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地方标准《软件成本测算规范》标准起草组筹建工作启动会在北京举行,针对《软件成本测算规范》北京地方标准进行了企业实际应用情况交流。据了解,该标准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于今年启动,已经过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主要起草单位为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以下简称“软交所”)和北京软件行业协会过程改进分会。
目前,在软件成本测算领域,国外相关标准模型较为成熟,其相关法规相较之国内亦相对成熟。资料显示,美国、澳大利亚、芬兰、荷兰、韩国、日本等很早就在成本度量领域开展研究。1989年,韩国政府开始每年发布《韩国软件成本估算指南》,用于指导国内政府信息化采购,日本则在2003年就建立了国家软件项目基准数据库,并每年发布《日本软件开发项目白皮书》,指导国内软件成本度量,而我国目前在该领域仍处于追赶阶段。
测算成本防止恶性竞争
以价格为基础的单一标准很难真正使信息化项目切实有效地实施。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华平澜表示,在软件成本测算方面,国外有着较为成熟的可参考内容,而国内则长期缺乏软件成本测算相关法律法规,不仅仅对软件定价及软件招投标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对软件交易市场的整体规范性发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积极建立软件成本测算规范将对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北京市经信委软件与服务业处处长姜广智认为,针对软件成本测算规范拟定问题,从政府角度有两大需求: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关标准,以政府为采购主体的项目没有采购价格理论依据,供需双方很难量化采购定价标准,进而导致采购预算决策难;另一方面的需求体现在,针对北京市的信息化项目中的甲乙双方缺乏理论衡量标准,以价格为基础的单一标准很难真正实现信息化项目切实有效地实施,甚至造成以价格为参考的恶性竞争易于出现。
“例如,近些年出现了一块钱中标信息化项目的案例。由于甲方缺乏客观公正的定价标准,价格成为项目评标的唯一决定因素,偏离成本空间,使得信息化系统建设不好,运营不好。”姜广智表示。软件成本测算规范标准的建立可逐渐使北京市软件产业发展运行到科学的轨道中去。
为政府采购入场交易作依据
从软件研发的基本成本入手对成本进行测算,在成本基础之上确定软件价格参考区间。
作为北京市地方标准《软件成本测算规范》标准起草组的牵头单位,北京市软交所对该标准的需求显得更为迫切。
据有关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共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85万亿元,同比增长32.4%.软件在北京市场占比是非常重的,占北京市产业比重的8%左右,超过一般性产业,属于支柱性产业,北京市软件产业规模占全国近1/3.一系列的数字显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增长空间大、吸纳就业强、资源消耗低的绿色产业。
产业的快速发展,更加强化了软件成本测算标准的拟定。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总裁胡才勇表示,在软件交易过程中,甲乙双方更期待做到有理有据,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使得交易理论依据需求急剧增加。此前,软交所项目外包在线平台正式上线。平台包括项目发布、在线竞标、服务商遴选、项目管理和支付结算,并将结合第三方担保支付,为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质押贷款、项目资金垫付等衍生金融服务。该平台是国内、乃至国际首家提供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及配套服务的专业平台,将为交易双方提供专业的全程交易与配套服务。
与此同时,为了加强软件交易标准与机制研究,软交所于2011年对外发布了软件交易透明度指数ETI模型,该指数是针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交易信息透明度和交易活跃度的动态评价数据,对衡量产业市场活跃程度、反映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较强的公信力。
据胡才勇介绍,软交所针对软件交易过程中的理论依据不断出台,但在软件交易过程中,因软件成本测算领域缺乏更为严谨的理论依据,使得软件交易过程中的定价难、议价易的问题依然频频出现。传统的通过专家评估确定软件项目价格的交易机制主观性强,属于经验主义的定价方式,缺少客观的参考依据。因此,作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公共型服务平台,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软交所决定推进北京市地方标准《软件成本测算规范》的起草工作。
“我们从软件研发的基本成本入手对成本进行测算,在成本基础之上确定软件价格参考区间。制定规范一个是为了支撑行业应用,再一个可以为北京市入场交易的信息化项目提供价格依据。”胡才勇透露。
瞄准甲方信息化项目预算
成本测算标准将非常关注需求规模的变化,主要为了解决甲方预算的问题。
据记者了解,此次制定成本测算标准并不是空中楼阁。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立项启动相关行业标准的编制,由北京软件行业协会过程改进分会牵头编制。目前该规范草案已经通过评审,正报批有关部门,即将正式发布为行业标准。
该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北京软件行业协会过程改进分会首席度量专家王海清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行标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流程,对信息化项目进行成本测算,设定一个价格区间。如果低于这个区间,说明存在恶性竞争;如果高于这个区间,那么甲方可以更客观地看待项目报价。
行业标准和正在制定的北京地方标准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王海清解释,第一是两者的视角不同。行业标准是从产业的视角,兼顾甲方、乙方和第三方,贯穿信息化项目的始终,包含预算、项目计划变更管理以及项目完成后的度量;北京市的标准更多关注的是甲方,主要为了解决预算的问题。第二是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行业标准适用所有软件研发工程的成本度量,而北京地方标准主要是适用信息化项目软件成本的测试。相同点则在于北京地方标准将尊重行业标准,技术路线基本一致,地方标准将根据北京的数据建立估算模型。
谈到标准制定的难点,王海清表示,软件项目区别于其他项目的最大地方是软件项目的范围实时变化。甲乙双方签订合同时确定的项目范围,往往不是实际做项目时的范围。因为随着项目的进行,软件研发的需求会发生改变,所以,成本测算标准将非常关注需求规模的变化。只有对规模及时测量和关注,才能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测量。
据悉,截至目前,北京市地方标准《软件成本测算规范》筹备工作已经初步完成了核心技术路线验证,根据收集数据并验证估算模型,得出估算偏差小于15%,根据相关工作推进计划,2012年年底该规范将完成审批稿的全部工作。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