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逆的全球化浪潮下,世界各国已经越来越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特别对于崛起中的中国来讲,作为制造品出口大国,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贸易往来更加紧密;而作为能源进口大国,中国对中东、中亚、非洲和南美等地区的能源和矿产更加依赖;“一带一路”则打开中国同世界交流的新大门。
截止2019年8月底,“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国家达136个,语种类型超过111种。中国企业沿着这条财富之路不断“走出去”,中国文化也顺着这条文化传播之路走向世界,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各国面前,而翻译及其所在的语言服务业,成为了这条路上跨文化、跨话语沟通的必经桥梁。只有搭建起彼此沟通的桥梁,才可能谈及国家间的经贸合作、政治互信、文化传播。与之伴随而来的,是对“架桥人”,也就是高素质的语言行业人才的强烈需求。
市场正“翘首以盼”,而人才在哪?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际传播局副局长陈雪亮在今年11月的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上提到,目前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人才库收录仅有4000余人,占比总翻译人才不到4%,“尤其是缺少精通外语、懂得国际规则、熟悉对象国法律、经贸、科技、金融和文化等多领域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而根据中国翻译协会数据,我国普通翻译人才缺口也高达60%。2010年,中国译协首届“中国国际言服务行业大会”,正式提出"语言服务业"的概念,包括翻译与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工具开发、语言教学与培训、多语信息咨询等四大业务领域。到今天,我们要关注的已不仅仅是翻译本身,而是语言服务行业人才的缺失。
语言服务行业人才匮乏且参差不齐,无法准确、及时消化国际间包括经济和科技信息在内的巨大信息流,将导致中国失去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成为我国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的一个严重短板。
究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思考探讨。
一方面,翻译教育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从1979年联合国翻译培训部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创办以来,迄今不过30多年。国家设定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2007年才开始招生,第一批招生院校仅有15所。对于“一带一路”紧缺的非通用语人才,尽管自2013年起我国高校着力增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但截至2017年底仍有11种语言尚未开设,亟待国家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填补人才空缺。此外,就已开设的语言专业而言,它们也还面临师资力量薄弱、培养体系不完备的窘境。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企业选拔优秀人才的标准逐步从“一专多能”转向“多专多能”,这表示学生要掌握除外语外的其他学科,如经贸、旅游、电商、法学等专业知识,成为具备“外语+专业”能力的复合型语言行业人才。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教学注重提升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和跨语言沟通能力,教授的课程也大多限制在本专业框架内,这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往往是“一专一能”,少数能达到“一专多能”的水准。
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有脱节。强调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传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这导致学生无法在翻译时做到学以致用,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上手工作,出校即迷茫。
如何解决这样的现状,提升国家语言能力?需要政府、高校、企业、行业的共同探讨与齐心努力。
12月11日,2019第二届传神者大会顺利召开,这场国内少有的跨语言文化传播全产业链聚集的盛会将他们聚合到了一起。而在会前的“驱动与赋能·孪生智能”分论坛中,更汇集语言行业、教育行业、智能技术领域等嘉宾,分享全球视野下新技术的趋势和落地应用,探讨新技术下的语言行业高端人才培养方式。
“毫无疑问,没有新技术作为翅膀,我们只能退回到作坊式的原始操作模式,的确,处于翻译活动中心的人的决策很重要,但是在新的时代译者的创造性显然受制于技术,语音识别、深度学习、数据分析等智能技术。”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刘军平教授在分论坛致辞中表达了对人与技术的观点,新时代下语言服务人才的进步离不开与新技术的结合。
新技术已近在咫尺。Transn传神研发总监刘国带来了“Twinslator”(孪生译员)这一落地应用的深度解析。孪生译员是译员翻译经验和风格的数字化克隆。包含三个定义,第一,它能够与译员协作并从翻译过程中持续进化,和译员一起成长,一起吸取译员的经验数据。第二,它能够在保证译员翻译质量情况下提升译员的翻译效率,为译员提供帮助。第三,它能够独立输出符合具有该译员翻译风格和质量的Twinslator引擎,既能够为译员提供翻译帮助,也能够独立输出具有译员翻译质量的结果。他指出,“这相当于把人的质量和背景、文化和机器效率、速度结合起来的产物。”
湖北省翻译协会副秘书长、武汉大学外语学院翻译系副主任黄敏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与困惑,“作为一个老师,最近这几年我们感到很大的压力,因为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担忧,包括学生也是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他们自己对进入到这个领域学习都感到非常困惑,甚至信心不足。”
在此背景下,为了更进一步培养语言行业人才,让学生们提前在校园中通过落地实践中提升翻译能力,适应新科技对于语言工作的进一步改变,据悉,“Twinslator”校企合作课程已经走进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从行业趋势、翻译技能、工具使用、翻译实践、人机共译规范等出发,评测认证为高校打造“孪生译员孵化基地”,激活语料、自定义引擎、创新课题。通过实操,快速提升项目经验,成为熟练使用Twinslator进行翻译的行业生力军。
“知道这个(Twinslator)概念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学生们必须要进来。”在分论坛现场,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唐旭日回忆、分享了学生们使用Twinslator的效果,“我问他们用的怎么样,他说这个挺好,质量保证的情况下一个小时做了1000字。”这是一个单靠人工、或者传统翻译机器达不到的一个数字。他提到,面对新的行业和市场动向,人才培养方式和人才培养方向必须面临转型,他们要积极拥抱科技,与企业合作寻找更多的可能点。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唐旭日
人才培养除了需要对技术的重视、对实际应用操作的落地、对市场导向的提前关注,更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语言信息链创始人彭志红博士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观点:教育应该适度超前。“我们的学科结构应该怎么样重新定位,学科的教育平台应该如何融入新的技术,怎么样用新的方式建立学科评价体系。这是语言教育的学科教育学应该重新审视的。”
改变与推动已经发生。传神者大会上,湖北省网商协会会长许强强调:“国家教育部去年投入教育是1.3万亿,其中语言这一块的教育投入是2000亿。”原外交部翻译室主任、驻外大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陈明明则指出:“今年10月12号人社部和中国外文局联合出台了加快翻译行业发展的纲要,出台了很多新的政策,说明了政府希望我们业界能够出现大批的优秀的高端人才。”
新时代的语言服务工作不仅仅上文字的转换器、信息沟通的传话筒,更是我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其中,人才队伍是核心,话语体系构建是基础,新技术应用是支撑,行业管理是保障。
走出语言服务的怪圈,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加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结合拥抱新技术,努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语言行业人才,补填市场缺口,造就更多的大师、高手,创作更多能够传世和共享的精品、力作,支撑“一带一路”及国家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才能助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网红收入千万税费未达标准,偷漏税事件引热议:网红收入与纳税成反比
- 美国最高法将辩论禁令:TikTok的命运何去何从?
- 美国调查TP-Link路由器安全:回应符合行业标准,挑战国家安全审查新篇章
- 字节跳动自研AI GPU:打破依赖,摆脱英伟达,开启科技新篇章
- 特斯拉新款Model Y上海工厂下月改款量产,变革还是创新引人期待
- 苹果警告Meta:互操作性过度引发隐私安全风险,需谨慎行事
- 苹果涉罪指控:刚果金指控供应链涉嫌血矿,法国比利时展开调查
- 蚂蚁集团辟谣:别再“借壳”传言,我们专注于业务发展
- 美加州计划2035年前全面禁售燃油新车,电动汽车成未来主流
- 美联储降息特拉斯暴跌,市值蒸发9600亿,经济风暴来袭?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