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郑雅
编辑丨史婉嘉
今天是9月7日,但双十一已经等不及了。
上午,京东零售率先打破平静,以在线直播的方式,面向商家端启动了2022年双十一动员会。这也是全电商行业今年第一场事关双十一的发布会。
由于去年双十一遭遇行业性“冰封”,悉数大公司已不再高调,而诸多品牌商受业绩影响也表现得极为收敛,这也致使全电商、零售、消费行业“默契”地集体噤声。
消失了数据、不见了战报、没有了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双十一一夜之间从全行业的双十一蜕变回群龙无首的双十一。
双十一是否“药效”已过?历经十三载的双十一正处中年困境。
面对商家的“躺平”,平台是否还有号召力?
这不仅仅是有限几个电商大平台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整个电商模式历经摧枯拉朽、破坏创新之后的必须要面对的症结。
2022年,形势突变,困顿的企业急需突破口和抓手。在仅剩不到的120天,或许垂死挣扎,或许奋起一跃。
抬头一瞧,双十一来了!
01
京东能否扛鼎双十一?
双十一从哪来众人皆知,但双十一到哪去尚未有谱。
13年前的双十一,是天猫的双十一。13年后的双十一,是全行业的双十一。天猫、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像轮着上春晚一般,从不缺席。
以往,在双十一这样重大的关键节点上,天猫总是率先发声,其他平台唯马首是瞻。而今年,京东先吹响了双十一大促的号角。
事实上,无论是双十一还是618大促,京东多次积极发声。在去年双十一大促收官当天,多个平台犹如消失在双十一之夜。而京东不断传递着平台的“战况”:
开场10分钟,每秒用户访问峰值同比提升124%;
国潮文创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200%;
开场4小时内,京东国际整体成交额同比增长十一倍;
家电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超6倍;
京东超市21个品类达成去年全天成交额……
当晚,天猫“废弃”了以往双十一成交额实时展示大屏。京东的零星数据提醒着人们那晚是双十一大促冲刺夜。
今年的618大促,京东以总成交额3793亿元的战绩再次刷屏朋友圈。10.3%的增幅也稍稍振奋了上半年低迷的经济环境。
“虽然现在双十一大促成为全行业的节日,但双十一毕竟是由阿里首创。商家仍然倾向于天猫是主场。”有传统服饰品牌负责人坦言,近几年大平台逐渐“低调”,在大促等关键节点也渐渐地听不到他们的观点和声音。
而这种态度让商家更加困惑和迷茫。当取消大促“二选一”、越来越多的平台加入到大促中,商家的大促“作战”方向反而不明确,“对于商家、行业来说,在关键节点还是需要平台站出来积极发声的。”上述商家表示。
数据显示,我国1至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6302亿元,同比下降了0.2%;全国网上零售额73224亿元,增长3.2%。不只是商家,市场也需要大促来提振信心,拉动增长。
即便如此,京东能否成为新的老大哥,扛鼎双十一,仍然悬而未决。
一来,京东业务以自营为主,在疫情期间,其供应链、物流的稳健经营能力得以凸显,但大促商家更加追求自有品牌的声量、销售业绩、用户沉淀。这也是为什么京东在过往双十一中虽然业绩卓著,但无法赢的商家心智的主要原因。
二来,抖音的迅速崛起,以及抖音更善于“造节”的能力,无形中冲淡了双十一固有的节奏和势能。越来越多的商家讨论中,抖音电商被反复提及,也是诸多新锐品牌、产业带商家被寄予厚望的平台之一。
但无论如何,多一些戏码,则会让悬念保持到最后。平台经历了充分竞争、乃至恶性竞争过后,已疲态倍显。随着双十一格局的松动,更多的红利或许将被释放。而谁能够在这个关键时期站出来,解决商家的增长困境,谁则可能赢来关键投票。
02
今年双十一会继续“哑火”吗?
