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区家彦
未来十年万科会发展成什么样子?王石认为有两点是清楚的,一是从制造型向技术型转型,二是从销售商向服务商转型。除了技术,转型中的万科也正在经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变革及其带来的阵痛。那么,万科的郁亮式“失控”还要持续多久?万科董秘谭华杰认为,万科内部组织结构上的重大变革,有可能会持续三五年的时间,“我们希望未来万科能把内部所有金字塔结构全部摧毁,统统改成平行架构”。
万科住宅产业化研究基地,位于广东东莞松山湖,它是王石特别钟爱的一个地方。最近,万科决定在这里建设一栋工业化宿舍试验楼。这并非标志性的豪华住宅,却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这是万科将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用于建筑建造全流程的首次尝试。
BIM中文译为“建筑信息模型”,它的原理是将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建模,并通过数字化信息模拟建筑物的真实信息,实现虚拟施工等功能。
BIM的关键词是大数据。王石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万科正在积极推进BIM的应用,大数据的力量正在颠覆传统的建筑模式。可是,最近王石在一个公开场合却说:请你们不要在我面前说“大数据”三个字。做着大数据的事儿,王石却不想谈大数据,个中原因究竟是什么?
透视BIM:从技术到革命
在东莞松山湖这片占地200亩的土地上,万科的科研团队着眼最前沿的建筑技术。从项目前期的设计、建造,再到建筑运营维护、能耗监测,整个建筑过程均使用BIM数据进行管理,甚至对于门窗把手、抽屉等部件,万科的科研团队都能建立清晰的可视化模型。
在以往,建筑从业者拿到的施工图纸,只是各个构件信息在图纸上的线条绘制表达,如今有了BIM,就把过去线条式的构件形成一种三维的立体实物图形。BIM的应用,可以大大提升施工管理效率,还可以减少质量问题。
BIM带来的不仅是全新的设计技术升级,更是一场涉及房地产设计、生产、施工到运营的全行业革新,从而吸引了房企龙头万科的关注。早在2014年3月,万科建筑研究中心便开展了项目BIM全过程运用实践,希望以BIM数据为抓手,搭建一个涵盖产品定位、产品设计、招标采购、施工管理、项目销售、交付验收、客户使用、运营维护全过程的产品数据库。
万科建筑研究中心资深建筑师周有源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位于万科建筑研究中心的两个实验性项目——万科东莞热带雨林馆与工业化宿舍试验楼,以及重庆万科金色悦城四期2号楼成为BIM试点项目。其中,万科东莞热带雨林馆于今年3月获得深圳市第十六届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BIM)设计一等奖。
项目分包:大数据建房的障碍
在7月12日举办的第三届外滩国际金融峰会上,王石说,“大家都在说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但是当着我的面请你们不要在我面前说‘大数据’三个字……同时开工的300个项目当中用BIM的还不到10%,所以你跟我谈什么大数据呢?”
作为一家强调技术转型的房企创始人,王石不惜大曝家丑,焦虑之情溢于言表。
的确,这种高科技的建房技术,目前在国内还是新鲜事物,鲜有房企使用。即便是走在住宅产业化前端的万科,BIM的应用也还处在探索阶段,用大数据建房仍然只是个梦想。
根据国际信息服务机构McGraw Hil的调研,美国工程建设行业采用BIM的比例从2007年的28%增长至2012年的71%。相比之下,国内BIM的应用率非常低。
兴业证券建筑装饰行业分析师王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由于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分包的传统,导致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被人为划分成多个独立部分,作为一个对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的工具,BIM常常显得无力。
以设计环节为例,周有源指出,在建筑工程分包的过程中,由于设计收费并未明显增多,但采用BIM设计的工作量明显增加,设计单位采用BIM的动力并不强,甚至万科也在全BIM施工图出图时遇到了同样的阻力。此外,在项目报批报建方面,虽然深圳、上海等很多地区已经开始了BIM电子报批试点,但要真正实现网上BIM电子报批审查仍存在障碍,这需要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能够统一要求,协同人防、消防等相关部门在项目立项、规划设计等阶段建立起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
正如王石所言,作为传统行业的房地产,在数据搜集方面的能力相对不足。周有源发现,在成本采购方面,基于BIM的三维采购原始数据匮乏,多数设备供应商、材料供应商未能跟上BIM的发展要求。
正如互联网技术正在改变房地产业,BIM对于房地产开发建设流程带来的也将是革命性改变。在周有源看来,历史上每次变革的发生均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由量变引起质变,随着未来国内建筑设计标准更完善、建筑市场成本更透明、施工管理更规范,技术更新所带来的改变就会水到渠成,而BIM就是房地产开发建设的未来。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