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到10日,海尔U+联合OCF、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共同在广州举办了“2018 OCF智能家居系统开发培训及研讨会”,旨在通过教学与交流,促进中国家电企业对OCF技术标准的认可和理解,在海尔优家带领下,加速完成自身智慧家庭物联网化转型,在全球智能家电互联互通进程中占据主动。来自国内主要家电企业的近百名学员参与了此次培训和座谈。
群策群力 直击智能家居行业痛点
在为期两天的培训和研讨会上,海尔U+特别邀请了来自OCF、绍尔通信公司、德凯、三星、SURE智慧平台、百家泰、UL、北京邮电大学等知名物联网组织、企业和高校的专家们,组成阵容庞大的讲师团队,夯实了本次培训的“含金量”和技术话语权。专家们使用海尔优家协调引进的开发板和工具套件,现场展开了OCF开源应用开发培训,重点介绍OCF手机客户端的安装和试用和OCF产品认证工具的使用,以及演示知名公司的OCF产品。在培训会尾声,海尔优家还特别安排了面对面研讨会,由OCF专家解答参会者提问,学员与专家畅所欲言,掀起一场头脑风暴,开启了洞见智慧家庭产业未来的思想之门。
事实上,随着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的飞速发展,智能家电已经逐渐形成了新的产业风口。英国咨询机构ABI Research预测,全球智能家居市场在2018年将达700亿美元,2021年突破千亿美元。巨大前景吸引了众多企业加入这场科技盛宴,不过,现实的画面,并没有如预期般美丽。很多消费者很快会发现,他们获得的智慧生活,仅仅是由APP取代传统遥控器,由于品牌和技术协议壁垒,希望控制所有家电,往往要使用不止一个APP。
“难沟通”、“不主动”、“未成套”、“服务碎片化”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整个行业的尴尬。OCF专家指出,当下物联网不断扩容和兼容性停滞不前之间的巨大矛盾,严重阻碍了消费潜力的释放。一方面,海尔等领先企业,已经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赋能,率先跨过场景联动的时代门槛,进入全场景交互、主动服务、场景无缝衔接的“无感化“全屋智能时代;而另一方面,更多企业还止步于实现互联互通的智能家电2.0时代门前,始终无法形成突破。未来,推动物联网产业形成全球框架下的统一产品标准,不断降低厂商合作的“门槛”,提升消费者体验已经成为行业参与者的共同使命。
发挥OCF核心成员优势 海尔U+助力全球家电互联互通
Open Connectivity Foundation (以下简称OCF)是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开放物联网标准化组织,拥有400多家会员企业,致力于领导全球物联网产业技术标准与行业认证。海尔U+2016年成为了OCF董事中唯一的一家中国企业成员。作为全球物联网互联互通的倡导者,海尔U+积极发挥全球第一白电品牌影响力,围绕“物联网时代智慧家庭的引领者,第一生态品牌”的战略目标,积极推动物联网标准的国际化进程,在实现海尔智慧成套解决方案全球落地的基础上,加强中国家电企业在全球物联网标准协议层话语权。
2017年,海尔U+的互联互通标准通过了OCF组织的严格审核,在OCF的IoTiivty(OCF的开源项目)中立项,同年,海尔推出满足OCF协议的智慧家庭IoT芯片。2018年海尔U+获得了OCF颁发的首张《证明商标许可协议》,标志着海尔智慧家电产品正式通过认证,被授权使用OCF标志,实现了海尔优家生态系统与OCF全球IOT系统的无缝融合,奠定了中国智慧家电在国际物联网标准领域的先导地位。今年8月,德国柏林电子展(IFA 2018) 上,海尔优家还与高通、LG、三星等国际巨头共同签署互联互通协议,共同提升物联网生态系统的互操作性,打造无缝且安全的设备连接体验和安全的互联互通系统,力争加快实现全球家电的互联互通和标准化。
海尔U+在培训及研讨会上表示,理想化的智慧家庭产业,有赖于形成“技术+服务+生态圈”的开放式生态系统。从两千年前先秦书同文车同轨,以标准化释放生产力,到今天全球通信行业对统一5G标准的种种努力,众多成功先例说明,合作共赢是科技界未来的发展趋势,技术壁垒和闭门造车的经营模式已经被时代淘汰。智能家电作是智慧家庭生态体系下的一个个神经元节点,互联互通的物联网系统就是纵横与生态体系中的脉络,更是实现场景智能和无感化体验的基础。未来只有跨品牌、领域的协同和交互,才能实现智慧家庭全场景的理想化智慧体验,促成智慧家电的实用化。海尔愿意与OCF和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等合作伙伴一道,从技术、生态资源和软硬件解决方案等维度发力,利用U+开放平台、统一的U+互联互通标准,帮助更多中国家电企业实现互联、互通、互认,尽快完成从电器制造者到生态平台建设者的转型。希望通过此次“2018 OCF智能家居系统开发培训及研讨会”,把当前世界最先进的 物联网开发模式分享给中国家电行业同仁,促进交流,增进了解,携手推动中国家电行业完成物联网化转型,以崭新姿态拥抱物联网智慧家庭时代,用中国制造为全世界消费者创造美好智慧生活。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