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廖紫琳
编辑丨董金鹏
阿迪达斯承认在中国犯了错。
8月4日,阿迪达斯发布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巧合的是大中华区第一、二季度营收均同比下降35%。这已经是该品牌在大中华区连续第五个季度下滑。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李宁、安踏和特步等中国品牌的销售额和净利润仍保持微增。2022年上半年,即使疫情承压,安踏营收同比增长13.8%至259.65亿元,李宁营收同比增长21.7% 至124.09亿元,特步营收同比增长37.5%至56.84亿元。
变化远不止此。2021年,安踏营收493亿元,超越阿迪达斯大中华区45.97亿欧元营收(折合人民币约317亿元),逼近耐克大中华区82.9亿美元营收(折合人民币约562亿元),在中国运动鞋服领域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
在此背景下,阿迪达斯CEO卡斯柏·罗斯德(Kasper Rorsted)日前接受采访称,在中国市场,除受新冠疫情影响外,阿迪达斯自身也“犯了错误”。阿迪达斯犯错,一众国货品牌被寄予厚望,安踏、李宁等顺势上位。
8月23日,安踏发布财报,上半年营收259.65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且超过耐克中国2022财年第三四季度(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业绩总和。安踏股价应声上冲,但随即回落,今日收盘股价为92港元,涨超4%。上市以来,安踏股价从高点190港币回调60%,至90港币左右,市场对安踏目前的财务表现“大致符合预期”。
眼下引人深思的问题是,阿迪达斯到底犯了什么错?安踏又如何弯道超车?借着国人的消费热情,安踏等国货品牌可以高枕无忧吗?
01
阿迪犯错,还未找到“中国的感觉”
2020年,阿迪达斯在大中华区迎来“命运逆转”。
2019年末,阿迪达斯在大中华区已经连续实现23个季度两位数增长。2017年是39.12亿欧元,2019年增长至52.78亿欧元,对应的营收占比从17.97%上涨至22.33%。
2019年结束时,中国市场超越美国和欧洲,首次成为阿迪达斯销售额贡献最大的地区。
情况很快急转直下。2020年营收44.28亿欧元,2021年营收45.97亿欧元,业绩持续疲软。2022年中期业绩显示,阿迪达斯达中华区业绩连续2个季度同比下滑约35%,至17.23亿欧元。
两年多来,它既受新冠疫情影响,关闭门店,影响业绩,还深陷“新疆棉”危机。(2021年3月,快时尚品牌H&M发布声明,集团将拒绝使用新疆棉花。随后,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跟进。)
尽管如此,阿迪达斯并未感觉到危机。承认犯错后,罗斯德表示仍对中国持乐观态度,阿迪达斯正在采取扩大电商销售等一系列行动,加强对中国市场的影响。
危机远不止此。除了上述原因,内部库存积压、产品创新不足和供应链问题一直拖累着它。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阿迪达斯库存同比增加35%至54.83亿欧元,原因是供应链和全球物流的不稳定性导致交货时间变长,以及中国市场消费不振。
阿迪达斯不少产品在亚洲地区代工生产,通过海运集装箱运输到世界各地,再上架销售。这太慢了,缓慢的供应链速度让它跟不上市场变化。财报中提到,受疫情影响,越南供应链短暂的停工停产,给阿迪达斯带来约两亿欧元损失。
据媒体报道,一双运动鞋从第一张设计草图,到制作和测试原型、订购材料、来回发送样品、改造生产线、正式生产并最终将成品运送到门店,整个过程需要18个月,甚至更长。上市之后,除经典款外,大约3/4的运动鞋发售时间不超过一年;即使为已上市产品进行补单,也需要2-3个月的周期。
高库存和低现金流,迫使阿迪达斯做出改变。从消费市场可以明显感知,阿迪达斯开始打折了,直播间里总有一两款超低价的阿迪达斯鞋作引流款。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阿迪达斯表示预计大中华地区下半年打折促销活动会明显增加,这是清理库存的必要举措。
产品方面,罗斯德也在采访中承认,“我们不够了解消费者,所以我们为那些做得更好的中国竞争商家们留下了空间”,“如今的中国消费者,喜欢(产品)有一种‘中国的感觉’”。
至于“中国的感觉”具体是什么,罗斯德并未明说。不过从阿迪达斯近期的一系列动作,或许可以窥探一二。
2022年3月,阿迪达斯更换中国区负责人,原都市丽人执行总裁萧家乐接替贾森·托马斯(Jason Thomas);
阿迪达斯反思品牌广告与效果广告的投放比例,重视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建设(阿迪达斯全球媒介总监Simon Peel曾表示,集团77%营销预算投入在效果广告,仅23%投入在品牌广告方面);
阿迪达斯入驻抖音,今年6月冬奥冠军苏翊鸣做客“抖音电商开新大赏”直播,7月签约中国足球运动员张玉宁。
