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刘永刚| 北京报道
问:企业上新三板比上创业板更容易吗?
隋强:是。
问:什么人都可以投资新三板吗?
隋强:不是。
问:新三板的投资风险比主板和创业板高吗?
隋强:一定意义上是。
问:企业在新三板融资能力快赶上创业板的融资能力了吗?
隋强:让企业来检验吧。
这是6月30日,央视《对话》栏目录制现场的一幕,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全国股转公司”)副总经理隋强面对主持人的问题,迅速给出了答案。彼时,北京33摄氏度的气温,热浪直扑,这种热度,就像现在的新三板市场。
究竟有多火?
——隋强:年底有望挂牌4000家
隋强不仅是全国股转公司的副总经理,还是该公司的新闻发言人。这天,他给市场带来最新的数据。他说,2013年年底新三板挂牌企业只有356家,2014年是1572家,当年增加了1216家,截至2015年6月29日,新三板挂牌家数为2637家,仅上半年就增加1065家,已接近去年全年的总量。
“目前我们在审企业有900家,据不全面统计,已和券商签约,有意向登陆新三板的公司接近4000家,我个人预计到今年年底,新三板的挂牌公司有望达到4000家。”隋强表示。据初步统计,目前挂牌新三板的公司主体为成长型、创业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平均的设立时间不到10年,平均的股份制改造时间不到两年。
隋强坦言,市场范围、服务范围扩大到全国以来,挂牌公司已由原来4个国家级高新区拓展到了全国31个省份,包括70多个国家级高新区,其中中小微企业占比95%以上,科技型企业占比77%,除东部地区外,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民族地区、东北地区的挂牌数量也快速增长。
不仅是企业挂牌的热情,投资者也在不断进场。隋强表示,截止到6月29日,新三板的投资者账户超过15万户,而2014年年末的数据仅为4800户。今年交易数据显示,机构投资者账户持股占全市场的42%,发生交易金额的占全市场的25%,新三板已表现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特征。
隋强说:“我特别要说的是,今年以来,有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私募基金积极发行,专门投资新三板的各类理财产品,目前这类产品账户数量为859户,而2014年只有21户,增长十分迅速。”
新三板的核心功能是融资,对于外界关注的新三板交易量的情况,隋强坦言,2013年新三板市场的融资额度是10亿元,而2014年是130亿元,今年上半年已经超过300亿元。此外,目前已经披露发行预案的拟融资的额度是610亿元,换句话说,新三板全年直接融资额度过千亿十分值得期待。
隋强表示:“在这些发行融资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出目前新三板挂牌公司的特性,统计发现,挂牌公司每次平均发行的额度是4000多万元,单笔融资额度很小,但是发行的方式十分灵活,可以进行多次发行,发行量最多的挂牌公司是楼兰股份,今年共计发行6次,融资金额最大的有74亿元,最小的有3.5万元。挂牌公司已经初步体现出了小额、多元、灵活的特征。”
从融资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备受青睐,市场认可度比较高,合计占比90%,其中行业集中于战略新兴产业,那么从参与发行的主体来看,外部投资人积极参与市场发行,超过50%的发行有私募投资机构参与。
如何造富
——一家“三少公司”的挂牌典型
就在隋强讲述新三板的火热程度时,台下的聂李亚听得很投入。
聂李亚是新三板挂牌公司——诺思兰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诺思兰德”)副总经理。“我们公司的产品现在还处在研发阶段,所以没有产品销售。”聂李亚的介绍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一家没有产品、没有销售的公司是如何在新三板挂牌的呢?
2008年4月,中关村生物医药园一楼会议室迎来了北京市科委一行人,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宣讲新三板。当时新三板设立不到两年,仅27家公司挂牌,没有一家来自中关村生物医药园。
聂李亚是当天台下的听众之一。在此之前,他连“新三板”这个词都没有听说过。上市当然是目标,何况当时领导们还私下承诺,上了新三板以后转到其他板块上市有绿色通道。诺思兰德决定试一试,反正公司已经达到500万净资产的基本要求。
北京市科委很快就安排第一批券商到访诺思兰德,看完之后券商们都走了,没人愿意接活。原因是公司小,项目不成熟。2007年诺思兰德的净利润为194.6万元,但收入来自技术转让,没有持续稳定的现金流,券商认为这是个风险活。毕竟,当时的新三板公司年收入基本都上千万。
好在北京市科委很快安排了第二批券商,这次齐鲁证券留了下来,还给人员少、收入少、注册资金少的诺思兰德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三少公司”。
但是这么小的企业能上新三板吗?在这之前并没有先例。在企业和齐鲁证券一起打鼓的时候,证券业协会内部也出现了争议。不过支持者认为,新三板就应该鼓励这样的企业发展。2008年年底,各方反馈来的消息才让聂李亚放下心来,上市应该有戏了。
2009年2月18日,这个成立8年,没有销售收入的小公司登陆新三板,这成为诺思兰德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上了新三板,企业的知名度一下扩大了。与此同时,我们也开始了规范运作,在网上你可以看到我公司每个月、每个季度,干了什么,我们钱花到哪儿去了。”在新三板上初露锋芒后,众多投资机构主动找上门“送钱”。
到现在,诺思兰德这家“三少公司”已经在新三板成功融到上亿的资金。
齐鲁证券场外市场业务部总经理王磊是当时和诺思兰德“谈判”的代表之一,“当时企业确实很困难,但我们也同时看到了他们做生物制药方面的技术非常具有前瞻性。”王磊坦言,“诺思兰德的上市开创了新三板的先河,也是齐鲁证券在新三板上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
对话隋强:
“新三板要不要亏损企业,当时争论很大”
《中国经济周刊》:从一开始的“垃圾箱”到现在的“香饽饽”,新三板当初在制度设计的时候为何能容忍把亏损企业放进去?
