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我国教育工具性太强了

顾明远:我国教育工具性太强了

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理论、“学生主体客体统一论”“比较教育理论” 的开创者之一,顾明远从1986 年开始,花了12 年时间主编《中国教育大辞典》,又花了12 年时间主编《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作为教育专家, 顾明远参与了关于国家教育改革的相关调研和方案论证,近年来不断呼吁提高中小学教师地位,废止“三好学生”评选与反对强迫孩子参加“奥数”培训等,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对于教育,顾明远是怎么理解的呢?

我从今年寒假开始到春节差不多有十多天都没出过门,一直在写一篇7 万多字的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叫《中国教育路在何方》。其实我现在眼睛不太好,看书很吃力,已经不太写新东西,86 岁该休息了。但是这次,我为何又要写这样一篇长文章呢?因为教育已经是全社会的热点。

无论在朋友的聚会上,还是亲戚的交往时,总会谈到教育问题。一次碰到一位朋友,她的孩子上了北京的一所重点学校,但开学之后就发现,孩子在学校被老师告诫这也不能说、那也不能做,她觉得孩子受到很多限制,很难有所发展。于是就想办法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读书去了。

这几年我国留学生数量越来越多,据了解去年有37 万人,而且每年以百分之二十的比例在增加,年龄也越来越小。因此我想说说我是怎样理解教育的,以及我国的教育究竟该何去何从。

对教育理解的四个观点。

观点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过去大家不明白什么叫爱。我觉得“爱”首先是要尊重与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尊重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有些教师布置作业、对学生体罚,包括父母打骂孩子,看上去好像也是“爱”孩子。他们自己也说这是为孩子好,是“爱”孩子的表现。类似,有些家长对孩子的需要无限制的满足。这看上去也是一种“爱”,但是,那叫“溺爱”。

那么我理解的“爱”究竟是什么你?

“爱”是尊重孩子人格的发展,不是爱成绩。如果孩子分数提高了,但是心理扭曲了,这便不是“爱”。爱孩子是要为他们将来的幸福做长远地考虑。听到这里,有的人就要说了:“现在是牺牲童年的幸福,来换来将来的幸福。”我要说的是:“如果童年没有幸福,那么将来也不会有幸福。”

观点二:“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对于“学业负担重”这一问题,我觉得其主要源于“心理负担”: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固然感觉不堪重负。

这时,有读者就要提问了:“是不是因为国外学生负担较国内学生轻的原因呢?”

经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国外优质学校,其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很重,但是他们与我们有着不同之处:学生自己喜欢并愿意主动去学习,而我们的学生是被动学习。

由此看来,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需要放弃强迫的手段来促使学生学习。然后,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不要形成心理压力,有空余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习他喜爱的课程和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最公平的教育,把选择权还给学生,让他们选择喜欢的东西。

观点三:“教书育人在细微处”。

学生的感情是相当丰富的。越是低年级的学生,感情越是丰富,同时又很脆弱。所以往往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教师的一句表扬会使学生受到鼓舞,迸发潜在力量,往往会事半功倍,学生会将此铭记一生;同时,教师无意中说的某句伤人的话,往往会导致不同的严重后果,学生也会记住它。

观点四:“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学生的成长并不单单是依靠教师的言行说教,而更重要的是依靠与学生自己的活动。那么包含哪些活动呢?“活动”包括他们学习知识,让他们在参与的活动中主动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思想品格得到锻炼,责任感、沟通能力、合作精神、诚信都能得到培养。

当然,这些观点的出发点均是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但是,就教育论教育并不能完全化解教育问题,那么教育仍存在哪些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不能完全化解教育问题呢?

存在问题之本质问题

教育本身并非没有问题。

第一,教育规划纲要中就提到教育观念陈旧,教育内容方法落后。其主主要是由于教育发展不均衡所致。

地域之间不均衡,学校之间不均衡。这么多年来我们的重点学校问题始终存在。当然,从我国教育发展历史上看,重点学校制度起过积极的作用,当时全社会亟需人才,重点学校的建设极大地满足了当时的需求。然而随着教育发展,重点学校的负面效果也显现出来。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成了教育中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第二,现在的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长期以来我们从官方的教育投入到民间学校选择上都把职业教育看做低人一等。回到历史上看,我国在上世纪50 年代时还是比较重视职业教育的。过去的中专培养了很多人才,我在60 年代下放劳动时遇到不少“文革”前的中专毕业生,我很佩服他们的水平和技术。“文革”以后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伴随高等教育扩招,普通高中也得到扩张,职业教育开始滑坡,一直到2005 年全国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才对职业教育重新重视起来。这造成了目前社会上应用型人才极度缺乏。

