征信体系缺失,地面覆盖成本高
农村以地区征信体系缺失,包括信贷在内的很多金融业务不能顺利开展。而信用数据累积是一个长期工程,也非一家公司可以完成。而且由于农村信息化程度不高,只能依靠O2O式的地面覆盖去开展业务,成本居高不下。
所以,农村互联网金融市场,远没有媒体宣传的那么乐观。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公司在大谈特谈农村互联网金融呢?因为,普惠金融是个好故事,打着公益的旗号,很容易笼络人心!
以宜信的宜农贷为例,在宣传层面,它俨然已经成为宜信的战略级产品。然而,宜信在这方面的实际投入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大。宜信官方数据显示,自2009年至今,宜农贷累积放贷金额1.25亿元,真正落地的农村20多个。而宜人贷上线三个月,累计放款金额超过3亿元,轻重立现!
在宜信内部的人或许都知道,宜农贷更大的作用,不在实际做了多少事,而在品牌宣传。包装出一个故事,可以讲好几年。
事实上,金融在农村市场一直水土不服,由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利润低,传统金融机构都不太愿意去农村开网点。近两年,农村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农村金融市场活跃度也有所提升,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的底层需求。当前,市场中流传的“农村金融将出现爆炸式增长”,很可能又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热衷于农村金融市场呢?两个字:为名!
人生在世,不图利,就为名,企业也是如此。年轻的P2P平台们管理层可不年轻,他们对政策风向的理解和把握十分到位,而且十分善于讲故事,诸如“扎根农村扶持三农,支持绿色创业”之类的噱头信手拈来。
P2P去年规模做到3000亿元,看起来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实际上在我国所有的金融工具类型中,其涉及资金量是非常小的,还远不及小贷八九千亿的水平。所以在银监会的规划中,P2P也只是被划分到了普惠金融部名下,其职能被定为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补充,主要任务是支持创业和服务民生。因此,尚未被正式认可的P2P平台,一定会从普惠和民生两个角度拼命讲故事、造话题,以博取人心,牵引平台其他业务的发展。
综上,目前来看,农村互联网金融或许只是个伪命题,媒体从业者不宜跟风歌功颂德,要分清楚那些参与其中的P2P平台是为了民生还是名声!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