这一系列动作,或许可以理解为“产品和品牌营销的本土化”。遗憾的是,改革比问题来得晚。
业绩摆在眼前,这一次阿迪达斯失算了。受大中华区业绩低于预期影响,阿迪达斯预计公司今年营业利润率在9.4%左右,此前预期为10.5%至11.0%之间。
阿迪达斯曾在新五年(2020-2025)战略中,将大中华区列为其三大战略重点市场之一,到2025年与北美地区和欧中非地区一起,为公司贡献约90%的销售额增长。现在看来,这一目标的实现挑战重重。
02
安踏上位,市占率已排名第二
阿迪达斯“让”出的份额,被中国运动品牌抢走了,尤其是安踏。
欧睿数据显示,2021年,耐克和阿迪达斯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分别滑落至25.2%和14.8%,而安踏集团增至16.2%,首次超越阿迪达斯上升至第2位;排名第4名的李宁,市场占有率也上升至8.2%。
2022年以来的业务数据,也延续了这一趋势。安踏刚刚披露的业绩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59.65亿元,远超阿迪达斯大中华区17.23亿欧元(约117.85亿元)的业务收入。其中,安踏主品牌营收133.6亿元,同比上涨26.3%,FILA营收107.77亿元,DESCENTE、KOLON SPORT等其他品牌营收18.28亿元,同比上涨29.9%。
与此同时,李宁、特步也传来喜报:李宁上半年营收增长21.7%至124.09亿元,特步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37.5%至56.84亿元。
中国市场上,国际巨头接连败退,国货品牌逐渐找回主场。
以安踏为例,放眼2022年上半年运动鞋服品牌市场表现来看,安踏在营收、毛利率、现金流等核心财务指标上已经走在前列,甚至赶超阿迪达斯。
在毛利方面,上半年安踏集团毛利161.09亿元,同比增长11.8%,毛利率保持在62%左右。其中,安踏品牌毛利涨31.7%至73.58亿元,毛利率涨至55.1%。同期,阿迪达斯上半年毛利率约为50%,耐克毛利率为46.09%,李宁和安踏毛利率分别是50%和42%。
在库存和现金流方面,安踏保持在良性范围内。今年上半年,受一二线城市疫情防控和DTC渠道转型影响,安踏库存微增7%至81.92亿元,存货周转天数增至145天,自由现金流为41.08亿元。但安踏平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同比下降6日至22日,资金流动速度加快。
同期,阿迪达斯的库存和现金流问题更为严重。2022年第二季度,阿迪达斯库存增长35%至54.83亿欧元(约375亿元),自由现金流为负,同比下跌123.47%至-2.22亿欧元。截至5月31日,耐克的库存增加23%至84亿美元,自由现金流为9.09亿美元。
回顾过去,库存的良性把控、营收和利润的增加,是安踏2020年DTC战略的业绩提振效果。虽然耐克、阿迪达斯都提出过类似的业务调整,但因为“船大难掉头”、改革决心不足等原因,效果并没有安踏明显。
2021年,安踏DTC收入达85.5亿元,同比增长4.8倍,今年上半年再次增长79.3%至66.4亿元。而2021年,阿迪达斯DTC收入较前一年保持稳定,较2019年增长14%。耐克2022财年(截至5月31日的)业绩显示,全年自营收入187亿美元,同比增长14%。
从安踏的业务动作来看,其DTC策略可以具体拆解为三个方向:
第一,产品DTC设计,推出多品类商品满足市场需求;
第二,渠道DTC,采取“直营+电商+少量优质经销商”模式,加强渠道把控;
第三,线上线下一体化,围绕安踏小程序打造新零售平台。
安踏的产品已经从一双运动鞋,发展到运动鞋服全领域,产品覆盖男士、女士、儿童等多年龄段群体,且在设计上尝试IP联名,营销上尝试抖音、小红书等潮流平台,吸引年轻消费者。
一个例子是,仅在抖音平台,经认证的安踏相关蓝V账号就超过了80个,均由安踏集团总部和经销商按照不同人群(成人、儿童),或不同品牌(安踏、FILA等)、不同场景(户外、篮球、跑步、潮流运动等)而开设。
在新零售平台方面,安踏通过线下门店导流至安踏小程序,引导用户注册会员,构建各地客户群,以线下门店辐射周边社区,推出即时送达服务。
渠道上,此前安踏以分销为主,有“省级代理-地市代理-县市代理”三级,一级分销商为直营门店,二三级分销商为加盟门店,DTC改革后,将大量门店收归直营,并重视电商直营渠道,提高货品周转效率和消费者体验。
安踏内部人士评价集团DTC战略进展称,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安踏还在继续收编加盟门店改为直营,关停效益差的大店,单店效益较此前有较大提升。
03
FILA增长下滑
主品牌贡献不足仍是隐忧
短暂的超越令人振奋,但长期的领先还未有定论。
关于中国运动品牌的市场表现,有行业人士评价称:“仅靠民族情感提高品牌归属感和号召力,从而给企业带来的业绩增长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在安踏、李宁们身上,民族品牌和品牌高溢价之间还存在着消费心理上的悖论。既然你是民族品牌,为什么还卖给国人这么贵?”
