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华为携手车企成立“5G汽车生态圈”,5G是汽车的正确打开方式吗?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汽车产销完成347.4万辆和367.2万辆,同比分别下降45.2%和42.4%。对于此次大幅度下滑,业界人士似乎并没有表示出过多的惊讶,除了疫情带来的影响之外,凛冬将至的说法一直在传统汽车行业流传着。早在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就出现28年来的首次市场下滑。到了2019年,汽车市场下滑幅度进一步扩大。再加上乘用车近年来连创新低,汽车行业似乎陷入了低谷。
同时 ,互联网日益渗透日常生活,消费者对于汽车的要求更加多样化,在舒适度,便捷性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顺势而生,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四化”进展并不顺利,受到技术,资源、配套设施等因素限制,前路尚不明朗。
日前,华为联合一汽集团(一汽红旗、一汽奔腾、一汽解放)、长安汽车、东风集团(东风乘用车、东风小康)、上汽集团(上汽乘用车、上汽通用五菱)、广汽集团(广汽新能源)等车企构建“5G汽车生态圈”,旨在启动5G技术在汽车产业和应用创新,加速5G技术在汽车产业的商用进程,助力车企打造消费者可以感知的5G汽车。面对“阴云密布”的汽车行业,5G堪称一剂“强心剂”,它真的是汽车的正确打开方式吗?
5G+汽车=?
2019年以来,每个人嘴里都谈论着5G,不少人认为5G正在塑造未来。5G具备大带宽、低延时、广连接、高可靠等特质,这意味着它将在提供更快速度的同时,还可提供更高的可靠性,带来更多体验上的新可能。随着5G部署的不断完善,我们似乎可以试图勾勒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时代。这其中,除了手机产业以外,最热切期盼5G落地的就有汽车行业。
据了解,华为联合一汽集团(一汽红旗、一汽奔腾、一汽解放)、长安汽车、东风集团(东风乘用车、东风小康)、上汽集团(上汽乘用车、上汽通用五菱)、广汽集团(广汽新能源)、北汽集团(北汽新能源)、比亚迪、长城汽车、奇瑞控股、江淮汽车、宇通(客车)、赛力斯、南京依维柯、T3出行等首批18家车企启动“5G汽车生态圈”,将运用不断成熟的5G网络解决方案,将5G技术与汽车产业深度相结合,通过各种创新型应用为消费者带来不同于以往“联网汽车”的5G汽车新体验。那么,5G究竟能为汽车带来哪些不同以往的优势呢?
5G的大带宽、低延时、高可靠会让汽车更加智能,为智能网联、智能交通、自动驾驶、车联网等场景打开更多的想象空间。一方面,5G能够大幅提高通信速度和容量,将汽车及周边环境连接起来,使得汽车能够对周围的行人、车辆以及道路情况进行快速检测,并及时做出最优化的判断。另一方面,5G还可以大大提升边缘计算能力,大部分数据可以直接在终端完成操作,不用必须将其传送到云端进行计算与反馈,进一步优化汽车的反应速度,保障安全。
这两方面的能力,使得5G汽车不同于以往“互联网汽车”这种形式单一的概念,不再仅仅是与网络连接从而完成一些低级需求,而是联入一整套智能系统,宛如为汽车装上了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大脑”。
同时,随着5G的加入,汽车的本质将真正发生转——从一开始的代步工具逐步转变为会一个可以满足消费者各种需求的可移动的多功能住所,比如可以提供私人住所、办公地点等功能。而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会作为信息服务的主要入口,借助5G极高的数据吞吐量、低时延和更高的可靠性,将给汽车带来更加丰富的信息服务。
总之,5G汽车带来的功能性、操作性,以及交互性上的综合性提升,将会成为汽车产业的创新热点和战略制高点,打开一个全新的5G汽车时代。
新合作生态
尽管作为启动“5G汽车生态圈”的牵头人,自身技术储备也足够多元和深厚,但华为对自身的定位十分明确,只是将自身定义成为汽车增量部件提供商。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曾很清楚地表示,华为不“造车”,只是为造车领域“赋予生命”。此次华为联合众多车企联合启动“5G汽车生态圈”正是顺应之前的发展策略,和各车厂、上下游合作伙伴各司其职、各展所长。
对华为来说,长期的重科研投入使得该公司不仅在ICT网络基础设施领域遥遥领先——特别是5G一骑绝尘, 更使得其在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终端、芯片/模组等各个领域均大有建树,这使得华为能够在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和云服务等多个领域向主机厂提供产品和服务,成为面向5G汽车炙手可热的增量提供商。
自2019年4月发布全球首款5G车载模组MH5000以来,华为已经向生态圈伙伴与众多车企提供了5G车载模组MH5000、5G车载终端T-Box平台等产品和技术,支撑5G汽车以及5G+C-V2X智能网联的应用创新。一年来,众多国际国内车企基于华为5G车载通信产品与解决方案,展开各种自动驾驶、智能网联、信息服务的创新,让消费者逐渐感知到5G技术在汽车上的价值。