隋强:说实话,当时在制度构建过程中确实面临很多的挑战和不同的声音。举一个简单例子,当时就能不能让亏损企业进来,内部争论很多。为什么有争论?以往看待一个企业能否上市,能否融资,关键看历史,不大看未来,不大看成长性。换句话说,市场喜欢给成熟的企业定价,不喜欢给看不清看不懂的企业定价。后来,我们想一定要把主营业务突出,把具备持续盈利能力这条去掉,换成了业务明确,具备持续经营能力。
再比如说那些所谓的“三无”公司、轻资产公司能不能上新三板,是不是有资产的规模要求,总股本的要求,后来想,我们就是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为什么一定要设置条条框框?
我当时记得特别清楚,当时筹建新三板的时候,第一站去的就是诺思兰德,当时企业方说很多人看好他们,唯独资本市场不看好。当时我们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对企业认知的传统模式调整过来。
《中国经济周刊》:在你看来,是不是这些企业登陆上新三板之后就可以万事大吉了?
隋强:这可真不一定。如果说把企业登陆新三板当成高考的话,它拿到录取通知书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小企业发展后续运作空间还很大。因此登录新三板以后,我个人认为,有几个问题必须解决。
第一企业规范问题,只有一个规范企业才能获得投资人持续投资的热情。第二是信息披露问题。企业小,往往公司治理不规范,信息披露不是很充分,财务不透明,这是一个共性问题,但是对投资人而言,对企业投资价值判断核心在于企业的信息披露,只有本着对投资人负责任的精神,规范完善及时准确进行披露,这才能赢得投资人的信心。第三是做好后续的资本运营。新三板只是一个平台,平台上有很多工具可以为你所用。但是能不能用好这些工具,关键取决于企业自身。最后也很重要,就是选好合作伙伴,跟中介机构共同成长。我现在观察到一个现象,我们企业挂牌之后,估值提升了,市场也很活跃,大家关注度也高了,以后企业跟中介之间这种磕磕碰碰的事就出来了。企业跟中介机构还是要把这种利益机制、共同成长机制、利益合作关系维护好。
《中国经济周刊》:在新三板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某一只股票股价一天之间大幅波动?另外,现在挂牌公司的数量增加飞快,会不会真的把一些不具成长性的公司带进来?
隋强:我们市场目前实行两种交易制度,有一种是协议交易,协议交易实际上是从中关村试点期间引入到目前的市场来的,严格意义来讲协议交易不是一个公开市场的交易方式,还具有一种很强的私募转让性质。这种方式带来的效果就是价格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总之这种过山车影响了市场,这个我们已经关注到了。所以我们下一步正在研究,这个工作我正在带队研究。
目前市场比较关心会不会出现萝卜不洗泥,挂牌公司质量得不到保障的问题。首先,新三板设立之初,坚持了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主体,所以这个市场一定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市场。因此,新三板如何确保挂牌公司质量,如何有效地进行投资权益保护,一定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坚持两条:第一,市场的严格管理。我们一直倡导市场要投资责任自负,然后让有能力的人买合适的产品,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所以新三板现在投资者的门槛是比较高的,因此在参与新三板市场投资的过程当中,一直倡导大家审慎理性地投资,那些不看基本面,听消息就去投资的人,我觉得在任何一个市场都要坚决避免。
第二,作为监管层、股转公司,还有券商等主体,我们把对企业价值的选择权交给了市场。交给了市场是不是就不管了?当然不是。我们对证券机构的执业、准入、质量具有严格的评价体系。
- 剪映海外版回归美国:短视频创作工具再战江湖
- 全球IT大手笔:数据中心系统支出飙升,去年IT支出破5万亿美元
- 苹果市值一夜蒸发超千亿美元,蔚来机器狗项目蓄势待发,科技巨头风云变幻
- 比亚迪印尼工厂年底竣工:投资10亿造新能源车,年产能达15万辆,加速东南亚绿色出行
- 蔚来汽车销量飙涨,1月前三周同比猛增近150%,领跑新能源汽车市场
- 谷歌押注AI未来,向Anthropic新投10亿美元,抢占OpenAI竞争高地
- 春节临近,打车需求大涨,哈尔滨三亚异地需求成热点
- 本田汽车AEB系统问题引爆美国监管机构调查:30万辆车遭殃,消费者权益受挑战
- 中国制造崛起:2024年破茧而出,超40万亿产值领跑全球,创新力破茧成蝶
- 印尼与苹果接近达成投资协议:iPhone 16系列有望重返印尼市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