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里希特. 布面油彩 195x130cm
二十多个小时的长途大巴旅行,艺术学院的毕业生拒绝睁开眼睛。也许,这是他的第一次抽象体验,发配边地的一腔悲愤涌动心中,单色的火红冷却为厚密的灰黑,压抑窒息。时间从没有过地漫长,在轰鸣的马达和颠簸中,高温似火,暴土扬尘呛入肺腑,躯体和灵魂都汗流浃背,稀释了粘稠的黑暗,泄露出朦胧的光晕。痕痕点点,扑朔迷离,遑论天人何处,一次性地确定了他感觉上的“点语言”。
从那时起,尚平君再也没有停止漂泊和求索,在液态的时间和碎片的空间中寻觅心灵的栖息地,不知今夕何夕,忠诚相伴的是绘画,相依为命的是绘画,互相印证着生命瞬间的阴晴圆缺。
在他阳台改建的工作室,听芦笛琴瑟,莲花溪水,清风古刹,有幸与他重温二十多年的绘画历程,了然于他的创作轨迹、思想演变和精神之旅。看着他费力地搬动着一张又一的大幅油画,暗忖他是怎样在这个芜杂的世界上执意地选择了边缘位置,不肯被“社会化”。
乡村的孩子,从涂鸦开始,画画就是他的玩具和游戏,好玩,画得让自己发笑。这种原生创作,发自内在冲动,见啥画啥,画了随手丢掉,谁也不会把那些作业本背面的铅笔素描、蜡笔彩绘当回事,没人知道什么是“艺术”,或者像文化人家庭的那些爹妈,仔细保存着孩子一出生就拍下的小脚丫,刚会抓笔就“创作”的“作品”。
他给我看的第一张画已经是在大学受到“艺术”概念教育后的创作,戴着围巾的《沙发中的女士》,清新如水,得到老师的欣赏。大二、大三的作品,很受Giacometti的影响,他那时是那么喜欢这个巴黎的瑞士人,讲法语带着严重的意大利口音,欧洲跨文化的娇子,画的母亲朦胧寂寞,原色画布的纹理像老人沧桑的皱纹。而平君使用的是母亲织的窄幅麻布,一块一块地拼起来。那幅《双人体》,蓝调,身体利用了麻布本色,用笔自如,他画得越来越好,可惜老师给的分越来越低。毕业创作是他的自画像。那之前他去了西藏,不是高原反应,而是蓝天之下的信仰者令他震撼。一路跪拜的藏民自身就体现着神圣,超凡脱俗,令人自叹弗如。同学们许多都画少数民族主题,他却想画“震撼”,一种抽象感觉,画自己内心的天翻地覆。背景大白,青年显得神不守舍,很少用色。那张画只有彷徨的迷路人看得懂,而老师永远知道路在何方,催他快点画,他回答说“画完了。”老师一脸惊诧,他的分数更低了。
▲14.06.2013 60x73CM 布面油画
像上世纪80年代许多大学生一样,平君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种能够找到的艺术、文学、哲学、法学书籍,“你想不到,我竟然买全了所有邓正来的法学著作和译著!”他说其实读得似懂非懂,但大师们激发出的是突破的冲动:梵高、毕加索简直就是圣人,杜尚是伟大的颠覆者,蒙德里安特立独行。可是大师是模仿不来的,他们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与普通人的唯一区别就是执着地攀援精神的高峰。罗兰•巴特的“零度”写作,给了他零度绘画的启示,于是他做了《虚空》的行为艺术,开启了他的精神求索旅行。
他随着一个中国的特定时代进入了黑灰白序列,那是对红光亮的反弹。白块,灰块,在质地上下功夫,黑点,黑线像动感音符。其中一幅作品被命名为《Sunyata》,梵语的“空”,不是空无一物,是给精神性腾出空间。
精神之旅从绘画开始,纵横古今中外。而现实生活、情感和工作充满波折,困惑至极,使他有五年的时间疏离绘画,不敢动笔,自嘲为“业余美术爱好者”。龙门石窟与佛教结缘,那是一种没有歧视的方便智慧。近些年,佛门烟火兴旺,在一个没有精神依托的国度,人们转向信仰,寻求神灵。但他很清醒不入浊流,许多烧香祭神的人满心都是世俗的动机,就像许多艺术界的从业者,用学院技艺、夹生概念、媚俗话题或投机式复制去换取金钱。一些挑战了红光亮意识形态的“前卫艺术家”倒退到自我重复,“玩世现实主义”则堕落到雇人作画和批量生产,最终远离了艺术,构成对收藏者的万般嘲弄。而他希望经由艺术去体悟心灵,希望在禅修的冥想中进入广大。终于有一天他对自己说,绘画是自己的寄托,但不是终极所在,他是在杭州虎跑泉弘一法师的一幅宛若拉斐尔作品的木炭画《妇女头像》前幡然醒悟到了这一点。
“点语言”在平君近十年的作品中成为主调,他也不再那么执意于灰白黑的冷峻,如他的法国朋友画家方索(F.Bossière)对颜色与生命的关系所强调的那样:“现存最古老的生物都曾通过改变颜色而自强不息。四十亿年后,颜色让我们重生”。抽象画家以颜色为本体,中国的抽象意识早就体现在“墨分五色”的游艺中。平君的画,开始了大蓝,散落着很带劲儿的黄点;黑底飞白,间歇着红点蓝点,端午节的作品或许想着屈原的《天问》;红黄的《法界》是佛教的色彩象征?而白点黑点在其中攒动意味着什么?
真诚地养育着画作,如同农民细心地耕耘田畦,如同父母亲深情地抚育儿女,每一张画都是一个生命时间的总结,读得出喜怒哀乐。如此进入画家与作品的交心对望。未必成功,但勇于重新开始。失败了也是真实状态的写照。
绘画是他的存在方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探险之途需要随时准备遭遇意外。面对自己的作品是探险,首先要有生疏感、陌生感;作品面向观者也是探险,应当具备新奇感、亲近感。画家—作品—观者,三者间就这样展开以画面为中心的有始无终对话。于是颠覆自己、倾听观者和体味画面成为画家的伦理。“绘画语言很难驾驭,“它是有脾气的”,而观者以其各自的人生体验拥有他们自己的解读方式和角度。平君希望展示给人们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特有的视野。
他邀请伴随他的人,观看他的作品的人与他一起,走向精神的探险,渴望有一天,达致升华。
艺术家简历:
尚平君
▲尚平君在画室
1963年生于河南省内黄县,198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曾任教于温州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2006年至2014兼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术主持。现为职业艺术家,居住北京。
(凤凰艺术独家报道)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