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网购生鲜已经成为了年轻人的生活习惯,更有O2O可以在2个小时甚至1个小时内就送货上门,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迅速被消费者接受。而资本也预见到生鲜O2O领域千亿级的盘子而纷纷投注;电商巨头天猫、京东、亚马逊、顺丰优选等综合型电商在布局生鲜业务时,无一缺席,让竞争加速。然而从今年夏天起,O2O项目的融资进程并没有年初那么顺利,部分O2O项目开始倒闭,唱衰O2O、唱衰生鲜电商的声音不绝于耳。那么经过1年混战的O2O生鲜现状究竟如何?今天就让我们来分析分析。
巨头入场、创业新贵涌现 O2O生鲜热闹非凡
这一年,从融资情况而言,部分生鲜电商凭借千亿市场的“保命符”有不同程度的斩获,但是日子也并不好过。先说凭借褚橙“少时成名”的本来生活,主攻进口生鲜的天天果园,主打有机的沱沱工社,背靠中粮大树的我买网,前两家加上后者“金主”京东被卷入了褚橙的线上销售权纷争;沱沱工社近来又被爆平台上大部分商品采自新发地批发市场,而非其之前对外宣称的直采;我买网低调了一段时间后随着新一轮融资的曝光也投入了给水果“起名字”的大军中。在这些垂直生鲜电商的前辈们忙得不可开交之时,电商巨头天猫携“喵鲜生”,京东斥巨资入股永辉打造“生鲜到家”,进入厮杀。京东到家、多点、爱鲜蜂、一米鲜、许鲜、每日优鲜、闪电购、有米有、生活圈C等通过社区生活场景进入生鲜市场的创业公司不断涌现,这些公司创始人有很多是阿里系、华为等巨头公司高管,或者有海外留学经历,利用他们的眼光和见识杀入这个领域,凭借离用户更近的模式优势捷报频频。
瓶颈未破 模式未清 生鲜电商看起来很美?
在外界看起来轰轰烈烈的生鲜电商是看起来很美,还是真的很美呢?有业内人士指出,成功运营生鲜行业的毕竟只属于少数。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中国零售业生鲜研究中心委员李长明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国内至少有3000家生鲜电商,99%的生鲜电商都在亏损。
这与制约生鲜电商的几大因素有关,首先是最难啃的“骨头”冷链物流问题,其次,供应链能力以及获客成本与用户留存等难题也一直是横亘在O2O生鲜面前不好跨越的门槛。首先说冷链物流。冷链配送一直被国际物流行业称为该领域的“珠穆朗玛峰”,生鲜类商品从保存到运送对温度、湿度都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常规的仓储物流无法支持生鲜商品,而且又存在着冷链运输的成本高、物流过程中的损耗高的“双高”,成为众多O2O生鲜首要解决的问题。
近来,生鲜电商的供应链管控问题也备受行业关注。据媒体报道,一些自称直采的垂直生鲜电商平台是采购人员直接在诸如北京新发地这种批发市场经过几轮讨价还价采购后售卖给消费者。其实,采购方式并不仅代表着生鲜电商平台上商品质量的问题,在商业链条上还关乎着生鲜电商的成本空间。未来,有发展的公司一定会逐步向上游延伸、控制产品标准化,探索出一条生鲜电商供应链管理的规模化标准化新路,否则难以真正获得消费者的心。
横在生鲜电商面前的第三道坎就是用户。获客成本越来越高,即便拉来用户如何保证用户的活跃度和粘性,形成用户的消费习惯而不是凭借补贴,这是决定每个生鲜电商命脉的问题。今天脉脉平台上发布的第三方平台监测的5家O2O生鲜11月份日活用户数据就可以看出。(如下图)根据媒体公开报道,闪电购用户500万,日均订单10万,B轮融资数千亿美。每日优鲜月订单100万,月销售额5000万,B轮融资2亿。点呀点,日订单峰值超3万,A轮千万美。有米有用户超10W,日单超1万,A轮百万美。生活圈C用户达30万,活跃用户20万,日单1万,客单价100元左右,A轮1600万美。然而11月份的日活数据确实在不乐观,5家中日活最高的闪电购达到日活3万及以上的只有2天,日打开次数最高为3.66次,每次打开时长最长不到2分钟。
广阔市场 谁还有机会?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2014年全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 260 亿元,相较于 2013年的 130 亿元增长100%,而今年全年交易规模有望达到 500 亿元,实际数据尚未有官方统计。从这个数据看来,市场空间不可谓不广阔。然而纵观2015年生鲜领域,特别是O2O生鲜,规模都不大,出现寡头更是需要些时日。那究竟什么类型的生鲜电商或者说O2O生鲜电商会拿到下一轮竞技场的门票呢?首先,O2O生鲜已经过了讲故事的阶段了,如果你的模式不能真正解决消费者的痛点并且不能为供应链带来价值,那么必定会被淘汰。将来的O2O生鲜,一定是成本和效率的比拼,前期做好扎实基本功的企业在这个阶段可以凭借资本的力量进一步发力,加速扩张巩固优势。说句套话,无论何时,请O2O生鲜都不要忘记,回归商业本质才有明天。
- 赵明离职信揭露:荣耀离别并非易事,人生抉择艰难
- 荣耀换帅:前华为骨干李健接棒,揭秘赵明辞职背后真实原因
- 新能源车销量破亿,十年领跑全球: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新篇章
- 美国多州立法限制学生在校使用手机:教育与科技的平衡挑战
- 三星折叠手机新突破:首款三折叠手机2025Q2量产,预计年产量仅20万台
- 冬季寒冷,暖心又暖身的产品需求大增:尼尔森IQ揭示“暖+”品类增长超3倍,即时零售平台活力更胜全渠道
- 特斯拉新Model Y火爆上市:订单破纪录,新能源车市场再掀风潮
- 苹果紧急修复macOS漏洞:黑客可利用安装恶意内核驱动,用户需警惕
- 微软逆势扩张:裁员潮中独善其身,AI投资再加大
- 华为鸿蒙生态再提速,长城汽车转型自信汽车,未来可期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