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MOOC)是在线开放课程模式的一种独特类型,这一术语出现于2008年,从2012年起,MOOC开始广泛传播,并迅速被广大受众群体所接受,对传统教育业带来了强烈冲击。它对于传统教育业的影响,不亚于信息化对于传统工业、电子商务对于传统商业的影响。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由知名学者讲授的在线课程,而且绝大部分是完全免费的。
MOOC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震撼,而MOOC的基础是需要大量可供选择的网络课程。全球最大的网络课程联盟 Coursera涵盖人文、教育、健康与社会、生命科学、商业及管理、信息技术、经济与金融、自然科学等各类在线课程。目前,国内MOOC平台中国大学MOOC已有课程数量近2000 门。
目前,中国大学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建设和应用MOOC,推进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师资力量、科学研究等方面优势,加强教师培训,建立教师竞争机制,促进教师掌握互联网时代新的教学技能和教育理念,提升教师能力和素质,提高优质课程数量。而更为可喜的是,很多慕课是“自发”涌现出来的。一批抱着传道授业情怀、以教天下学子为乐、喜见自己的课程广为传播、不计个人报酬的教师开始涌现,促进了MOOC的发展。近期,北大李晓明教授撰文指出,慕课极有可能成为一种社会性爱好,这种爱好将是一个徜徉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空间中的精灵。以下为李晓明先生观点的精彩内容:
前不久,与外校一位开出了多门慕课的国家级教学名师聊感受。欣慰之余,她说教师到了60岁都可以考虑做慕课。是啊,大学教书一辈子,把自己熟悉与热爱的一门学问,融入个人独有的教学体会,以慕课的形式不仅可以留下来,还可以用出去,应当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联想到北京大学近两年来参与开慕课的老教师,好几位都明显有如此情怀,让人不禁嗅到一些令人兴奋的端倪。
半年前,我写过一篇博客“将来,也会有慕课发烧友”。当时脑海中的意象,是四年前北大刚开始慕课之旅时感受到的一些中青年教师的精神状态(用心琢磨各种讲课视频的制作方式与技术等),并没有特别往老教师方面想。现在看来,老教师们或将成为慕课浪潮中的一股显著的力量。
再早一些,2013年夏天,为调研慕课的情况访问美国。接待我们的一位斯坦福大学教授说他就做了一门慕课(狭义相对论),聊到学校是怎么支持这类事情的,他说学校并没有特别支持,他的课完全就是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每天下班后自己架个摄像机给自己录像完成的。那次访问,走了多个地方,见了不少人,但这一点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各种爱好者(发烧友)的存在,是人类社会中一个有趣且有益的现象。放眼望去,许多年前就开始有了无线电爱好者、摄影爱好者、登山爱好者等;近些年来,又新出现了广场舞爱好者、马拉松爱好者等;林林种种也是与时俱进。人们为这些爱好自发地投入时间,投入精力,甚至投入金钱,只是向往着某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满足。
做慕课是不是也将成为一门新爱好?我看很有可能,因为它已基本具备作为一种个人爱好的所有特征。
第一, 可以从零开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自己就可以做慕课,不一定要有团队。慕课制作可根据自己的条件量力而行,初始成就感容易获得。不像有些活动,初始门槛高,过不了则一事无成。自己做慕课,现在只要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就能满足最低设备要求,办公室或家中都可以是合适的场所。高大上的设备好不好?好,但不完全必要。就好比专业摄影器材能拍出很棒的作品,但现在手机也能拍出不错的照片。按我们过去几年的实践经验,准备一门完整慕课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大体与写一本教材差不多。
第二, 追求卓越,有很大空间。也就是说,随着对技术的熟悉、能力的提高、对慕课教学范式理解的加深,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还是在过程上,都能感到学无止尽,个人水平可以不断精进;而与他人合作,则能带来新的视野与乐趣。我们2013年开出的一门课,可以说已经不错了,但后来几乎每年都有改进和调整,有些是在视频方面,有些是在习题方面,有些则是在论坛的管理方面。这种能动态改进的特点,也正是慕课的魅力之一。尽管如此,我们依然看到如果有更多的时间投入,效果会更好,因此还有很大空间。
第三, 不孤独,容易找到志同道合者。教育情怀,众人有之,开放教育,已成大势。将自己喜欢且明白的学问,不吝啬地告诉他人,似乎是人类的一种自然取向。过去几年里,认识了北大上百位参与慕课的教师,在各种慕课论坛报告会之类的活动中,也接触过许多外校的教师。得到的一个强烈印象是,当他(她)们意识到慕课实际上是人人触手可及的,并不是什么飘在云端的妖怪,需要大圣才能降服,常常兴奋不已。而一旦自己的慕课上线,寻求交流的意愿常溢于言表。这就是慕课成为一种爱好的群众基础与社会基础。
第四, 能获得令人愉悦的回报。但凡爱好,人们潜意识中追求的回报主要是精神层面的,体现为不断升级的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而同道之间的交流切磋与点评赞赏则能带来进一步的愉悦。在这方面,慕课其实体现得更好。自己做的慕课,除了可以个人欣赏、不断打磨完善,以及开课者之间的切磋外,还有一个新维度,即开课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慕课学习者,大都是素不相识的人,在互动中感受到自己的慕课“无意中”帮助了一些并不相识的人,常常是令人欣慰的,也就是一种很珍贵的回报。
在讲述以上四点之前,我说当前慕课的发展状态已“基本具备”作为爱好的特征,那就是还有不够的地方。是什么呢?我想主要就是开课者与平台之间的技术联系。目前,把教师准备好的材料放到慕课平台上,让人们可学习,依然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将来,当人们感到部署一门慕课就像在网上发几篇博客、往云盘上载几段视频那么容易的时候,看吧,会出现一个什么景象!
从这里出发,我畅想慕课将成为一种社会性爱好,尤其是成为对广泛传播教育有兴致的教师们的一种爱好。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境:有人在家书画篆刻,我们在家雕琢慕课;有人带着“长枪短炮”参加摄影旅游,我们上网进行慕课交流。其他事情忙了,就放一放;闲暇下来,再看一看。有目标,但没有限期;有追求,但不为名利。这就是慕课,除了可以是工作的一部分之外,也将是一个爱好——一个徜徉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空间中的精灵。
- 赵明离职信揭露:荣耀离别并非易事,人生抉择艰难
- 荣耀换帅:前华为骨干李健接棒,揭秘赵明辞职背后真实原因
- 新能源车销量破亿,十年领跑全球: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新篇章
- 美国多州立法限制学生在校使用手机:教育与科技的平衡挑战
- 三星折叠手机新突破:首款三折叠手机2025Q2量产,预计年产量仅20万台
- 冬季寒冷,暖心又暖身的产品需求大增:尼尔森IQ揭示“暖+”品类增长超3倍,即时零售平台活力更胜全渠道
- 特斯拉新Model Y火爆上市:订单破纪录,新能源车市场再掀风潮
- 苹果紧急修复macOS漏洞:黑客可利用安装恶意内核驱动,用户需警惕
- 微软逆势扩张:裁员潮中独善其身,AI投资再加大
- 华为鸿蒙生态再提速,长城汽车转型自信汽车,未来可期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