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网·极客观察(小刀)中国食品零售和服务市场的规模达到8.73万亿元,阿里巴巴和腾讯都想成为市场的领导者,它们的市值合计高达9000亿美元。
为了成为赢家,参与战争的企业不惜血本,拼命烧钱,补贴订餐者。一位用户算过帐:在北京,他每天中午和晚上老要花70元订餐,如果自己做饭,每顿饭可能要50元,而且他没有时间。
不是所有人都满意!
司机抱怨说:“路上送餐的人太多了,影响交通。”有些边缘企业不得不为快递员支付更多酬劳;环保人士则说,订餐导致垃圾成堆。
美团点评得到了腾讯的支持,在IPO文件中,它这样解释自己的使命:我们想帮助大家吃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照估计,上市时美团的估值会达到600亿美元。通过美团点评还可以预订酒店、叫车、或者使用其它服务,去年,它亏损190亿元。
一名参与美团点评IPO的银行家说:“在香港上市,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盈利,美团可能是第一家具有这种特点的超大公司。在我看来,美团上市对市场是一个测试。”
去年,为了激励用户交易,美团烧掉42亿元,所谓激励用户,就是打折吸引消费者。在形势的逼迫下,由阿里巴巴支持的饿了么也投入30亿元,补贴用户。为了吸引高端客户,饿了么与星巴克合作,为它配送咖啡和冰茶。
饿了么还在亏损,估值约为95亿美元(包括债务),去年,财大气粗的阿里巴巴完全掌控饿了么。一位银行家说,竞争对手已经开始谈论IPO了,饿了么被收购是好事。
现在,送餐APP开始削减补贴,将重点转向市场增长。
Bernstein分析师David Dai认为,除了削减补贴,送餐公司没有其它好办法削减成本,只能抬高订单门槛,向客户多收费,将成本转嫁给客户,或者让送餐员配送其它商品,比如鲜花、非处方药。
美团认为,自我强化的网络效应会让平台受益,也就是说平台规模越大,它越强势,获取新客户的成本越低。正因如此,去年美团点评的销售营销开支飞速膨胀,达到109亿元,之前一年约为83亿元。
公司新闻发言人说:“随着公司业务的进一步增长,由于规模效应的存在,加上网络效应的刺激,我们可以用更经济的方式获取更多消费者,招揽更多商家。”
然而,补贴掩盖了真实需求,如果停止补贴,需求一夜回到解放前。如果一顿饭的成本上升到40-50元,那么用户可能会放弃订餐,而去亲自去餐厅。
虽然饿了么、美团乐意为用户、送餐员提供补贴,但是不愿意补贴商家。
许女士在北京开了一家餐厅,她说自己要向平台支付30%的分成,另外,餐厅还要进一步打折,从竞争对手手中争夺客户。促销的成本由餐厅自己承担,如果不打折,就抢不到订单。
吴女士在北京开了一家企业礼品公司,她会请临时工帮忙。吴女士说,北京的送餐员每月最多可以赚1万元,无奈之下,她只能将临时工的工资提高2倍,否则假日高峰时段没有人给商品打包。
环保也是一个问题。绿色和平组件用手机下了100份订单,发现每份订单平均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3.27个,相当于每天要消耗600万个。调查参与者Liu Hua说:“送餐塑料盒沾有油污,还有剩饭剩菜,很难处理。”
关于送餐大战的一些思考:
——有消息说,阿里巴巴准备再次向饿了么投入30-50亿美元,投资由软银Vision基金主导。年初时,阿里巴巴已经拿下饿了么的剩余股份,当时公司估值达到95亿美元。美团是饿了么的主要竞争对手,它准备在IPO时融资40亿美元,估值达到600亿美元。
——这张图可以让我们看清各大巨头所占的份额。饿了么占有44.07%的份额,美团占有30.53%,百度外卖占有10.74%,其它平台占有14.66%。高份额是用巨额补贴拿下的,即使是阿里巴巴、腾讯,疯狂烧钱也有点受不了,会影响其它投资。
——饿了么、美团分别得到了阿里巴巴、腾讯支付系统的帮助,由于饿了么、美团的流行,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也变得更流行。如果外部投资者想投资饿了么、美团,可能会有点犹豫,因为很难评估投资是否值得,除非他们也是支付宝的投资者。
——亏损数字很吓人。美团点评在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2017年总收入339亿元,同比增长1.6倍。公司总收入由2015年40亿元增加至2016年130亿元,并于2017年进一步增加至339亿元。于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分别录得亏损105亿元、人民币58亿元及190亿元。2015年美团调整后亏损53.5亿元,2016年59.1亿元,2017年28.5亿元。维持营收高增长需要继续烧钱。如果美团削减开支,份额就会下降,饿了么受益;反之亦然。亏损会成为一大障碍,阻止阿里巴巴、腾讯继续投资。
——美团希望能拿到高估值,但是面临困难。行业人士认为,由于美团烧钱速度过快,业务模式不理想,IPO时想拿到600亿美元的估值有点不现实,最新报道显示估值也下降至400亿美元。饿了么也面临相似的困难。
——网络效应没有那么明显。客户选择谁的服务,主要看哪个平台的折扣力度更大,他们对服务并不忠诚。
——如果想让外部投资者投资饿了么,阿里巴巴必须削减开支。最终,阿里巴巴和腾讯有可能会停止向各自的平台投资,只求守住市场份额,甚至允许份额稍微下降,不再寻求扩张。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