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电商?不妨先看看已小成气候的付费音频

《知识电商这个市场会有多大》一文中,我提到了去年略有规模的四个内容付费平台,其中之一就是喜马拉雅。由于其地处上海,我略知一二,就可以从这个平台上的付费音频中切入,来管窥一二。

本文所提及的一些信息,我自有信源,但我不想提供出处,请周知与见谅。

到目前为止,整个平台上,付费订阅源尚未过万,相对于整个平台来说,比例不高,可能不到1%。但去年123知识狂欢节所形成的数千万流水(官方宣称5088万),给了平台方很大的信心。平台甚至立下了2017年一个相当夸张的付费金额目标。

平台目前实施的分成方式是:五五。早期使用邀请制,现在则进入申请制。但凡有兴趣做付费音频的,都可以注册提交申请。审核方面还是比较严的,主要和预期能否卖好有关,后述。

平台上节目主要有两种,日播型和周播型,前者一般售价199元/年(相当于一个微信红包),后者则为99元/年。平台用喜币这个虚拟货币,其实与人民币就是1比1。

喜马拉雅平台上根据主播自身的情况,有两种人。

其一是所谓自带流量效应的名人,比如马东团队,这可能是喜马拉雅付费板块当下的头牌,根据APP里显示的数据,当下已经播放3087万次。再比如吴晓波团队,目前播放533万次,不过“每天听见吴晓波”这个节目并非独家,吴晓波频道自己的平台上也有播出。而“马东携奇葩天团亲授好好说话”这个节目,为喜马拉雅独播产品。

另外则是所谓的素人,也就是大众层面上并没有什么太大名气,以及本身也非从事主播工作的内容制作人。喜马拉雅上有三个典型案例:田艺苗的“古典音乐很难吗?”,555万次播放;徐洁的“声音教练:如何练就好声音”,585万次播放;陈见的“如何释放性魅力”,106万次播放。

这三个人有个共同的特征:本来就是教师型人物。

田艺苗的确是教师,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讲古典音乐正是她本人专长。徐洁原来是个空姐,由于空姐本身就需要训练如何和乘客交流,她自己也兼差给其它空姐培训,现在已专职在做付费音频;陈见是留美博士,有美国性学哲学博士和主持临床性学家及国内相关领域诸多头衔,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根据经验,其实是素人更容易培养。

样音。

这是一档付费音频的重要一环。

无论是前期邀请制所邀请来的主播,还是当下自行注册申请的主播,都需要制作样音。平台运营方会根据样音,提出修改意见。

以马东团队为例。

一开始,马东团队期望每期节目以某个故事为开场,比如说,我有一个朋友叫张三,昨天打算去和他老板提出辞职,当时他的情况是,吧啦吧啦。但平台运营方听过样音后,建议他从场景入手,直奔主题:如果你今天要向老板提出辞职,你该如何启口?

这样的建议,其实和跳出率有关。我以前写过一篇题为《网络音频,爆发期的前夜》的文章,引用过喜马拉雅平台的一些数据,大多数节目的跳出率都在开始的1/4时间段。网络音频节目绕圈子说话,是行不通的。

样音这个过程会反复打磨,在样音阶段就流产的付费音频项目相当多,最极端的一个例子是,样音打磨了半年的某主播,最终该项目流产。

当双方都觉得这个样音有销售把握时,节目上线。运营首月,平台会比较密切地监控该节目的销售水平以及收听水平(比如跳出率),不断提出意见。一个月后,节目趋于成熟,平台不再投入大量精力,由主播自行发展。

但平台不是撒手不管,当它发现运营数据出现疲态时,会向主播提出建议,一般就是建议搞活动或举办线下见面会。

供给者。

什么人更容易售卖他们的音频内容?

