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机构将被正式纳入《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责任主体范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昨日(11月8日)从接近央行反洗钱局人士处了解到,新版《办法》很快将正式出台,值得关注的是,相较现有规定,新《办法》将第三方支付机构纳入适用范围。
据了解,《办法》目前尚处于征求意见版阶段,然而其中部分内容已经曝光。在大额交易的报告的标准中,金额起点从目前的当日单笔或者累积交易20万元降到5万元。上述接近央行反洗钱局人士则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只是征求意见版本,最终如何现在还不确定。不过,有金融机构人士认为降低报告标准起点很有必要。
●新版《办法》适用第三方支付机构
“最后再走个程序,没意外的话应该很快(出台)”,上述接近央行反洗钱局人士透露,已经向主要机构都征求意见了,这是必须的程序。据了解,一些机构提出了不少技术性意见,《办法》制定过程中都对这些意见尽量吸收了,便于他们操作执行。至于《办法》最终的条款,“还没确定,行长还没签。”
记者了解到,《办法》将正式把非银支付机构纳入适用范围。虽然既有《办法》没有涉及非银支付机构,但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实际上,第三方支付机构一直在开展反洗钱工作。
中金支付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该机构有一套反洗钱和反诈骗的系统,已运行很久,“在我进入公司之前,公司都在做这个工作了。”
值得注意的是,支付宝是在2011年取得第三方支付牌照,而在此之前其已开始实施反洗钱了。记者从支付宝一位负责支付安全的人士处了解到,早在2010年,该机构成立了反洗钱团队,“目前团队已经接近百人”。在反洗钱的操作方面,支付宝把全量的客户账户交易数据存放在云梯2上,云梯2是一个由1600多台机器组成的海量数据存储计算集群。反洗钱的数据平台就架设在云梯2上,其中部署了反洗钱的规则和模型,从而生成可疑数据。
记者获悉,这一平台已向央行反洗钱部门发送了多批可疑报告,比较典型的是曾经检测到一例通过网络销售违禁精神药品的行为。
上述接近央行反洗钱局人士也介绍说,非银支付机构参与反洗钱一直是明确的,只是这次在《办法》更新时予以统一。
对于把非银支付机构纳入反洗钱责任主体范围,一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是很明智的。”
该负责人认为,此举很有必要,就应该将物理网点和网络电子渠道都纳入其中。他进一步分析表示,消费者使用第三方支付的服务已经普遍,这也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务必要纳入其中进行监测。”
为维护网络交易安全,监管层不断加码第三方支付实名认证。然而,自7月1日起,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新规已实施半月有余,部分机构仍未按照新规进行实名制认证整改。同时,首批27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牌照已到期超2个月仍未收到续牌通知。业内分析,此次续牌承压意味着监管层对网络安全动真格,落实实名制政策推进反洗钱工作已成第三方支付发展难以绕过的一道坎。
第三方支付频触洗钱红线
近年来,随着第三方支付蓬勃发展,网上交易隐藏着的地下钱庄、网络赌博、金融诈骗、走私贩毒等洗钱案件层出不穷。2015年上半年,蚂蚁金服向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报送各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300多份。2015年,全国最大网络赌博116专案,涉9省赌资近5000亿元,其资金大多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地下钱庄、境外网络银行流转。今年4月,央视曝光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POS机成电信诈骗洗钱利器。此外,联合国相关资料显示,全球每天至少有3亿美元通过电子无钞交易漂白。
为打击日益猖獗的洗钱犯罪活动,央行要求7月1日起第三方支付机构严格执行实名认证制度。新规实施半月多,仍存违规行为。7月10日,律师王豫甲实名举报微信支付未落实实名认证、未执行限额规定和未按照相关交易验证。7月14日,央行回复称已收到微信支付举报材料,正就举报内容进行调查核实。据悉,第三方支付具有非面对面性、隐蔽性、广泛性且资金转移迅速等特征,若不能有效落实账户实名制,资金的来源和去向难以追踪,很容易沦为犯罪分子洗钱渠道。
进入7月,首批获得第三方支付的27家金融机构牌照已失效2个月尚未收到续牌通知,第二批牌照也即将在8月到期。对于支付牌照续牌延期的原因,官方尚无明确说法。但在27家等待续牌的第三方支付企业中,汇付天下和通联支付因违反反洗钱规定,分别被罚款35万元和101.5万元。今年四月以来,央行下发多个支付行业管理文件,特别是《非银行支付机构分类评级管理办法》,反洗钱成检查的重点。此次,第三方支付机构续牌迟迟未有消息,或许正是监管层在严考第三方支付反洗钱态度。
《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实施以前,第三方支付进行转账的资金流向很难监控,央行不得不管。新实行的《办法》规定,支付机构需要对疑似欺诈、套现、洗钱、非法融资、恐怖融资等交易,及时采取调查核实、延迟结算、终止服务等措施。《办法》使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业务回归到“小额便捷支付”,意在保障用户资金安全。
反洗钱已成支付机构短板
当前,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落实反洗钱困难重重。反洗钱系统的建设需要较强的互联网技术、系统开发能力及金融风险防控经验,这是很多支付机构欠缺的。
缺少经验和系统建设不足,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反洗钱进展不顺的主因。一方面,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支付机构缺少对洗钱等风险进行控制的经验,客户身份的核对核实、可疑交易的分析识别等环节都不是支付机构所擅长的。另一方面,目前多数支付机构尚未建设专业的反洗钱系统,或者只是建了一个空壳,严重影响反洗钱工作的效率及效果。目前,各家机构反洗钱能力差距大。央行下属机构有反洗钱局,商业银行转账业务走央行系统资金走向易追踪,第三方支付公司出于合规性考虑,虽设有反洗钱岗位,但对监控洗钱能力严重不足。
业务扩张与创新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带来挑战。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过度重视支付的快捷方便,对资金流向监控、交易真实性核实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洗钱犯罪活动提供了土壤。此外,第三方支付机构业务扩展,由原来的支付单一业务扩展到线上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移动电话支付、移动客户端应用、互联网理财等多个产品和领域,对反洗钱能力要求不断提高。
支付机构如果不能在反洗钱工作环节上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不仅会失去政策支持下的新业务发展机会,在激烈的市场拼杀中落后于竞争对手,更会导致遭受处罚、无法续牌、甚至失去牌照的后果。目前,首批27家获得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续牌情况还未公布。业内认为,这或许是在等待“非银行支付机构分类评级结果”。评级结果将导致“重新洗牌”,对第三方支付业务开展与调整影响巨大。此外,央行后续或有更大动作,第三方支付公司和商业银行的直连通道可能会被取消,第三方支付业务将无法绕过银联。
监管与技术同步做好洗钱风控
当前第三方支付市场续牌时间仍未有定论,行业正进入巨头称雄、中小企业混战白热化的局面。此时,企业若能在反洗钱技术以及用户资金保障方面打出优势牌,势必成为新的核心竞争点。
第三方支付机构致力于打造合规的反洗钱系统成首要任务。目前很多支付机构的反洗钱系统建设并不完善,需要不断优化反洗钱侦测系统以应对不断提高的监管要求。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曾多次在支付检测及反洗钱检查中扮演“救火队员”角色或有借鉴之处。此外,从技术手段上看,第三方支付机构不仅需要将客户身份识别和可疑交易监控的范围覆盖到所有新兴业务和新增客户,同时要加快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如“人脸识别”)以强化反洗钱工作成效。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