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乘客安全是网约车规范发展的底线。资料图
“网约车安全吗?”面对出行选择,一些乘客会有如此顾虑。近日,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网约车行业不是法外之地,保障乘客安全也是网约车规范发展的底线。
近年来,网约车蓬勃发展、异军突起,为公众带来出行便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现实中,由于“烧钱大战”“高价补贴”造成非法客运车辆增多,扰乱市场秩序;由于审核机制不严,导致不符合营运标准的“黑车”“马甲车”时有所见;由于监管惩处不力,导致“爽约车”、计价不透明等乱象滋生……市场“跑马圈地”,服务却大幅缩水,监管也容易出现盲区。
在一些地方,粗放式发展和盲目扩张,也给网约车埋下种种安全隐患。从个别案件披露的信息来看,不论是接单账号与实际驾驶人不符,还是司机犯罪背景等信息筛查不严格,都表明相关平台在准入机制和安全措施上存在漏洞。当隐患酿成悲剧,不仅给当事人带来伤痛,更给行业敲响警钟。因此,交通运输部也强调,要管住安全底线,保障乘客合法权益。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网约车行驶在安全轨道上,离不开科学、严格的监管。近年来,各地陆续出台网约车监管政策,对网约车司机身份、个人背景以及运营规范等提出要求,在经营许可准入等方面加强管理。日前,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加强和规范出租汽车行业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拟建立网约车司机黑名单制度。交通运输部还将会同工信、公安、网信等部门研究制定多部门联合监管具体工作流程,建立联合监管工作机制。种种举措,有利于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也为乘客逐步织密了安全之网。但必须看到,安全问题不是政府部门一家之事,企业和平台也必须承担起相应的主体责任。
网约车是“互联网+”的创新产品。但任何产品创新,安全都是生命线。忽视安全底线的创新,即便能取得一时成功,但长久损害的是消费者利益和创新的品质。更高品质的出行,不仅意味着交通工具使用效率、出行便捷度的提升,也必然包括安全性的更高要求。然而,一些互联网产品热衷于制造概念,通过资本力量快速抢占市场,刻意放大某些方面的利好,却牺牲了对安全的考量,没有沉下心来打造高完成度的产品,甚至把产品风险、安全成本转嫁给社会公众。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映照着产品设计、创新中安全理念的缺位,以及企业价值观的偏差。
安全一旦出现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往往是无法弥补的。任何事后的道歉、赔偿、整顿,都难以抚平伤痛。正因此,必须采取更加坚决的措施、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切实筑牢安全的底线。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只有把安全性放在重中之重,端口前移,把好资质审核、服务监管、惩处办法等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堵住安全漏洞。从责任承担来看,只有正视用户诉求、充分认识自身责任、落细落实运营规范,才能将安全的压力层层传导、逐人压实。
对一款产品来说,当潜藏的安全隐患不断累积,最终损害的将是企业和行业的信誉。正因此,在利益的背后,永远不应忘记企业的社会责任。
- 2024年终盘点 | 华为以“技术为根、实战为魂”,助力高校,培养千万数智人才
- 余承东2025年全员信:通过海量鸿蒙设备,拉动中国电子工业崛起
- 速通 NVIDIA 专业显卡:专业显卡有哪些优势?适合什么场景?
- 马蜂窝跨年出行预测:仪式感必不可少,“跨年烟花”带动目的地热度上涨
- 30亿元!比亚迪捐资兴教推动中国科教进步
- 闭着眼睛写代码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 2024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启幕,4K花园自研“满天星”获十大创新应用
- 哈佛商学院:2024年全球96%代码库包含开源组件 Rust采用率增长500%
- 硅谷1/10程序员在摸鱼?基本不干活却能拿20-30万美元年薪
- 传马斯克的"友商"担心被报复 纷纷示好特朗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