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品牌沉浮:谁有可能步聚美、当当、亚马逊后尘?

近日,“亚马逊败走中国”被热烈讨论,自2004年高调进入中国,亚马逊中国的电商业务越做越小,到最后几乎已经没了存在感。

从一片荒芜到百花齐放,中国的电商舞台上演了激烈的战争,创造了诸多奇迹,也酿成不少惨剧。比如有一家公司,月营收一年间从9.9元暴增至近3000万;同样是这家公司,市值从34.33亿美元跌到3.18亿美元只用了4年时间,市值蒸发90%。这是聚美优品在不同阶段的故事。

目光回到15年前,当当、亚马逊如日中天,处在电商舞台中央,如今却已边缘化。从历史的维度看,今天正处在巅峰的电商品牌,未来5-10年也可能走向没落,谁又将重演这场悲剧?

亚马逊与“中国的亚马逊”

2004年,市值160亿美金的亚马逊以7500万美元收购卓越网,此时阿里的淘宝网成立还不到两年,1998年开始在中关村卖光盘的刘强东做了一个“多媒体网”。

此时淘宝与eBay的战争尚未结束。亚马逊拿下中国最主要的在线购物网站之一,此前一年,卓越网京沪穗三地配送费降至1元,日订单量已突破12000单。占尽天时地利,亚马逊拿下中国电商市场几乎就如探囊取物。

电商品牌沉浮:谁有可能步聚美、当当、亚马逊后尘?

可是亚马逊却不紧不慢花了3年时间用自己的数据库系统替代卓越网以前的系统,致力于将亚马逊中国的IT系统打造成当时行业最为领先的系统。亚马逊在中国的策略与在美国并无二致:不给电商业务打广告,希望通过平价、服务及口碑获得新用户。

2008年,亚马逊在中国电商市场占有15.4%的份额,看起来它的策略奏效了。

卓越网与亚马逊的缘分是靠另一家电商成全的,2004年1月,亚马逊提出用1.5亿美元收购当当70%到90%的股份,并表示价格在1亿美元到10亿美元之间都可以谈,而当时当当的销售额是1亿元。只是亚马逊提了一个要求:必须绝对控股。这触到了李国庆夫妇的底线。

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当当靠做图书电商起步,比阿里、京东起步更早,在当时被称作是“中国的亚马逊”。

2010年,当当网迎来它的高光时刻。这一年,当当成为中国最大的网上书店,年图书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占国内网上图书零售市场份额的50%,网购份额的40%。

也是这一年,2010年12月8日,当当在纽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完全基于线上业务、在美国上市的B2C网上商城,市值一度超过26亿美元。

亚马逊和当当,成了21世纪前十年最闪亮的两颗电商明星。但是周围早已暗流涌动。

在亚马逊收购卓越那一年,淘宝网已经迫不及待地三方出击:通过影视植入进行广告宣传,配合同年诞生的支付宝和淘宝旺旺,次年便击退eBay中国。

2007年,卖掉卓越网的创始人看着电商一片光明的前途,选择了再创业,创建了一家主打服装、鞋帽的网站,取名凡客诚品。

2008年,在广州珠江边的一座小红砖楼里,一家做服饰特卖的电商低调上线,它是唯品会。

2008年,一家电商公司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公司创始人一星期见了42个投资人,最终找来了2100万美元的B轮融资。这个故事连同创始人刘强东的草根逆袭经历在后来广为流传。拿到钱的刘强东将重心放在物流仓储体系建设上,并不断加大对供应链能力的投入。

谁被京东“送一程”

2010年开始,中国电商混战正式打响。当当上市后,压力与日俱增。

率先挑起战争者,是来自宿迁的“愣头青”、京东CEO刘强东。他在微博发文称京东图书业务遭当当“封杀”,并率先降价促销,挑起价格战。当当网随后号称斥资上千万展开促销加以反击,双方正式开打价格大战,后因新闻出版总署介入而终止。

电商品牌沉浮:谁有可能步聚美、当当、亚马逊后尘?

次年,双方又进行了第二轮价格战。李国庆表示,“价格战仍是中国电子商务竞争的主要手段”,当当网不仅要打,还要“继续打三年”。李国庆撂下狠话:“京东不是当当的竞争对手……当当是一流企业,卖的是行业规则……京东还属三流企业,靠卖商品生存”。

刘强东回应:“走着瞧”、“要打就要来狠的”。

这场B2C行业的价格战,不是由京东擅长的3C产品开始,而以图书为契机。在其发起图书价格战后,不仅当当进行了促销反击,连长期低调的卓越亚马逊也宣布斥资1亿元掀起最大力度促销。微博里的观点普遍认为,京东希望通过此举对外表态其向综合性平台发力的野心。

从2008年开始,京东在3C和家电的基础之上向百货转型,开始从一个IT电商向全品类百货商城转变。

与当当的价格战让刘强东尝到甜头,两年后,他又与线下零售巨头苏宁、国美打起家电价格战。在内部,刘强东将打苏宁一战定性为“送一程”,这一名词在老京东人耳中颇为熟悉。

京东早年的货源和账期都是靠元老员工喝酒拼出来的,这在后来逐渐形成京东独特的酒文化,“送一程”的叫法即来源于此:“在对手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来一口大的,直接将其撂倒,如果老是一小口一小口喝,对方总能缓过劲来”。

