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应向屠呦呦学习什么
本社评论员 线教平
年逾八旬、成为首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最近成为了热门人物,其门槛几乎被踏破。祝贺者有之,仰慕者亦有之;随之而来的是其学术研究成果及研究背景、乃至中学母校都被热心的网友们扒出个底朝天,让人们对这位耄耋老人的人格和学术素养得以多方了解。在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对我们尤其是中小学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屠呦呦虽然得奖今日,但其主要学术研究却在上世纪60、70年代,这也印证了科学研究黄金期在30岁左右的结论,而苗头在初高中阶段已有所展现。这一阶段恰是培养学生人格和学术素养的关键期。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根基坚实才能高楼耸立。
从屠呦呦的讲述里我们得知,她先后收集汇总出2000多个治疟方药,然后精选出640个。她曾在60天内对30例疟疾患者做临床观察,也曾自己以身试毒。
当然,看得见的是数字,看不见的是“坐得住冷板凳,克服浮躁,长期努力创新,献身科学研究的牺牲精神”;看得见的是成果,看不见的是“对原创性思想敏锐的发现力”,正是后者,才让她突破了传统意识,作出了重大创新,取得了关键性突破。而正是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中小学教育者深思。
学术研究的突破在创新,而创新突破的动力来自于不迷信权威、敢于批评和质疑,处处有问题导向意识。这恰恰是我们当下中小学教育所欠缺的。
无可质疑,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度推进,在“什么是好的教育,教育当培养什么样的人”上已凝聚相当的共识。但也无可否认,“唯分数唯成绩”、“唯高考升学率”在当下不少中小学仍然很有市场,许多超级中学成为“中高考加工厂”的现象依然见怪不怪,教育教学改革坚冰仍急需打破。这既需要在国家在制度层面发力,也需要广大学校、教师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主动作为的行动。
就在屠呦呦获得诺奖后,有网友搜索其高中母校——宁波效实中学,发现该校今年7月曾面临一场“风波”:因该校在近两年的高考中,表现不如宁波的另一所中学,而对学校双休日不补课进行质疑。而该校官方的回应是:不就是双休日不补课吗?
其实,这正是所有学校都应该有的理直气壮的教育态度——学校不能被功利的教育目标牵着走,而必须把目光看向更远。教育是为学生未来服务的,是给学生日后的人生建立一个良好的起点,这才是教育者应有的态度,也是尽自己那份对学生、对社会的责任。
屠呦呦成为史上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固然让国人倍感自豪,但教育和学术环境却并不因此而自然改变,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并不因此而又圆满的答案。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竞放春满园”,只有在中小学这方沃土上广植创新、问题意识、与人合作、献身科学等种子,才能从根本上营造育人环境,从而迎来人才辈出、群芳竞艳的春天。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