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O2O从业和创业经历总结来分析,O2O在2014年即将实现三个核心突破点,从而真正实现线上电商平台和线下传统企业的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有传统企业向上融合的努力,更重要的是线上电商企业向下的融合。
这三个核心突破点分别是:
一、支付手段的统一
无论在那个行业,一直以来线上和线下的支付手段都是分离的。线上从出现开始就在努力开发属于自己的支付手段。最早是C2C的在线支付,国外是Paypal,中国是支付宝。通过担保交易的方式使得在线支付手段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从而引发电商的高速发展。后来C2B的出现则进一步从消费者出发设计了货到付款的支付手段,通过强调低价正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模式使得网购的接受度普及得更快。在这两种主流电商模式下,中国网购份额在2013年已经逼近社会零售总额的8%!
以上两种支付手段也是随着一线城市刷卡的普及已经网上银行的普及同步推动的,而线下实体店的支付方式仍然以现金为主刷卡为辅。线上和线下支付手段一直处于平行方式,前者和银行直接连接,后者主要是银联POS机垄断。在这种情况下,线下企业在线上开展电商业务时只能分开来运营,因为它们必须遵循线上电商平台的支付方式,同时线下实体店也无法对接线上支付手段。
一方面是系统对接的复杂度,一方面是消费者由于安全和操作问题不可能通过店内提供的电脑进行在线支付,最后是那些开在商业地产大楼内的店中店也不可能对接线上支付手段,因为那些商业地产商不答应,这样会极大的损害它们的商业利益!
显然线上的电商平台在支付方式上比线下支付手段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快捷和安全,对于商家来说资金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例如百货的集中POS收银对商家的扣点是10%~25%,回款周期60~90天,还是人工方式在回款让商家头疼不已;电商平台多数为5%,回款周期1~7天(视买家收货确认为准),而且是系统自动结算。(B2C采购模式则和百货相近)
支付手段无法统一,O2O的线上线下融合就无法真正建立。于是像支付宝这样的在线支付工具着手开发支付宝POS,并希望渗透到线下的品牌商家,从而实现支付手段的统一,达到货款的统一管理。只是很遗憾,这种做法仍然侵害到商业地产商和银联的利益被强烈抵制。
实际上手机支付本来是可以实现线上和线下支付手段的统一,但运营商受限于体制和各种原因一直无法将手机支付大众化。
二、库存的同步
这个突破点是建立在支付手段的统一上。现在线下实体店每销售一件商品通过POS和ERP或WMS管理系统,可以自动扣减库存。线上每销售一件商品也可以同样做到这一点,但是这两者并没有高效的融合,因为不仅线下渠道多样化,线上的销售平台和方式也呈现多样化。这样一来就增加了各个渠道和平台在系统对接的难度、高成本、准确度和及时性,所以到目前为止库存同步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库存无法很好地同步使得商品管理只能分开,最终就是实体店退回变成库存,电商部分自建仓库又是一堆存货。或者是实体店货卖完了,却不知道电商仓库有多少货,也无法快速调配给各地实体店,反之亦然!由于库存无法同步,O2O中销售后检测最近库存地(实体店或仓库)以最低成本最短时间配送给消费者,产生售后也可以通过邮寄、到实体店或上门取货来实现的设计只能是美好的设想无法实现。
有什么方式可以更快更低成本地实现库存同步,或许可以把商家一端习惯的通过条形码改成商家和消费者都可以接受的二维码,实现线上线下共同的扫码购物,或许是一个好方式。
三、消费者的统一
如何识别线下购物的人和回到家通过电脑、Pad、手机购物的是同一个人,这或许是许多商家很想知道的,因为这样一来才能做到真正的精准营销和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会员服务,只是在现在的环境下,线下是无法轻易地让消费者提供其可供准确识别的信息,例如真实姓名、手机号或网络ID(微博微信号),更别提家庭或单位地址了。而这些信息在网上却很容易获取,如何进行突破?单纯用促销激励政策或许对一部分消费者有效,但是对于所有消费者这部分想要统一几乎不太可能。
或许最后会像《少数派报告》的科幻电影一样,通过人脸或瞳孔识别摄像头判断是否同一个人的方式,来实现线下和线上消费者的统一。这听起来很科幻,但参加过深圳高交会和最近去过北京东直门来福士购物中心地下一楼体验过人脸识别摄像头和手势识别摄像头的朋友来说,实现消费者统一得到O2O的突破已经离我们很近很近了!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改款Model Y即将量产,网红收入千万报税仅5000元引热议
- 美光发布60TB SSD:颠覆性能效比提升20%,存储升级从此绿色节能
- 极越员工喜提补偿方案:N+1标准落地,百度吉利掏钱,员工乐开花
- 欧洲车市寒冬再袭,特斯拉暴跌40.9%:电动车巨头也难逃销量下滑厄运
- 网红收入千万税费未达标准,偷漏税事件引热议:网红收入与纳税成反比
- 美国最高法将辩论禁令:TikTok的命运何去何从?
- 美国调查TP-Link路由器安全:回应符合行业标准,挑战国家安全审查新篇章
- 字节跳动自研AI GPU:打破依赖,摆脱英伟达,开启科技新篇章
- 特斯拉新款Model Y上海工厂下月改款量产,变革还是创新引人期待
- 苹果警告Meta:互操作性过度引发隐私安全风险,需谨慎行事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