首先,样音的存在及其重要性,使得平台方经过一段时间运营后发现,素人更容易售卖内容。因为素人通常会比名人更容易接受整改意见。而音频制作,的确是相当多人乃至名人以前从来没碰过的。

作为一个名人,马东及其团队还是相当配合,仔细打磨,但更多的名人,未必放得下这个架子。有流量的名人,在喜马拉雅平台上,其音频未必就一定卖得好。

这也是为什么我虽然动过脑子要做个付费音频节目后来放弃的原因。我本人并不耐烦反复修改——这从我的文字中经常有错别字可以看出来。反复打磨一个东西,是我完全不擅长的。

其次,这个素人要在一个领域中比较专业,ta能输出一套成体系的东西,而不是今天东扯一个段落明天西说一段。喜马拉雅把几乎所有的付费内容都称之为“课程”。

就在昨天,有消息说,腾讯将着手在微信中部署付费阅读。有可能那些获得赞赏成百上千次数的文章,真不一定适合前置付费。课程感、体系感,对于付费与否的意义很大——我这里并不是说就真的是学校课程、成体系的基础知识教育。

可以这么说,赞得好未必卖得好,有时候甚至是有可能冲突的。

需求者,及,消费时间段。

付费音频的主要消费者是85-90后,这其实并非是喜马拉雅过去的主流人群。

消费时间段:上下班通勤时间,以及,晚饭后睡觉前。

上下班通勤时间比较容易理解,这是典型的伴随式内容消费。

晚饭后睡觉前,则有可能是伴随式,比如吃完饭做做家务,或者散散步。当然也有可能是大段时间用于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

85-90后的年轻人群可能更愿意接受“收费”这种模式,这和他们出生于富足时代有关。

但为什么不是80-85后?

这就是从什么样的内容受欢迎倒推得出,也和我所掌握信源正好匹配。

内容。

一般意义上,付费音频内容需要聚焦再聚焦,因为是课程式,故而需要成体系。

喜马拉雅在过去,亲子节目非常受欢迎。

比如说,并非排在首位但也在排行榜靠前的“晚安妈妈睡前故事”有4700万次播放,而相对同样并非首位但排行榜靠前的“孩子耳边的科学家“只有16.5万次的播放。

这并不是纯粹因为免费和收费所引起的落差。

同样属于商业分类里的,秦朔朋友圈的播放量是3500万次,但收费的孙宇晨财富自由革命之路也有536万次播放之多。

说起孙宇晨这档栏目,标签是90后亿万富翁,马云湖畔大学唯一90后学员,福布斯2015年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等,年龄的强调非常明显。

通常来说,85前有孩子的概率超过了85后。

至于头牌栏目马东的奇葩团队,也是主讲个人成长、职场技巧等。而90后,早已踏上职场舞台。

情感类的内容卖得不是太出色,这可能和这类内容免费的极多有关,而陈见的女性性心理学,和年轻人相对更愿意主宰自己的性幸福,以及相关内容本身很稀缺有关。

另外一种内容。

田艺苗的古典音乐教学大卖,我一开始是很惊讶的。

我同样一开始也惊讶于这两日的中国古诗词大会的热议。

不过思考了一会儿,我开始理解这件事。

说得糙一点,这叫“装逼需求推动的内容付费”。

今天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对精神上的追求并不低,甚至超过他们的70后前辈。道理就在于他们生长在富足经济下。不过恰恰可惜的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类似古典音乐、诗词赏析,并不是学校教育的主流。

这就非常能说通为什么田艺苗的古典音乐能大卖,刚刚上线的蒙曼品最美唐诗能迅速成为爆款了。

小结。

1、内容做成课程式,体系化,可能更容易售卖,需要聚焦聚焦再聚焦,并试运营进行调整;

2、85-90后是消费主体,内容应考虑他们的主要需求;

3、制作人本身是否有名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成体系输出,并与平台能充分合作;

4、部分学校不教授但与品位表达有关的素养教育,依然能大卖;

5、以上虽然是音频领域,但对于图文、视频,可能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 首发 扯氮集 ——

版权声明 及 商业合作

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天奇阿米巴创投基金投资合伙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2-17
知识电商?不妨先看看已小成气候的付费音频
在36kr宣布进入付费阅读、微信付费阅读功能也被传即将上线之时,知识电商的呼声越来越高。知识电商到底是什么?靠谱吗?本文带你认识。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