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的没落,并非是内容出现了差池,而是读者在便捷性上做出了选择。偷懒使人进步。在人类的伟大历史上,这一点总是被一再地证明。如今,则通过传统媒体的衰落再次证明了它的存在。当你怀揣着一部手机,能够轻易地打开电子书或电子报纸的时候,或者通过类似于网易新闻客户端去获得一些新闻的时候,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理由促使读者非要去买一份报纸。
如今,新媒体并非尚未到来,而是已经泛滥成灾。若非如此,我们不能猜想传统媒体何以会衰落。尽管媒体人总是抱怨国人不爱阅读,其实阅读却一直存在,且不断增长。业界人士之所以如此抱怨的原因,不是他们看到了真正的阅读数据,而是一种固化的思维在作怪:国家统计数据说国人每年人均读一本多书,由此可以证明国人不爱阅读。这纯属凭空想象。
而事实是,在读者打开一个新闻客户端的时候,他们就一定是在阅读;在他进入“多看”或“Kindle”的时候,他们当然也是在阅读;当他们打开某个网站时,自然同样是在阅读……这就是事实,阅读无处不在。假如能汇总这样的数据,相信媒体人会欢喜雀跃:天啊,他们太能读了。不错,的确是太能读了。那么多动辄百万字、千万字的网文,居然就从头到尾读完了。而且读完的时间是如此之短。这让人如何想象?
然而,就是在阅读如此之广泛,阅读量是如此之大的情况下,我们媒体人却每日都在提心吊胆,似乎行业消亡就在今天,自己失业也眨眼可见。为什么?我们应该好好想想,什么是媒体或者出版?然后再想想如何通过媒体或出版去让自己生存(获得效益)?想清楚这两点,也就想清楚自己的定位,以及这个行业的明天。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所谓的媒体或者出版,就是将选择的内容简便地传递给读者的过程。这里面有两个要点:其一是“经过选择的内容”;其二是将这些内容简便地传递给读者。网络时代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内容的生产者已经高度多元化,因此使内容泛滥成灾。如今不是担心看不到、找不到内容,而是看不到“想看的”、找不到“想找”的内容。这一点恰恰是媒体人或出版人千百年来始终如一的职责和使命。
我们的任务就是从如此之多的内容中,筛选出更好的东西,或者整合出特定的内容,去奉献给读者。也就是说,你得让你的读者去“省心”.自然,你得了解你的读者,这点跟过去并无不同,只是如今的读者口味更“刁钻”一点罢了。所以,一般来说,你不能去搞千篇一律的东西--那是新浪或搜狐这种门户网站的使命,即便是它们也不能搞个百把十个,有那个三两个足以。
有人会说,我们过去就这么搞,照常活得好啊。不错,过去能活得好。但过去活得好,是因为过去所存在的“壁垒”保护了你。一个北京的读者很难去买一份南京的报纸来看,所以,尽管大量内容同质,两地的两份报纸都活了下来。而一份《北京晨报》和一份《北京晚报》也同样活了下来,那是因为你们分享了这个城市的都市报读者。其实假如就一家,卖的份数会更多,不是吗?
但如今的形势变了,网络时代让这种壁垒不复存在。前例的情形直接就消亡了。所以,你不可能搞一个南京客户端,一个北京客户端。而最多只能类似于上面的《北京晨报》和《北京晚报》,同样的客户端去分享众多的读者。结果就是,这样的客户端只能类似于《北京晨报》和《北京晚报》一样,只能存在那么三两个,除非你能让《北京晨报》看起来真的和《北京晚报》不同。其实,《北京晨报》和《北京晚报》的区别远远比两个这样的客户端大。毕竟纸质报刊是一次性的,《晨报》发了新东西,《晚报》就无需再发,而可以增加当天的新内容。但两个客户端却可以“随时更新”.
上面罗嗦这么多,其实就一个观点:在网络媒体时代,同质的东西不能同时存在,至少不能大量同时存在。因此,你想做一份新媒体,那么只有唯一的一个选择:创建自己独特的内容。新闻或者某个城市发生的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肯定永远不会成为“独特内容”了。所以,都市报、新闻报之类的媒体唯有消亡一途--扪心自问,你能做得比网易新闻客户端等等这些门户网站的更好吗?