从教育观点上看,很多学生动手能力很强,他们也不一定喜欢理论的东西,但是现在家长还是更愿意学生就读普通高中、普通大学。

第三,我们教育观念不够合理。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

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中,教育的工具性太强了。过去是说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后来又提出为经济服务等等,不强调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教育本质应该是为了人的发展。

教育成了一种工具,是家长为孩子追求幸福的工具,是学校追求名誉的工具等等,没有把人看做第一位。教育当然不能脱离政治和经济,要为政治经济服务,但只有人得到发展了,才能更好地为政治经济服务。

存在问题之外在问题

从社会角度而言,首先,教育的矛盾是社会问题的反映。

不可否认,现在社会中存在分配不公。2007 年10 月我在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减负”座谈会上,就曾呼吁停止奥数班,我说奥数班摧残人才,结果当场就有一个学生说:“我不学奥数就上不了初中,上不了初中就考不上高中,考不上高中就上不了好的大学,上不了好大学毕业以后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我怎么养家糊口?”这种话出于小学生之口,又是可笑又是可悲。说明这是一个社会矛盾在教育内的反映。

其次,家长和学生也有很多传统观念。比如“学而优则仕”,觉得书读得好就该当>公务员>(课程),就该当白领,中国没有国外“学而优则工”或“学而优则农”的想法,这也是社会观念和社会心理的问题。

最后要强调的是中国的攀比文化。

中国是人情社会,别人家孩子考上清华北大,自己孩子考上地方院校,家长和孩子都觉得没有面子。这种文化和心态产生了教育的竞争,你让孩子学奥数我也要让孩子学,而不管孩子的能力或者兴趣。这种攀比表现在所谓“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种攀比不仅存在于个人,甚至上升到一个地区的政绩观。

一个教师曾经告诉我,某年因为考试成绩优异,他们地方上领导请教师们吃饭,领导要求明年学校升学率继续提高。只要具备常识的人都知道,升学率本来就是一个常数,与整体的教育质量没有任何相关,一个市升学率的提高必然伴随着另外一个市升学率的降低,所以专注升学率,实质是关注政绩。

对学校评价制度也以升学率高低来评价,一所学校升学率高,就表明这所学校质量优秀,由此也可以看到我们对于教育本质认识的欠缺。

我们经常说要“教育家办教育”,就是要懂得教育规律,懂得儿童成长规律的人来办教育。这便需要我们对教育要有一个清醒认识。至此,我已经论述了我对“教育”的理解,同时我们揭露了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剖析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解决呢?

在我看来,教师是教育的关键。

就像我一开始对“教育”所阐述的四大观点,其背后隐藏着这样的事实--教师是关键。

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细细想一想,类似与改变观念、转变教学方式等过程,需要谁来完成?答案很明确:教师。教师便是解决问题的实施者,换句话说,教师起到介质作用。

对于教育的关键角色--教师,我们又应该采取怎样的提高呢?

首先全社会应用实际行动来普及提倡尊师重教,包括国家提倡,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比口号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师待遇。

现在一些地方比如江苏浙江等地区,教师待遇已得到提高,但是很多中西部地区待遇依旧很低。前不久一位中部地区的教师当面向我诉苦,工作20 年了,每月的工资仍只有2080元。

其次教育本身要值得人尊重。我建议首先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严格国家考试制度,对于教师资格证书管理,切勿再一次地走过场,教师在考试考完之后还要经过一段时间考察,教师工作几年之后还要再考察。

再次是师德问题。

现在出现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我觉得可能和教师对自身职业认识缺乏有关。

教师责任重大,教育事业是很幸福、很光荣的事业,教师看到孩子的成长有幸福感,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延续和社会的发展。有了这种认识,就能不断钻研,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就会感悟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中国教育发展到今天很不容易,成就很大。像上海的PISA 测试就是代表中国教育好与进步的一面。

我觉得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可以认识到有些问题是社会问题,教育已经承担了不应承担的问题,学校只能尽量做好,校长只能面对现实,我们也要认识到教育不可能面对所有问题。

教育需要全社会参与,全社会都要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实际出发,逐渐地改变。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5-10-12
顾明远:我国教育工具性太强了
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理论、“学生主体客体统一论”“比较教育理论” 的开创者之一,顾明远从1986 年开始,花了12 年时间主编《中国教育大辞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