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 艾未未与伦敦“不真实”的相遇

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以艺术家本人名字命名的“艾未未艺术展”将在2015年9月19日至12月13日对公众开放。

本次特展呈现了艾未未从生活了13年的美国回到中国之后的标志性创作,11个展厅以及美院的庭院里展示了不同时代、不同主题、不同文化底蕴和材质的艺术作品。这其中很多作品从未公开展出过。

在接受bbc的采访时艾未未说:“我的每一件作品都出自我的亲身体验、知识和理解。我不知道人们对这个展览会作如何反应。但讲述自己的故事是这个展览的唯一目的。”

艾未未1983年前往美国,之后再阅读贾斯珀·琼斯的著作时接触到杜尚,受到他的艺术与哲学理念的启发,开始对现成物进行再思考与重构。

上世纪90年代回到中国后,艾未未目睹到中国现代化进程对城市造就的改变,尤其是传统的胡同与庙宇被拆掉。艾未未在废墟中寻找废弃的材料——那些古旧物品。诞生于这一时期的作品“家具系列”对传统进行反思,将中国历史的碎片重构,赋予它们新的形态与感召力。“墙上两只腿的桌子“系列是最早的作品之一。”葡萄“由27张清朝时期的凳子组成。“桌子和柱子”是艾未未认为这时期最重要的作品。作品旨在不破坏家具本身的构架,让人们可以欣赏到物品本身的精巧。这些物事人非的“无用混合之物”似乎是在哀悼北京在变革时期、那些被抛弃的传统和美好事物。

▲ “Hanging Man” 1985

▲ “Table with Two Legs on the Wall”

▲ “Grapes”,2010

▲ “Table and Pillar”, 2002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地震后艾未未和他的朋友去往四川,拍摄相片并制作影像作品。看到废墟中,散落着各种遗物和孩童的书包,他惊诧于地震对人们造成的严重伤害:20多所学校倒塌,5000多名学生丧生。艾未未与朋友们开始调查死者名单以悼念孩子们。“豆腐渣”工程浮出水面,艾未未收集学校建筑废墟中的螺纹钢,运到北京,手动的将他们掰直,还原成他们地震前,建楼前的状态。“直”(2008—2012)是这个系列中最重要的作品。艾未未说“这里展出的是原制作的一部分,这里的钢筋有96吨重,原制作是150吨。我们想表达的是重新纪念在地震中失去的生命。因为很多都是在劣质学校建筑倒塌后被压死的孩子。我们希望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悲剧。”

▲ “SichuanEarthquake Photographs”, 2008

▲ “straight”,2008-2012

艾未未回中国后开始接触陶瓷,在古董行与市场间搜寻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清朝的瓷器,并按时期与样式排序。古董造假自古便存在,艾未未认为制作瓷器的工艺一致,因此仿制品本身是很有趣的现象。同时他好奇于文物的价值:是染了油漆,或研磨成粉尘的新石器时代花瓶的当代艺术作品还是他们的原件价格更高?90年代中国经济开始起飞,消费主义开始流行,艾未未的第一个“可口可乐”花瓶创作于1994年,以波普的手法模糊历史概念与全球品牌化。在“掉下的一个汉朝瓮”组图与视频系列中,艾未未神情冷漠。汉朝瓮从完好,到掉落到破碎的过程被清晰记录下来,与展厅其他的“当代油漆陶瓷”作品与陶瓷“粉末”相呼应。它象征着近代民族的自我摧毁与涅槃,某些事物的永久逝去。

▲ “Dropping a Han Dynasty Urn”, 1995

▲ “coca cola vase”, 2014

▲ “Dust to Dust”, 2008

艾未未2002年开始做“吊灯”项目,他说:“我对发光体,光影间产生的形,以及照明本身对环境的影响非常感兴趣。”艾未未对吊灯的参照物来自天安门广场大礼堂中的水晶吊灯,甚至从它的产地浙江收集同样的水晶。与此同时艾未未开始创作与自行车相关的装置。自行车曾经是中国大众的主要交通工具,艾未未小时候曾拥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这个中国制造的品牌始于上世纪40年代。策展人提姆·马洛(Tim Marlow)说,对于艾未未来说自行车也许象征着一些记忆中的自由与无忧虑的快乐。

艾未未说:“我的作品从探寻如何让自行车以自身的形态找到自己的逻辑开始。”这些自行车雕塑从小规模的两两缠绕,到形成庞大的装置,一共用了3144台自行车。这些庞大的力量置身于皇家艺术学院的天顶,自然光穿过装置本身折射成千万条光束照射在观者身上,展览由此进入尾声。

▲ “Bicycle Chandelier”, 2015

策展人提姆·马洛(Tim Marlow) 与阿德里安·洛克(Adrian Locke)在短短11个月内8次往返中国,与艾未未共同策划了这个艾未未在英国最大的个展。提姆·马洛说,皇家艺术学院更倾向于根据艺术家本身的概念与想法策展,而非拘泥于主题本身。由于艾未未本身是建筑设计师,他的空间概念感极强,布展变动并不大。卫报评论称,这不仅仅是艾未未的最佳个展,即便是皇家艺术学院也多年未见如此优秀的特展。

艾未未对于能亲临个展开幕表现的十分兴奋, 过去5年来大小不一的艾未未展览超过100多个,他都未能参加。艾未未说,“能够来到伦敦,与皇家艺术学院一起办展览,能够见到观众,我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这是我难以想象的。”

在皇家艺术学院官网推出的宣传视频中艾未未表示说:“ 信息应该由知识来传达,而不仅仅是由图像。” 当今世界各个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而艾未未是在用生命创作,他尝试记录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

(凤凰艺术 落尘 伦敦报道 责编 黄珍珍)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5-09-18
展览 | 艾未未与伦敦“不真实”的相遇
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以艺术家本人名字命名的艾未未艺术展将在2015年9月19日至12月13日对公众开放。本次特展呈现了艾未未从生活了13年的美国回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