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汉语熟语:中国语言文化的活化石
胡晓研
美国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前院长约瑟夫·奈在他的著作《美国注定领导世界?》和文章《软实力》中第一个提出了“软实力”这个概念。约瑟夫·奈将“实力”定义为“通过影响他人行为而将事情办成的能力”。“实力”有“软”有“硬”,“软实力”即通过优越文化的吸引力、意识形态的拉力、价值观、政策亲和力所体现出来的“实力”,通过“软实力”可以影响和改变他国的行为意识。“软实力”这个概念提出之后,便得到了国际上很多政治人物和专家学者们的广泛接受和使用,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丰富文化资源的文化大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来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本土传统文化,其中能够直接转化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现象发生、发展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中华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具体说来包括:天人合一思想、和谐意识、人本精神、刚正品格、自强意识、理想主义、忧患意识、实践品格、宽容品格、尊老意识等。
中国文化精神转化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是有条件的,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汉语言的参与。可以说,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语言软实力。人类文化的载体是语言,通过汉语言的学习,人们可以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以此武装头脑进而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汉语言的国际传播,可以使全世界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吸引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在汉语言这个符号系统中,堪称核心与精华的是汉语熟语系统。汉语熟语是汉语言系统中兼有动态和静态两种状态的定型的实体系统,它是汉语言中常用而定型的词组或语句。从汉语熟语的外延上看,它既包含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静态语言单位,也包含谚语、格言警句等动态语用单位。从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的角度看,汉语熟语系统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思维和认知模式、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文化现象和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汉语熟语对中国文化现象的反映随处可见。如:
衣:人是衣裳马是鞍;穿衣戴帽,各好一套;半天云里做衣服——高才(裁)。
食:民以食为天;八月十五吃粽子——不是时候。
住:住得宽敞,出气舒畅;皇家看故宫,居民看乔院;房顶上扒窟窿——不是门。
行:不怕慢,就怕站;早点启程,一路从容;走一百里不换肩——能抬杠。
政法: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逍遥法外;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
儒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忍字家中宝;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佛教:无事不登三宝殿;五体投地;如来佛掌上翻跟头——跳不出去。
道教:大智若愚;让路不是痴汉;道士遭雷打——作法自毙。
军事:千军万马;胜败乃兵家常事;机关枪对炮筒——直性子对直性子。
体育:生命在于运动;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众人拔河——同心协力。
婚姻:迈火盆;大姑娘坐轿——头一回;女大三,抱金砖。
丧葬:节哀顺便;孝子头,遍地流;死人拍马屁——讨好鬼。
生育:坐月子;生子报喜,男大女小;月子里会情人——宁伤身体,不伤感情。
时俗:二月二,龙抬头;九九加一九,黄牛遍地走;三十晚上没月亮——年年如此。
茶:茶余饭后;龙井茶,虎跑水;茶壶里下元宵——只进不出。
酒:酒池肉林;无酒不成席;酒杯里量米——小气(器)。
演艺: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抖包袱;演古戏打破锣——陈词滥调。
迷信:鸡猴不到头;门对窗,人遭殃,窗对门,必伤人;摸着阎王爷的脚趾——死到临头。
汉语熟语言简意赅、语精义深,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语言活化石。它是中华民族全部文化史的精华,蕴涵着中华民族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语熟语是向人们全面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最佳媒介。通过这个媒介,可以全方位地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文化精神。如:
天人合一思想: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人事两相扶;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无可奈何。
和谐意识:和而不同;家和万事兴;两个喇叭吹成一个调——响(想)到一块了。
人本精神:民惟邦本;天地之间人为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刚正品格:刚正不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冻死迎风站,饿死不低头;不为五斗米折腰。
自强意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理想主义:天下为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实践品格:身体力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油渣发白——短炼(练)。
宽容品格:豁达大度;大人不记小人过——宽宏大量;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总之,在全球文化背景下,以聚焦汉语熟语为独特视角来透视汉语熟语蕴涵的中国文化精神问题,可以使我们在更高层面上把握和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从更深层次、更广层面上认识和把握汉语熟语。
(中国教育报 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