回顾去年双十一,2021天猫双十一最终实现了5403亿元的总成交额。截至2021年十一月十一日23时,有698个中小商家成交额从百万级跨越到千万级。同时,去年有29万商家参加了大促,其中包括7万名新商家,以及65%的中小商家、产业带商家和新品牌。
京东以3491亿成交额收官,31个品牌销售突破10亿,43276个商家成交额同比增长超200%;超500万农户实现增收;中小品牌新增数量同比增长超4倍。
此外,在去年双十一大促期间,京东物流在全国超过300城实现分钟达,93%区县84%乡镇实现当日达和次日达,全链路预测准确率均值达到约95%,近400辆智能快递车助力末端配送、抗疫保供,绿色供应链物流减碳26000吨,单日收入超千元的京东快递小哥数量增长超50%。
直播电商方面,抖音2021双十一好物节的直播总时长达2546万小时,其中,商家自播总时长为1227万小时,总体累计看播人次395亿,品牌成交额破千万(含破亿)的品牌达577个,单场成交额破千万(含破亿)直播间282个。蝉妈妈数据显示,大狼狗郑建鹏&言真夫妇、贾乃亮、罗永浩位列直播带货榜单前三。
根据快手官方战报,在快手“116品质购物节”期间,电商商家开播数量同比增长52%,其中品牌商家开播数量同比增长391%。品牌方面,超过4000个品牌商家首次参与十一大促,整体品牌商品订单数同比增长350%,GMV同比增长433%。此外,快手官方认证的服务商协助商家所产生的GMV占整体的近50%。
而拼多多到去年为止已经连续4年没有公布最终成交额。
去年双十一,死寂一片的电商人朋友圈已经定格。
在那个戏剧性的冲刺夜,品牌商家已经不再纠结大促战绩,而是在想“这家企业一年后要长成什么样子。”有的企业创始人则早早收场,偃旗息鼓,如同平日里一般下班打卡,“该干嘛干嘛去”。
商家逐渐从以大促GMV高增长寻求安全感,回归到关注品牌自身的增长节奏。在原本会喧嚣的十一月十一日晚上,商家变得坦然,平台撤掉GMV数字大屏,一切安静的甚至有些“诡异”。到了今年,双十一还会安静下去吗?
03
京东双十一划重点
血战多年双十一,商家的关注点已从规模增长转为利润增长。能赚点儿钱,有良好的现金流,对于2022年的商家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京东零售集团CEO辛利军在商家大会上直言,不确定的大环境中,在京东开店最能获得确定性的增长。
“在京东双11,我们将继续升级开放生态,为商家提供全场域流量扶持、全链路成长服务、全渠道商业机会。”京东的思路是让商家感受到流量更容易、模式更丰富、服务更完善、经营更轻松。
首先是流量分发机制。京东一反常态,强化京东APP品类化运营和搜索场景化。
从行业和品类上,京东看上去更加乐于向尖货、高增速潜力商品、新品、区域特色品和青绿商品(低碳、绿色消费类产品等)倾斜。赛马和流量机制上,也会重点考察店铺的全域GMV、全域订单量、全域UV、站外引入UV流量、广告投入等数据。
同时,京东特别强调对中小微商家的扶持力度。比如,京东将在双11期间建立“工厂店”模式,重点扶持产业带工厂、个体工商户、农户、大学生等开店。
京东目标预期希望可以实现小微商家新入驻数量同比超100%、销售额同比提升100%。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京东双11共分为5个时期,预售期之前特别增加了全新的种草期。图文、短视频、直播应有尽有。新增的短视频排位赛、店播达播排位赛几乎追平了淘宝天猫、抖音快手等其他平台的内容玩法。
会上,京东多次提醒商家注重预热期、加大预售投入。“预售可以聚焦高货单、稀缺品、家庭装类的商品,这类商品具有用户决策周期长的特点,需要商家利用预热期进行种草蓄水。”
“这些改变很大程度是今年618期间,京东APP改版效果的延续。”一位与会商家向亿邦动力表示。
此前,亿邦动力曾在《京东安装“小红书”》一文中对京东APP改版做了详细阐释。某种程度上,这个主打直男、便利、效率的零售平台,正在有意做得更符合当下电商潮流:更加内容化、算法推荐,以及提供更多曝光机会给到中小商家。
(京东2022年双十一节奏)
此外,京东第二季度财报已出。京东实现净收入2676亿元,同比增长5.4%,刷新上市以来最低季度增速。年度活跃用户数5.8亿,增速环比下降7%。
当然,京东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44亿元,同比翻了4.5倍,也是连亏三个季度后的再次盈利。
降本提效、减脂增肌已是当下大厂共识。身为新型实体经济的代表,京东必须时刻留意自身财务状况。
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上,京东CEO徐雷直言,第二季度是京东上市以来挑战最大的一个季度,但“凭借领先的供应链能力和高效的运营”,仍取得了超过行业水平的增速。
这也预示着,今年的双十一可能也是有史以来最为特殊的一年。平台要考虑的,可能跟商家一样。
改变终会出现,平台必须行动。
如果双十一还想继续下去的话。
- QuestMobile报告:小镇中青年线上月活规模达3.07亿,72%倾向高频品牌消费
- 钟睒睒连发3条朋友圈炮轰电商平台:经济的“绞肉机”,中小经营户的“周扒皮”
- 中国社科大报告:拼多多系统性激发电商就业生态二次繁荣,带动逾5500万人就业
- 拼多多引领电商西进:帝王蟹进村,非遗剪纸出山
- 拼多多高质量发展战略再升级:成立“商家权益保护委员会”,深化新质供给
- Salesforce报告:2024年假日购物季AI驱动的线上零售额高达2290亿美元
- 美国零售联合会:2024年假日季消费增长2.5%-3.5%
- 人民日报“晚安短信计划”关注电商西进:拼多多新农人传递温暖
- 专家展望2025年电商西进:期待更多的“拼多多们”,建议更完善的政策配套
- 独家丨B站12月UP主带货榜出炉!谁在B站赚到钱了?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