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透露消息的IBM被裁人士(暂且称她为Y女士)说她很不爽,但她受不了部门主管的精神摧残,于是签了离职协议。但另外几位同事咽不下这口气,准备摆开架势和IBM中国掰一掰手腕。
一位劳动法方面的律师告诉我,已经有IBM的员工找到他,将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在这之前,他们考虑过媒体,找过一家报社,稿子都写好了,但临出报时报社老大表示,负面稿件按流程需要把稿件给IBM的人看一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科技杂谈注:昨天和该报社某记者聊起IBM中国区裁员,对方说这个我们前几天写了啊?我说没有见到报道啊!他想了想说,哦,是写了,但没有发出来)。
Y女士很不爽并不是因为裁员,现在市场大环境不好,这种事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但问题是,为什么她们部门的85个人成了第一批?
前一篇文章提过,这85个人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型的忠诚老员工,要工龄有工龄要经验有经验要业绩有业绩。
那么来看看这个部门里没被裁掉的人有哪些。BPO部门是IBM中国一个做流程外包业务的部门,总人数大概是200人,85人之外留下的115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丈夫或妻子在其他部门担任经理级别职务的人。2、平时与部门主管关系密切的人。
没错,就是关系,除此之外,业绩、经验、工龄什么都不是。这似乎与IBM的大型跨国外企形象不太相符,但现实就是这样。
当然,早裁晚裁都是走,谁先谁后不是Y女士最纠结的问题,她最不爽的是IBM的裁员态度和开出的补偿条件。
先说态度。5月下发通知时,IBM公司唯一出面的只有直接部门主管的口头通知,摆在面前的只有一纸自愿离职协议,签还是不签?理由嘛,在内部传达的一封邮件中,高层表示这是“组织架构调整”.而对外,IBM中国官方的说法是“员工重组”,省去了不少向劳动厅或工会汇报的麻烦。
第二个补偿的问题,IBM中国开出的条件是标准的N+1,不过这是在签署自愿离职协议的前提下,如果没有签字,那么会收到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通知,领完6月份的工资就可以卷铺盖走人了。
Y女士最终妥协,其他前同事挺到了现在,他们希望在获得一个公平的说法同时,还能拿到一个更高的经济补偿,比如N+2或者N+3.但现在看来情况并不乐观,因为IBM已经不是原来那个IBM了。
本文未完待续
- 科技圈一周大事件:苹果发布iPhone 16e,华为造车再起航,科技热点一网打尽!
- 小米汽车App上架小米SU7 Ultra,提前小订抢先体验,优先排产等你来
- 2025年「38节」新玩法揭秘:阿里妈妈破解购物节密码,理性消费新思路
- 京东外卖疯狂扩张:地推力量崛起,骑手不再裸奔,新篇章开启
- 外卖市场新变革:美团、饿了么、京东联手打造全新竞争格局
- 小鹏汇天“陆地航母”冬季测试揭秘:验收前准备就绪,探索飞行汽车新纪元
- 小米YU7智驾状态下车尾亮起小蓝灯:科技与时尚的完美结合
- 宝马Mini暂停电动化转型计划:转型按下暂停键,投资6亿英镑搁置
- 索尼超越夏普成日本市值第二大公司,仅次于丰田汽车,未来前景可期
- 英特尔18A工艺跃进,上半年流片揭秘:工艺革新能否引领新一轮芯片革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