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照妖镜勒索门看金融舆论乱像

近期,金融照妖镜成了金融圈热词,不是因为其文章多么详实,报道多么轰动,而是因为“毒文事件”被众多金融企业控诉。据新媒体“新金融总裁圈”的报道,金融照妖镜一次负面报道后的合作报价竟高达38万…

谁在引导金融舆论?

互联网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信息传播的速度远超以往,在用户享受信息福利的同时,也催生了一批独具特色的网络新媒体。

网络新媒体依赖于BAT的互联网巨头所提供的流量入口,突破了传统媒体栏目、版面和写作形式的限制,以其新颖的表达方式和强大的灵活性在传媒领域博得了一席之地,然而在网络新媒体井喷的时代,舆论乱象也同样在井喷。

金融关乎社会民生,一直都是重监管、强监管的行业。上到国家领导,下至平民百姓都无时无刻不在关注金融的“声音”,过去几年频频爆出跑路事件的网贷行业更是时时牵动着投资者的神经。在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是意见领袖的今天,金融领域特别是网贷行业成为了“民间写手”的乐土。

一方面,各类网贷平台花大价钱通过民间写手、意见领袖引导舆论方向,做出各类新闻报道;另一方面,部分新媒体以并非客观的视角进行新闻报道,“其实企业本身也愿意看到社会和媒体的监督,但是一些不客观、不专业的报道,常常让我们疲于应对,这类报道背后实际是利益的纠葛,要么是竞品雇佣新媒体对我们进行攻击,要么就是新媒体借负面报道进行敲诈式合作。”一位网贷行业品牌工作者对笔者表示“无论哪一种,作为企业通常都只能选择接受,毕竟话语权掌握在别人手里。”

倒在新媒体面前的企业

4月11日,在中关村互联网金融大厦楼下上演了一出加盟商拉横幅维权的戏码,而戏中的主角是主打三农领域金融服务的沐金农以及他们合作的加盟商,虽然沐金农后续发公告澄清,造成这一维权大戏的原因是“部分运营商非法截留客户借款及客户还款;沐金农纠察、停止违法运营商的经营活动。”详见下图:

但该事件引起的反响仍旧不小,“互联网金融大厦下拉横幅维权”一事在几个小时之内传遍了半个金融圈,后续也有媒体报道,虽然有主流媒体还原了事情的真相,但是依然存在少数媒体歪曲事实的现象,真相和谎言在沐金农用户和部分行业人士看来并没有什么区别,不是亲历者的他们无法分辨事实真伪,对于一些数据研究也同样如此。

在某金融行业的舆情分析中,沐金农因加盟商维权一事和问题平台们一起登上了一些舆情监测机构的预警名单,而同样登上这份名单的还有互联网金融老兵——人人贷。

在质疑人人贷稿件中,原文作者以公开资料、创始人为港籍和个人臆测为依据质疑人人贷自融,对此人人贷相关负责人曾对笔者表示,“这种稿件太多了,意图很明显”,后续人人贷在其论坛中对于报道进行了澄清,表示“文章内容本身有较强的误导性,且部分内容严重失实。“并对投资用户和原文作者澄清自融嫌疑并普及了一下自融的概念“ 自融和变相自融指的是公司利用平台虚构交易募集资金,并将资金转移至自身或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其他实体。人人贷WE理财平台为武金交发行的坤鹏项目提供导流服务,并不存在自融问题。”详见下图:

其实,被新媒体所伤的企业不只有沐金农和人人贷,还有行业领军企业,宜人贷、红岭创投等,甚至在坊间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出来做金融的,有几个没被“自融”过(注:此处自融指媒体报道)。

财经新媒体任重道远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媒体的地位逐渐式微,新媒体虽然也存在一批有操守的机构,但民间不按套路出牌的场外玩家很多,舆论很容易就被他们引导到了错误的方向”媒体人张生表示。

任何机构和个人都无法忽略舆论的重要性,特别是经过了大量传播的事件。然而在人人都是媒体、都是舆论引导者的当下,最被写手们关注的是传播性,而不是真实性,这是新媒体的悲哀。不过,无论是行业领导者宜人贷、红岭创投,互联网金融老兵人人贷,还是三农金融沐金农,虽然都经历过躺枪事件,但是媒体跟风现象并不是主流媒体的做法,这也说明在社会监督中起到主要作用的依然是坚守道德与职业底线的主流媒体人。

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的涌现大大促进了传媒行业的发展,在金融领域也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新媒体特别是财经新媒体如何提高专业性,成为未来的传媒行业的主力军是整个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4-28
从照妖镜勒索门看金融舆论乱像
近期,金融照妖镜成了金融圈热词,不是因为其文章多么详实,报道多么轰动,而是因为“毒文事件”被众多金融企业控诉。据新媒体“新金融总裁圈”的报道,金融照妖镜一次负面报道后的合作报价竟高达38万…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