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留学案例?

前些天在给一名学生分析他所拿到的那几个学校的情况时,他提到自己宿舍的另三名申请者的郁闷情况让我感想颇多(就他一个人拿了几个理想结果,其他三人钱没少花,)。于是在此把自己的这些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更加清醒深入的看待曾经的留学案例,以免走入误区。

当初这名学生在了解到我们的情况后,被我们的专业度吸引,本想和宿舍其他三名同学一起加入我的服务,但是一方面由于我不太擅长前期签约,给出了太多看似消极(但事后证明是正确)的言论,所以他们很犹豫。最终只有他自己选择了我们。他同学之所以选择另外一家机构是因为那家机构给出了和他情况极相似的成功案例。

其实我知道在前期签约时,拿出跟咨询学生一样的案例是最有杀伤力的签约手段之一,因为干这行的知道学生们最想看到的是什么。不管他们想看的是对还是不对。但是又有多少学生知道所看到案例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即使是真的案例,在别人身上成功的事情,在你自己身上就一定能重演吗?案例背后的情况你都了解吗?然而遗憾的是,每每当我们苦口婆心的讲解,希望让咨询者能够客观而深入看待这些问题时,效果并不好。申请的本质特点,个体在申请中的差异性太大,大多数人不能或者不愿意去搞清楚这些问题过于复杂的问题。你们学校的学长申请成功了就代表你能申请成功?有一个学校档次,GPA,标准化考试,实验看起来和你一样的人拿了全奖,你就一定能拿到?

无论是在前期咨询还是在申请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会看到这种现象:学生看到论坛里或者学长是某某GPA,GT,大致的经历,就根据此人的申请结果给自己做定位。我在豆瓣里的答疑贴遇到的大量关于定位的问题也是类似的情况。但是,我一再提醒广大申请者:案例信息不全面,千万不要迷信案例!

为什么不要迷信案例,我在 “写给对留学以及咨询有着困惑的人们(一)”和“老生常谈的问题——GRE,对研究生申请重要吗?”这两篇文章中有过讨论,在此不再过多分析,只做简单的总结:高端留学申请(以北美为主)竞争极为激烈,同时顶尖院校在人才评定时采用的是多元而非一维的筛选体系,案例可以大致让你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群体、哪一档次的学校,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充分发挥这些,就能让自己在申请中实现突破,拿到理想的结果(这不是宣传口号,而是我们所相信的东西)。

但是我相信大家最想看的不是我上面的这些分析,而是想知道我标题所提到的:如何看待?我的看法如下:

第一打破机械对比的惯性思维

上面已经提到了这个问题,在这儿还要再次强调这一点,看似和“如何看待”这个主题不相干。但我却认为这是“如何看待”的核心问题。绝大多数被案例误导的人都是受国内一直以来的一维的人才评定体系所影响,喜欢机械的对比——看到有人没有套磁拿到Offer就否定套磁的意义,看到有人GPA很高没有什么科研经历而拿到录取就否定科研经历的作用,看到有人分数和科研经历和自己差不多就认为自己会拿到对方一样(起码是相似)的申请结果……

如果我们不能在对待案例之前就意识到我们普遍存在的这种问题,那么大多数人很容易就习惯性的走入误区。一旦先入为主,那么即使以后看到一些正确的观点,也不太容易接受。所以在看案例之前,就一定要提醒自己:案例只是参考,不可以机械对照。

第二全面了解本领域的申请本质特点

仅仅知道不要机械对照当然不够,我们还是无法判断案例中哪些信息对自己比较有参考价值。在看一些案例之前,我们最好全面了解本领域的申请特点。之所以强调本领域是因为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学位申请特点各不相同。我们在准备申请时,要从所申请的国家,专业,学位对应的申请所考察的核心重点是什么,这些核心重点对方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或形式进行考察的。在了解这些本质特点后,就能够站在一个全面的角度看待申请。

例如当我们了解了美国强调多元化的办学理念时就能理解,同样一个学校,既会录取硬件条件很好软件背景一般的申请者,也会录取硬件条件一般甚至是低于最低标准但软件非常突出的申请者。当我们知道全面了解理工类PhD申请的申请流程分为Committee统一审核确定和有招生需求的教授独立招生两类时,就会明白套磁不适合所有学校,对前者学校作用小,对后者作用则较大。当我们知道教授对硕士和小本在申请时考察点的不同,自己应该更多参考那种类型的案例。

虽然现在网络资源很丰富,但是由于大多数申请者要将时间精力投入到本专业的学习中,不能像我们这样全面系统的研究各个领域的申请特点。所以在这里,我建议大家如果有可能的话,专看那种就某个问题争论的帖子。这种帖子两种观点会激烈辩论。而兼听则明嘛。不过有些遗憾的是这种帖子现在不多,因为两方控制不好,有人容易有过激言论导致帖子被封。但只要关注,还是能看到的。即使不看这种帖子,也可以做到同时看不同申请者对同一个问题的讨论,自己分析分析。这样效果也会不错。

第三辩证看待案例,抓住核心点

这一句,是总结,也是核心。但又是废话。因为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做到这点,就得基于前面两点,基于自己是否有辩证思维的习惯。只要大家能时时培养辩证思维的习惯,提醒自己不要机械模仿,同时能够全面了解自己领域的申请本质特点,那么就能辩证的看待网上或身边的申请案例,从中抓住对自己最有参考价值和学习价值的地方,避免自己走入申请误区。

曹贤水,人称水哥,和创留学联合创始人&首席咨询师(非中介)。《你也能去美国留学》作者。新浪,豆瓣,知乎和寄托天下等著名留学论坛的知名留学专家。中国最早一批专业从事美国名校申请的咨询师,曾任中国最大留学咨询公司客服总监

更多最新最热的留学咨询请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和创HiTure”,v信号:HECHUANGLIUXUE

和创曹贤水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5-08-07
如何看待留学案例?
前些天在给一名学生分析他所拿到的那几个学校的情况时,他提到自己宿舍的另三名申请者的郁闷情况让我感想颇多(就他一个人拿了几个理想结果,其他三人钱没少花,)。于是在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