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网·极客观察 如今,二维码支付为国民日常购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只要一部手机在手,钱包都不用带了,这个反控实体足足影响了全国几亿用户的消费模式和习惯。
但就在8月15日,二维码支付开始面临另一个强大的对手,那就是支付宝在当天的蚂蚁金服开放日广州站上,正式宣布在经过经验积累和一系列的技术升级后,即将推出刷脸支付的功能。在未来一年内,刷脸支付会向各种商业场景普及自助收银+刷脸支付的解决方案。目前肯德基、卜蜂莲花等场景已通过了前期测试,自助收银结合刷脸支付将迎来新一轮的颠覆。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AI、图像处理等技术一日千里,刷脸支付有望像二维码支付一样普及,而且安全性也非常强大,并迎合了商业化所需。其实早在去年9月1日,肯德基的KPRO餐厅就已经开始推行刷脸支付,作为全球范围内首个商用试点,肯德基目前在全国已经有11个城市的23家肯德基门店支持刷脸支付。而在未来,刷脸支付将延伸至药店、超市、便利店等众多的线下零售场景,为国内的消费者带来更便捷和安全的消费体验。
至于刷脸支付的流程和操作方法,具体是在挑选完商品后,即可自助在设备上扫码完成计价。然后,只需要根据屏幕提示,完成人脸识别和输入手机号验证,即可成功付款完成交易。而在自助收银机上,从结账到刷脸支付整个过程耗时不超过10秒,排队等待将成为历史。而且消费者不用设定繁琐的密码,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刷脸支付更是大大降低了使用难度。
蚂蚁金服零售行业负责人锋笙表示:“在经过这些经验累积之后,我们认为刷脸支付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商用的能力。”据悉,蚂蚁金服目前是行业内最早布局人脸识别技术的公司之一,这离不开其具有最核心的技术。从2015年开始,支付宝率先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用户登录后,其先后用于实名认证、找回密码、支付风险校验等场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开始积累了过数亿用户。
另外,刷脸支付比微信支付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优势,那就是当用户忘记带手机或不方便掏手机时,刷脸支付则为用户提供了更便利的支付方法。而随着移动支付已经相当普及,会大大缩短刷脸支付的普及时间。除此之外,安全性也是刷脸支付的核心优势,毕竟微信支付的密码是可以修改,但脸和指纹则离不开客户本人。正因为如此,在去年2月21日,支付宝的“刷脸支付”被世界权威《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评为“2017 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
除了商店,人脸识别技术还在“互联网+政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超过100个城市的用户只需通过支付宝刷脸,即可完成身份验证,进而可以方便快捷地在线办理公积金查询和提取、个税查询、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电子证件等公共服务。
然而,相对于商业用途,刷脸支付还必须考虑如何适应更为复杂商业线下场景,并面临挑战更大的公开环境和公共设备。而基于多年来人脸识别技术的积累,刷脸支付有望继续作出更多独创的优化,并通过软硬件的结合,刷脸支付在智能算法与风控体系上需要保证99.99%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对比与市面上较为流行的2D人脸识别技术,支付宝的“刷脸支付”采用的是3D人脸识别技术,更为先进。其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进行活体检测,来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或者软件模拟生成。所以比起2D人脸识别技术,刷脸支付更能避免人脸伪造进行身份冒用的风险。
至于成本,目前大部分门店里消费者选择这种新方式结账的超过20%,而在国内的一线城市,每个收银员原本只负责一个结账通道,但现在可以兼顾2个以上的自助收银机,每年一台机器可节省10万元以上的各种成本。
目前,尽管刷脸支付还在试行阶段,但比起二维码、NFC等移动支付方式,前者的优势已经不言而喻。支付媒介将从手机升级为消费者的个人容貌,并陆续迎来一个颠覆支付模式的新时代。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iPhone在华份额为何不断下滑?外媒分析:因无法提供AI服务
- 硬科技观察之智能体:2025年会是AI智能体爆发之年
- "以智赋网"关键一跃!华为首发Ambient Site构建无线智能化底座
- 硬科技产业观察之端侧AI:AI算力随身释放千亿价值
- “智网慧城”计划启动全球招募,以智赋网成MBBF 2024焦点
- 英伟达最亲密的伙伴SuperMicro股价大跌,对AI产业影响几何?
- 请回答MBBF 2024:关于移动AI时代的一切
- 高通ARM争的是什么?定制设计威胁到ARM生命线
- 到底要不要分拆?英特尔和美国都陷入了挣扎
- 讯飞星火与华为数据存储强强联手,“以存强算”助力AI集群算力利用率飙升30%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