对各大车企来说,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这“新四化”几乎已成过去数年来的发展共识。这其中,除电动化相对属于比较独立的技术范畴之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实现均需要包括5G、AI、云在内的ICT基础设施的深度参与,才能面向消费者提供向智能手机一样智能智慧、功能多元、应用丰富的新汽车体验。
换句话说,在增量时代,汽车厂商的关注重心不应再是传统的“三大件”等机械层面的重大提升,而是如何利用最先进的联接及计算技术,让汽车真正朝着“新四化”方向不断迈进。这就要求整车厂商一方面要与领先的ICT基础设施提供商紧密合作,积极为汽车引入先进技术及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要组织和对接好广大应用开发商,不断为汽车增加创新应用及场景化体验。
基于此,“5G汽车生态圈”建立正当其时。当前,新基建的浪潮正在翻涌,在国家规划中,已经将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明确为重要工程,标志着这些支撑技术将在各行各业加速渗透和普及。此番“5G汽车生态圈”的成立,不仅能够构建汽车行业新型的合作共赢生态,还可借“新基建”东风,在政府、城市运营管理者和运营商的大力支持下,让人、车、路的智能网联协同发展,将5G汽车这把火越烧越旺。
用户感知是关键
当然,5G汽车想要快速进入大众视野并不容易,由于传统汽车的形象深入人心,消费者对于“互联网汽车”“智能汽车”的接受程度并不高;加之在5G到来之前,联接和计算能力都未得到真正释放,因此很多人还认为这些创新只是噱头。如何打破消费者对5G汽车的认知屏障?用户感知是关键。
用户感知是消费者与汽车智能系统之间互动过程中的“真实瞬间”,是影响客户体验感的直接来源。如何使汽车改变原有的孤立的机械物体的刻板印象,将其逐步打造成为一个“像智能手机一样”的智能终端,发挥多种功能,与消费者保持良好的互动性,是整个汽车产业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可喜的是,此次“5G汽车生态圈”启动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如何重新利用5G等创新技术带来的能力,使得用户在出行体验、出行安全、出行效率等感官体验上产生一个质的突破。
这方面,在智能手机等终端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华为消费者业务已有一套成熟的见解和实践,其面向消费者的1+8+N的全场景战略(其中“1”指手机,“8”包括PC、平板、TV、音响、眼镜、手表、车机、耳机八大业务,“N”则包括移动办公、智能家居、运动健康、影音娱乐及智能出行四大板块),正是通过+号的通信连接构建各细分场景的优质体验,并致力于打破设备之间的壁垒,达成全场景智慧生活体验。
基于1+8+N全场景战略,顺应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操作便利性、娱乐等越发全面的诉求,华为正在打造人、车、家、万物互联多场景的协同和互动,力图打造真正的用户无缝的体验;通过全新的驾驶体验,全新的娱乐体验,以及带来人、车、家的跨场景一体化服务,为5G汽车带来更多更惊艳的消费体验,从而赢得消费者青睐。
对于车企来说,面向5G时代,如何探索与打磨出真正有价值的5G汽车应用,让消费者最终能够享受5G汽车带来的超级体验,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任务,而华为面向消费者的1+8+N的全场景战略——特别是其中面向车机和智能出行的部分,毫无疑问将为5G时代的车企及新汽车生态带来莫大的启示和助益。
结语:
回顾智能手机行业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除了自身硬件和通信技术上的突破外,海量的应用和优秀的体验是其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伴侣”的关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直标榜为下一个移动终端的5G汽车,当以智能手机行业为参照,借鉴智能手机生态圈的组织和创新模式,通过“5G汽车生态圈”长期合作、交流互动、各展所长,共同探索有价值的5G汽车应用,打造可感知的5G汽车,推动汽车朝着智能网联、无人驾驶的高阶方向迈进!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2023:警惕数字化时代诈骗行为与AI战争的双重冲击
- OpenAI研发人形机器人,小米15Ultra月底发布,科技新动态
- 心理援助热线即将上线,全国统一电话“12356”即将在明年5月1日前开通,助你走出心理困境
- Anthropic研究发现:打错字可助攻解锁GPT-4等AI模型秘密
- 小米新车发布:YU7亮相,小米注册全新商标,揭秘第二款车的神秘面纱
- 一汽大众高层变动:潘占福"下课",谁将接任党委书记、总经理?
- 2024新能源汽车行业破茧而出:技术落地与绿色变革的双重挑战
- 中国新能源市场大热:最高省市渗透率超7成,油车逐渐淡出视线
- 特斯拉Cybertruck漏油问题严重,提车3天需维修1个月,车主怒火中烧
- 360大模型:重新定义AGI,打破行业现状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