说到底,在该人士眼里,中国品牌还需要用科技创新来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
从行业经验来看,以React、Zoom X为代表的减震技术和以Flywire为代表的鞋面技术,让耐克的产品成为潮流运动圈挚爱追求,以BOOST技术为核心支撑的ADIDAS YEEZY系列至今仍是热销爆品,在二手市场上依然有人愿意高价求购。
对中国品牌来说,无论是安踏,还是李宁、特步,他们的核心科技是什么?有没有产品能够经久不衰呢?公司的增长动力和品牌溢价来源于什么?
同样以安踏为例,安踏内部将旗下品牌划分为三个品牌矩阵,即以安踏、安踏儿童为代表的专业运动群,以FILA、FILAFUSION、FILAKIDS为代表的时尚运动群,和以DESCENTE迪桑特、KOLON SPORT可隆体育、ARC'TERYX始祖鸟等品牌为代表的户外运动群。
针对上述分类,三大品牌群有着不同的“驱动增长轮”,专业运动群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时尚运动群依靠高品质驱动,户外运动群则是具备高潜力的。
回顾过去两三年,以FILA为代表的时尚运动品牌群营收已经突破200亿元大关,增速从最高时超50%回落至今年上半年负增长0.5%。无论是从增长天花板还是品牌成长规律来说,FILA给安踏带来“突飞猛进”的增长时代结束了,未来大概率是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
接下来,压力将传递到安踏主品牌“ANTA安踏”。
“单聚焦、多品牌、全球化”,这是安踏早在2021年打响的战略口号——聚焦在运动鞋服领域,打造多个品牌并走向全球市场。“多品牌”这一点,和耐克、阿迪达斯很像。
1988年,耐克收购ColeHaan(时尚鞋服品牌)后,相继收购了Bauer(曲棍球鞋品牌)、Hurley(体育比赛和青年鞋服)、Converse(休闲鞋运动品牌)、Starter(美国运动潮牌)和Umbro(足球运动品牌)。阿迪达斯的发展经历也与此类似,收购后效益不佳,再折价出售,旗下Reebok锐步就是其中一例。
但与耐克不同的是,安踏主品牌的营收占比悬殊。历年财报数据显示,耐克主品牌NIKE和阿迪达斯主品牌ADIDAS,分别占集团总业绩的80%和70%左右,但自2020年起,安踏主品牌销售贡献就被FILA反超,2020年FILA品牌销售贡献占49.14%,安踏主品牌销售贡献占44.35%,2022年上半年,主品牌营收开始反弹,销售贡献占比增长至51.5%。
一边是主品牌的营收占比有待提高,一边是安踏的创新科技成果有待市场验证。
自去年起,安踏每年举办创新科技大会,会上发布安踏集团最新的创新科技成果和产品应用。继去年氮科技发布后,今年8月安踏发布最新技术“氮科技科技平台与碳管悬架系统”(奥运同款核心技术,产品更轻更软更弹)和“冠军跑鞋”系列新品,还官宣与华为运动健康达成战略合作。
“氮科技”是安踏找到的新技术路子,是一种鞋中底减震技术,已经面向市场推出创系列、马赫系列、C202系列跑鞋等。此外,安踏综训品类的服装从国家队的装备中提炼专业科技,大量运用于速干、吸湿排汗、冰感、环保等科技面料,从而推向市场。
具体产品的销售情况还需等待下一财季的数据公布。但已知的是,自2007年上市以来,安踏集团已累计投入研发成本超56亿元。2021年,安踏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为11.3亿元,占总营收2.3%;2022年上半年,安踏的研发投入占营收2.3%。
虽然对比耐克、阿迪达斯5%~10%的研发占比,安踏的研发投入仍显不足,但较彪马(1.6%)、李宁(1.92%)、特步(1.9%)等运动品牌投入略高。安踏官方曾表示,到2030年,安踏研发投入预计超过200亿元。
2022中期业绩里,安踏集团对安踏品牌为首的专业运动群的期望是“强老拓新”,一方面持续生产和优化差异化和高性价比产品,另一方面强化高端市场布局,依靠创新科技研发成果,挖掘增长机会。总体上看,创新在路上,国货品牌实力崛起还需时间。
- QuestMobile报告:小镇中青年线上月活规模达3.07亿,72%倾向高频品牌消费
- 钟睒睒连发3条朋友圈炮轰电商平台:经济的“绞肉机”,中小经营户的“周扒皮”
- 中国社科大报告:拼多多系统性激发电商就业生态二次繁荣,带动逾5500万人就业
- 拼多多引领电商西进:帝王蟹进村,非遗剪纸出山
- 拼多多高质量发展战略再升级:成立“商家权益保护委员会”,深化新质供给
- Salesforce报告:2024年假日购物季AI驱动的线上零售额高达2290亿美元
- 美国零售联合会:2024年假日季消费增长2.5%-3.5%
- 人民日报“晚安短信计划”关注电商西进:拼多多新农人传递温暖
- 专家展望2025年电商西进:期待更多的“拼多多们”,建议更完善的政策配套
- 独家丨B站12月UP主带货榜出炉!谁在B站赚到钱了?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