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云从科技正式发布命名为“CF-FP-E1”的最新刷脸支付终端产品。云从科技刷脸支付相关技术已经在全国银行近50余万台自助设备上稳定运行超过3年时间,提供上亿人次刷脸取款、支付等应用服务,是目前最受业界认可的成熟技术解决方案。
本次“CF-FP-E1”的推出与在市场的广泛应用将成为线下支付场景革命的新浪潮,目前该产品可支持桌面式收银终端与自助购物终端两种形式。
上亿人次使用技术成熟稳定
自人脸识别技术在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起步至今,已经达到一个成熟期。目前,我国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处在一个实践阶段。尽管先前已有部分科技公司率先推出支付终端,但在实际生活中,对于今天的大众来说它仍然具有较强新鲜感。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对此抱有保守与怀疑的态度。小小的摄像头是否真的能安全、有效且高准确率的认出真正的你?
云从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到,通过一个硬件设备完成对人类的高精准度识别背后需要一系列成熟技术作为底层支持。当我们站在摄像头前很快被识别时,其实背后已经经历了好几步程序来确认我们的真实性,云从的人脸识别及活体检测技术就是刷脸支付背后的功臣之一。
刷脸支付是将人脸作为核验标准的全新无感支付方式。人脸识别与其他生物识别方式相比,具有使用自然、无需接触等优势,并且识别时间远远少于人类。
对消费者而言,该技术产品的推进将带来更安全、更便捷的支付新体验,也意味着告别银行卡、身份证件、手机等外部介质的支付交易时代即将来临。
对于银行而言,该终端的出现将是基于行内IBIS生物集成识别系统在人脸识别支付场景的应用拓展,可以极大的丰富银行对消费者的触达延伸。
据悉,云从科技目前已服务400家银行8.8万网点,实现银行日均比对2.16亿次。2018年12月云从科技联合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研发的“智慧金融中的集成生物识别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自主原创的核心技术多次突破世界纪录,并超越国内科技巨头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院校。
提供便捷服务严守安全底线
那么传统的二维码支付与新型的刷脸支付真的安全吗?这是大众最关注的问题。
刷脸支付首次使用需要输入手机验证码,通过验证码与本人身份交叉验证,其安全性与便捷性都比二维码要高。从支付流程来看,二维码支付对手机的依赖度过高,如消费者出现手机信号弱或没电的情况,非常影响整个购买体验。刷脸支付则避免了这一情况的出现。
记者了解到,除了银行的稳定运行,该技术相关产品已经在国内部分品牌零售店上线运营。
另一方面,传统的二维码支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无论是指纹免密支付或者密码输入都不能完全确保是本人,或在本人真实意愿下完成。而刷脸支付则降低了这样的风险,除了人脸识别技术之外,云从科技刷脸支付设备还采用了国内领先的3D结构光活体检测技术,软/硬件结合双重检测,对真实用户判断率高达99.99%。这也是刷脸支付得到迅速热捧的原因之一。
据悉,云从科技刷脸支付设备设计遵循“人脸识别技术线下支付安全应用规范”,严格遵循安全隐私规范,加载安全加密芯片,实现整机防拆,交易数据全面加密传输,终端不留存隐私数据。
除此之外,云从科技推出的刷脸支付终端“CF-FP-E1”无论是稳定性与刷脸速度已经达到市场最快,攻防安全性更高。可有效节省客户支付时间,提升消费者体验。
在金融市场,无感的刷脸支付技术将逐步进入成熟商用阶段已经成为业界共识。不远的将来,消费者仅凭一张脸就可以在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上完成支付流程,获得更安全便捷的智慧体验。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本田与日产酝酿合并:明年6月敲定协议,新公司社长待本田推荐
- 金融大模型新突破:百川智能Baichuan4-Finance引领行业,准确率领先GPT-4近20%,变革金融业未来
- 博通CEO陈福阳回应:忙于AI半导体业务,暂无意收购英特尔,拒绝巨头诱惑?
- 法拉第未来再获融资,下月亮相首款原型车,或将开启新篇章
- 央视揭露:未成年租号游戏乱象,防沉迷形同虚设,需警惕
- 三星内存部门发放超级绩效奖金,最高涨薪200%,员工福利再升级
- LG新能源南京总部启动,智能电池生产引领绿色未来
- 东芝涅槃:退市裁员后重回盈利,改革之路如何重塑辉煌?
- 大众汽车管理层降薪风暴:奖金缩水,未来两年减薪10%,求真还需看业绩表现
- 知乎预测未来:黑神话悟空领衔,诺贝尔物理学奖成焦点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