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几乎离不开耳机,无论是上下班的通勤路上还是运动时,都喜欢戴着耳机听几首最爱的的音乐。但是你知道吗,有一些听歌的不良习惯,可能会导致听力受损,严重情况甚至可能会导致失聪。这其中最常见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陋习,就是盲目追求重低音。
现在无论是各个大牌耳机厂商,还是一些不知名的山寨小厂,都热衷于推出侧重低频的耳机,也非常受发烧友喜欢,那么这些爆款“重低音耳机”又是否适合长期收听呢?
众所周知,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而我们则是通过耳朵获取声音信息。其中外耳接受外界的声音,沿着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将声音传到内耳,最后通过听神经传送到大脑中的听中枢,于是就听到了声音。而当音量超过85db时,长时间收听会造成听觉疲劳;当音量达到110db以上时,就容易造成不可逆性的听力损伤。因此耳机的音量输出一般都在84db左右。
但现在市面上有许多耳机为了追求音质,将低频声压级提升到110db以上,并称这样可以听到更多的声音细节。但事实上长时间佩戴这些加重低频的耳机,短期内容易造成听觉疲劳,长期则可能会造成耳背乃至于耳聋和脑震荡。特别是部分使用传统器件(动圈技术)的耳机,声音浑浊导致长时间使用出现头脑发昏发胀、嗡嗡作响等不适感觉。
此前福建福州一名大二女生就因为戴耳机熬夜看综艺,一夜醒来后发现耳朵突然失聪,被确诊为突发性耳聋。多位医生表示,长期、连续、高强度的噪音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世卫组织也曾发布数据,目前全球约有11亿年轻人因个人音频设备音量过大而面临不可逆的听力损伤。
过度注重低频效果其实更像是一些传统耳机厂商为了推广相关耳机,而对市场进行大范围的教育,而这种市场教育方向其实并不是一种积极的方向。世卫组织在2019年2月12日就发文称,使用耳机时最好遵循60-60原则,即音量不超过设备最大音量的60%,连续收听时间不大于60分钟。所以大家应该减少戴耳机,以间歇性使用为宜,保护自己的耳朵。
对于如今的市场趋势,欧洲国家还出台了相关法案来限制音频设备的低频输出:所有在欧盟国家销售的音频设备、头戴式和耳塞式耳机必须符合EN50332标准规定,即耳机最大声压级需重复测试五次,平均值不得超过100db,不符合相关规定的设备和耳机一律不能在欧盟国家销售。
当然,相信也有不少发烧友是真正热爱低音,因此选择重低音耳机,每个人的喜好都值得尊重,只是在使用时还是要多注意保护自己的耳朵。而如果仅仅只是因为从众心理而过分追求低频效果的话,那可能就并不是那么美好了。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蚂蚁集团架构大调整:CTO线变革引领技术新潮流
- 蔚来智能驾驶重大调整:组织架构重组,从"半成品"到"端到端"解决方案革新
- 滴滴致歉“臭车”事件,日产本田合并谈判引关注,新车市波澜再起
- 三星助力国内手机厂商争夺高端市场,竞争升级,谁将脱颖而出?
- 美团骑手过度疲劳工作?强制下线跑单超时者,保障骑手健康与安全
- 王自如离职风波揭开真相:董明珠批绯闻无聊,职场风波需理性对待
- 2024车市冷静观察:十大热门车型背后的真实故事
- 中国云服务市场风起云涌: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三强争霸,市场份额七成谁主沉浮
- 微信小店“送礼物”功能全面推进:腾讯回应:逐步灰度测试中,小心谨慎不冒进
- 雷诺集团权衡日产与本田合并:利益最大化需谨慎抉择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