但是这次京东轻敌了,苏宁并没有被“撂倒”。一场恶战打下来,苏宁访客、整体销售规模比上年同期增长近10倍。

而且,这场价格战还坚定了张近东带领苏宁进行互联网转型的决心。

彼时的电商市场环境实际正在迅速发生变化,各路玩家崛起。麦考林、唯品会、兰亭集势、聚美优品、京东、阿里纷纷准备赴美上市。

2012年,腾讯投资部门和李国庆谈到深水区,但李国庆只想固守图书阵地,不知道怎么做3C,也不知道该持多少股。

与当当谈崩后,腾讯转头找到刘强东,以2.14亿美元入股京东。李国庆对此评论道:“失败率95%”。

结果恰恰相反,京东接入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流量入口,用户飙升,也有了扩张资本。

2015年第三季度,当当退市前发布最后一次财报,京东的营收已经从当当的零头变成了它的18倍之多。“中国亚马逊”的称号也从当当易主京东。媒体开始分析“当当做错了什么”以及“京东做对了什么”。

当当私有化退市时市值仅为5.37亿美元,不足2010年上市时的四分之一。此后,当当被排除在电商第一梯队之外。

当当被京东“送一程”以后,刘强东将主要精力放在与阿里的竞争上。2014年京东上市后,刘强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自信满满的说,京东超过阿里是必然的。马云则针锋相对表示,“京东将来会成为悲剧。”

当时京东员工已达5万人,阿里巴巴才23000人。一时之间,业界就阿里和京东的轻重模式孰优孰劣争论不休。

亚马逊在2008年之后,业绩逐年下滑。为了拉升业绩,阿里推出双11,京东推出618,然而亚马逊对这样的造节没有兴趣,秉持一贯“佛系”的态度在一旁观战。

那些被忽视的与被高估的

时间到了2015年,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全面来临。没人能想到这能给电商行业带来什么改变,很多人觉得做个适应手机屏幕的页面,便完成了从PC到移动的迁移。

屏幕变小只是表象,上网成本降低才真正有意义。中国的很多农村地区直接跨过PC时代,进入移动互联大潮;全体国民也跨过银行卡支付直接进入移动支付;人们的沟通方式,则集体变成了“微信”。

对于中国互联网格局影响最大的一点是:BAT三足鼎立局面开始悄然改变,腾讯的兴与百度的衰几乎是同时发生。

在电商领域,表面上看,京东与阿里对决的局面没有改变,甚至与微信正处蜜月期的京东拥有更多可能。可是谁能想到福祸相依,在腾讯入股京东之后一年多,拼多多成立。

起初,谁也没注意到病毒般扩散的“砍一刀”链接,直到2018年6月30日,拼多多突然在美国提交IPO申请,第一次对外公开了自己的核心业务数据,年度活跃买家达3.44亿人,这一数字震惊业界。

拼多多避开了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所占据的存量市场,一方面聚焦微信的社交网络流量,另外一方面深耕“五环外”与县城、乡村市场,在巨头们的“无争地带”轻松获取增量市场红利。

2018年大出风头的还有苏宁。年报上的数字算是对于苏宁近10年互联网转型最好的总结。2018年,苏宁线上销售规模占全渠道比例达到61.87%;在线下,截至2018年底,苏宁易购合计拥有各类自营及加盟店面11064家,新开7819家,构建了完整的消费生态。苏宁易购全年营业收入2449.57亿元,同比增长30.35%,增速超过京东。

电商品牌沉浮:谁有可能步聚美、当当、亚马逊后尘?

好像上天在2018年就是要与刘强东过不去,售假丑闻频发,公司股价低迷,自己在美国惹上官司更令公司雪上加霜,增长乏力,内部面临大调整。此时京东的员工已经达到18万,而阿里仅有8万多人,似乎终于验证了马云当初的判断,诸多快递员成了京东不可承受之重。刘强东不惜主动承认物流连续亏损12年的事实,希望获取员工及公众的理解,但效果甚微。

电商江湖瞬息万变。昨日还被众多资本追捧的京东成了明日黄花,媒体开始大肆报道“京东做错了什么”以及“拼多多做对了什么”。

但是拼多多上市也仅仅是个开始,即使活跃用户已经破4亿,即使市值一度超过京东,或许说明不了什么。因为自己的对手京东从风光无限到现在内外交困,不过两三年时间。

或者看看那些更为惨烈的教训,易迅网、PPG、凡客、兰亭集势、拉手网、窝窝团、乐蜂网、1号店……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独角兽,都成了流星,或苟延残喘,或被迫卖身,如今的消费者对于很多名字更是闻所未闻。

结语

如今阿里作为行业领先者,开始从对战京东中抽出一部分精力激战拼多多,继续捍卫自己的领先优势;京东一面“优化”内部,调整战略,应对激烈竞争,一面还要腾出手来处理老板“那点事儿”;拼多多刚刚上市便贡献了一份令人担忧的财报,营销费用增速惊人,前途未卜;苏宁易购笃定线上、线下融合,使尽浑身解数留在核心竞争者的位置;网易严选、云集与小红书则避开巨头锋芒,分别在精选电商、会员电商与社区电商等细分市场抢得一块阵地;唯品会与当当等一些昔日明星电商企业反倒显得束手无策,逐渐沉沦。

中国的电商赛道挤满了选手,竞争仍旧充满变数。希望、压力与焦虑的情绪交织着,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5-11
电商品牌沉浮:谁有可能步聚美、当当、亚马逊后尘?
近日,“亚马逊败走中国”被热烈讨论,自2004年高调进入中国,亚马逊中国的电商业务越做越小,到最后几乎已经没了存在感。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