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科技博客Re/code报道,苹果和IBM今天宣布,双方达成了一项重大合作,将联手通过iPhone、iPad和专门的商用应用进军企业市场。
Re/code早些时候采访了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和IBM CEO弗吉尼亚·罗曼提(Virginia Rometty),跟他们围绕双方的合作计划细节进行谈论。
该合作让两家PC时代早期以来的老对手走在了一起。不过,双方在过去十年形成的科技经济中已经几无竞争关系。IBM早在2004年剥离了PC业务,现在也不再涉足消费者市场。与此同时,苹果在企业软件市场也没什么影响力,不过它有向企业出售大量的电脑、手机和平板电脑产品。
“天作之合”
该交易是库克和罗曼提过去几个月的数次交谈的成果。“如果拿拼图来打比方的话,那两家公司会很好地拼在一起,它们可以说是两块没有重合的拼图。”库克如是表示,“我们都拥有工程文化,因此放在一块的话,双方的团队会相互受益。展开合作会让双方最终得到比自己单干要好的结果。”
罗曼提将合作看作是两家领跑各自领域的公司的结合。“我们都认为彼此是各自市场的代表……我们确实需要对行业进行重塑,释放企业还未获得的价值……我们帐下有着相互补充的资产组合。我们拥有大数据、分析技术、整合技术和云服务。而他们则拥有设备、开发环境和易用性。因此,双方可谓天作之合。”
解决企业的棘手问题
两家公司决定一块解决企业的一些棘手问题。目前,企业一直在独自苦苦地使用零散的产品、服务和内部开发软件来处理那些问题。虽然有服务可以帮助企业部署和管理移动设备,但要让它们应用于邮件、日历等普通应用以外的领域,以及整合有用的特定业务线和行业的企业数据,对于企业来说则要困难很多。
IBM拥有MobileFirst,该项目旨在使得行业专用应用程序适配移动设备,如今该公司要将MobileFirst的触角延伸至iOS平台。它还会支持Android设备,而对于iOS平台,它则将直接向其客户群销售iPhone和iPad.
罗曼提称,更大的问题在于,清除企业部署移动设备的障碍。她将那些障碍称为“制约性因素”.
“我们想要解决制约企业的一切问题。”她说道,“看看针对企业及其对移动性的应用的调查结果,你会发现60%的企业在移动应用部署上停留在诸如日历、邮件的应用上。它们并没有借助移动性重塑其专业与行业。我们在这方面可以带来很多帮助……我想,很多企业都希望利用移动性取得更多的进展,但事与愿违。”
合作带来的机会
合作分工方面,IBM将承担多数的“重”任务。它的销售人员和顾问将向全球各地的数千位企业客户推销iOS设备。企业数据将运行于IBM服务器或者该公司为客户创建的私有云。苹果将为AppleCare项目打造一个企业版本来支持那些iOS设备,IBM则将负责现场的客户支持与服务。
苹果要是独自进军企业市场的话,那它几乎就得新创立一个部门。而携手IBM则免除了这一需要。“我们为变革和重塑行业而感到兴奋,”库克说,“我们已经改变了消费者体验。我也希望能够成为改变企业体验的一员。我们无法独自行事,那需要大量的行业专业知识,但这些不在我们的DNA内,而在IBM的DNA内。”
即便如此,苹果还是凭借消费者对iOS设备的青睐悄然地在企业市场站稳了阵脚。库克称,苹果在美国的商用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超过80%,iPad在美国企业平板电脑市场的份额也超过70%.“我们为公司的市场份额感到高兴,但光有市场份额而没有很高的渗透率,我们也无法实现我们的增长潜力。”他的意思是,企业还没有十分广泛地采用移动设备,不然苹果会迎来更大的设备销量增长。
对于IBM来说,该合作带来了又一个围绕大数据和分析技术推进其软件与服务业务的良机。罗曼提指出,光是分析业务一年就可以为IBM创造160亿美元的收入。
该合作还将给IBM去年斥资20亿美元买下的SoftLayer云服务业务带来新的发展机会。IBM去年来自云服务与云应用的营收达到44亿美元,它甚至声称,按照该指标来说,IBM是全球最大的云公司,尽管这还存在争议。
不过,IBM并非唯一一家涉足企业市场的公司。要是跟IBM独家合作,苹果就无法联手其它的公司来涉足不同的领域。正如市场研究公司Moor Insights and Strategy的帕特·穆尔海德(Pat Moorhead)所说的,“苹果现在有一家专门的企业市场合作伙伴。”但他指出,“鉴于IBM触角有限,苹果需要确保避免将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它还将需要处理惠普、戴尔和联想所拥有的渠道。”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