因此,我们看到了新媒体虽然泛滥,但诸如网易新闻客户端等等这种整合新闻的媒体极少,大多数都是类似于“36氪”、“知乎”等等这些极具特色的东西。而且,在每种媒体所涉及的领域内,同样也不能大量存在。比如,更多的类似“36氪”的大众科技新媒体,那实在不可想象。一份足以,两份嘛,那就你们俩分享读者啦。因此,从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的途径也唯有一条:创新,真正意义的创新。创建你独有的内容,这才是出路。
在选择内容之后,还得学会“简便地传递”给读者。这点也很重要。你不能搞得太麻烦。这个就不多说了,各家都有一本经,难念好念,自己多想想也就是了。除了自我推广,比如创建一个APP,新媒体同样和传统媒体一样,也需要一个类似于邮政发行系统的东西,来集合推广这些媒体。这点目前发展的当然不是太好,但也有了一些苗头,比如在“多看”上,已经有了若干新媒体的刊物在逐期发布,类似于“读览天下”也在做一些数字媒体的推广和订阅。这些通路将来肯定会不断发展,并最终成为一些有效的通路。所以,做新媒体倒也不必过于担心销售问题。
对于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如何通过新媒体去生存。这个问题当然是目前媒体或出版人所最感头痛的。实际上我们也能看到,大多数新媒体基本都是在免费阅读。其实,按我的看法,新媒体免费真的没什么不好,也不会与过去有什么更大的不同。难道过去存在的诸多都市报们不是在免费阅读吗?虽然看上去每份报纸卖上几角钱或几块钱,但相对于它的编辑成本、印制成本,其实这点卖报收益真的可以忽略不计。原来怎么赚钱的?无非是靠广告嘛。当然,图书可能是个例外。但这个例外在新媒体时代,或许就不会仍然例外。互联网的条件,使图书也可以靠广告来获得收益,也慢慢成为可能。自然,相较于报刊类新媒体,电子书从广告获得收益仍然有些难度,毕竟品种在那儿,不像报刊那样按期操作。
如上,只是说明了一个问题:其实,在新媒体时代,报刊们仍然可以通过广告去获得主要收益。这点跟过去并无不同。同时,它们仍然可以去订阅,去卖出某个价格,甚至这个价格比传统媒体时代更有意义--毕竟电子媒体的成本远远小于纸质媒体。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获利的方式不是复杂了,而是简单了。
从上面罗嗦已极的论述中,我们可能很容易就认识到一点:在新媒体时代,内容的意义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加了。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内容为王可能更会成为现实。只有内容才是一份新媒体得以存在的基石。
但是,即便内容方面,就真的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吗?所谓内容,其实仍然不外乎两点:其一是独创内容,比如纸质的《自然》杂志,倘若将其数字化,其实仍然可以卖出原来的价格,因为它的内容是绝对独有的,读者的选择是唯一选择。一些虽然不是十分独创,但属于深度报道的,也有类似的特点,比如《南方周末》,它仍然具备在新媒体时代继续原来内容销售的潜质。其二是整合的内容。像过去的都市报,多数都是一种整合内容,只是会因为某种时间差或记者的接触面而造成一些差异,但“大路新闻”却千篇一律。
如今在这种新闻层面的整合上面,新媒体除去像网易新闻客户端等几个大巨头,别人并无此种优势。但在某个子市场或子领域中,这种优势就是可创造的。比如前面所说的“36氪”就是如此。虽说若干也是某人所撰述,但内容的本质的确很多都算不上独创,只能算作“独写”.但是,将这些特定领域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对某个特定关注人群就有了意义,就会成为他们的必然和唯一选择。这就是“36氪”存在的意义。
在内容整合层面上,对试图创建一份新媒体的媒体人来讲,创造一个“35氪”却并无意义。网络思维是先入为主的,这种先入为主可能是第一个创建者,也可能是第一个通过推广获得声誉者,总而言之,是首先成为“领域”领跑者。所以,创建新媒体即便你不能创建独特内容,你也要创建独特概念或“内容集”,否则就没什么出路。在广泛互联的网络界面上,试图通过地域等等的壁垒来同质化存活,已经不再存在。
我个人是比较看好新媒体的,因为我相信由此会更能看到媒体人的创新,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同质化内容。同时,也能看到众多的“内容集”,使读者在浩瀚海洋一般的网络信息中更容易找对内容。这是读者的福分,也是媒体人的未来。
分类: 文化传媒, 行业,
(本文系作者@魁文馆主人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