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华为在成立30周年之际,定位和确立了“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的新愿景,其中“万物互联”就是核心。今年8月9日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首发了基于分布式技术的EMUI 10.0,实现手机与PC“多屏协同”的创新互联。三个月后,华为发布全新MateBook D系列轻薄本,其中14英寸、15英寸版本都支持“多屏协同”功能。那么它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大家一起来领略一下。
整体而言,华为“多屏协同”是基于自有的分布式系统概念,不仅可以传输文件,还能够在不同设备之间实现能力共享。笔记本只是很多工作设备的一种,实现跨操作系统、设备形态的真正融合,真正地实现信息随人而动,而不是分散在几台设备上,这是华为PC用户洞察之后的凝练与初心。
摆脱网络和数据线局限,一碰秒连
从使用场景来看,全新华为MateBook D系列不依赖网络环境或数据线连接,而是通过NFC近场芯片来疾速配对。只需要将手机背面与全新华为MateBook D系列右侧掌托处的“华为一碰传”标签碰一碰,就能实现自动配对和双向连接。
当然,对于少数不支持NFC功能的手机,依然可以通过“扫一扫”和“靠近自动发现”配对方式来连接全新华为MateBoook D。
同屏显示和共享操作,移动办公效率UP!
MateBook D与手机连接后,就可以实现“多屏协同”的交互体验了。用户可以在全新华为MateBook D中实时看到手机画面,实现Android和Windows双系统下的协同合作。
通过“多屏协同”可将手机画面同屏显示在全新华为MateBook D系列屏幕上,而且手机画面是以小窗口形式展现,不会影响Windows系统下的正常操作和办公。往深处去探索,“多屏协同”还可以让PC和手机互为外设,跨界共享硬件资源。换言之,全新MateBook D系列的鼠标和键盘可以直接操控手机功能,比如打开手机APP浏览新闻、短视频等,还可以用键盘在手机端编辑文字,用PC键盘在手机的微信群中畅谈工作,极大提升文字录入效率。
双向拖拽互传,生产力大爆发
“多屏协同”厉害之处,莫过于能够直接将MateBook的文本、图片、视频、PPT幻灯片、Excel表格等各种类型的数据,直接以鼠标拖拽的形式拖拽传到手机存储,反之也可以从手机内将这些数据拖拽到MateBook中;同时还可在文本编辑时,将本地图片拖拽到对方正在编辑的文档。编辑完毕,文件拖拽到对方设备。这种“双向拖拽”的全新体验,真正实现了Windows和Android跨系统、跨应用、跨平台的深入交互,进一步解放了不同硬件终端之间的生产力。
在电脑屏幕内操作手机界面,享受安卓丰富的应用生态;文件图片双向拖拽互传,简单疾速不转场;键盘、鼠标化身手机外设,高效输入更顺手;电脑手机优势互补,无缝衔接,自然流转。“多屏协同”让手机和电脑发生奇妙的连接,不仅解决了MateBook与手机互联、互传和硬件共享的痛点,更整合了不同终端软硬件能力,成为华为“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的一个缩影。
更进一步来看,华为推出的“多屏协同”不仅是一项功能,更是一种“境界”,重新定义了设备与设备、设备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赋予了笔记本电脑行业全新的活力,并赋予其未来无限的可能。
“多屏协同”的背后,生态维度的用户洞察
比轻薄、比续航、比尺寸,笔记本发展数十年,每一个品牌的新品推出,都一直围绕消费者需求元素做文章。在这一“维度”,多数厂商锁定了极为粗犷的大类应用场景,因此除了红海搏杀饱尝艰辛之外,当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进入更高维度时,这种用户洞察已经进入了死胡同,没有正确的用户洞察,对应的创新也无从谈起,这是导致PC市场持续多年负增长的重要原因。
而华为PC则通过手机产业链中的启发,从更高的维度,对用户的使用感受有了更深的洞察。你可以看到,在新推出的华为MateBook D 系列中,无界全面屏、轻薄、性能始终在线,但“用户体验”远不止这些。对用户来说,“多屏协同”极大提升了MateBook与手机之间的办公效率,成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黑科技”交互方式。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GitLab将告别中国区用户:是时候选择新的“极狐”或保护账号了
- 苹果明年推至少22款新品,阿里非洲首站启动,科技新品盛宴拉开帷幕
- SUSE预测:未来私有AI平台崛起,让我们共同见证AI的未来
- AI伴侣“小奇”:奇富科技重塑金融服务体验的探索之作
- 揭秘软银孙正义神秘芯片计划:打造超越NVIDIA的未来科技新星
- 大模型创企星辰资本获数亿融资,腾讯启明等巨头入局,人工智能新篇章开启
- 大模型独角兽阶跃星辰融资新动态:数亿美金B轮,揭秘星辰未来之路
- 哪吒汽车创始人资金遭冻结,1986万元股权风波引关注
- 本田与日产酝酿合并:明年6月敲定协议,新公司社长待本田推荐
- 金融大模型新突破:百川智能Baichuan4-Finance引领行业,准确率领先GPT-4近20%,变革金融业未来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