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在上海召开的GeekPwn2018国际安全极客大赛上,腾讯安全玄武实验室首次披露了在安卓手机中普遍应用的屏下指纹技术的严重漏洞——“残迹重用”漏洞。这一漏洞源头并非手机厂商,而是屏下指纹芯片厂商,属于屏下指纹技术设计层面的问题,会几乎无差别地影响所有使用屏下指纹技术的设备。利用该漏洞,攻击者只需一秒钟就可解锁手机。腾讯安全玄武实验室在今年初就开始通过和手机厂商及上游芯片供应链的协作联动,修复了该漏洞。
(腾讯安全玄武实验室负责人于旸披露漏洞原理)
首次公开,“残迹重用”技术漏洞影响触屏解锁型安卓手机
近年来,随着对大屏占比的追求,窄边框手机越来越受消费者的欢迎,全面屏逐渐成为主流机型的标配。2018年1月以来,各手机厂商开始在产品中引入兼顾视觉性与便利性的屏下指纹解锁功能。多款使用屏下指纹技术的手机一经发布便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此次腾讯安全玄武实验室披露的“残迹重用”技术漏洞,是对屏下指纹安全性研究的重要发现。
在2018GeekPwn现场,腾讯安全玄武实验室向大家披露了漏洞的技术原理。上一代手机指纹解锁功能大多使用电容原理,利用人体导电的特性获得指纹的凹凸信息。而目前的屏下指纹解锁功能则是利用光学技术捕捉用户的指纹影像。玄武实验室在研究中发现,通过反射体欺骗的方法,可以利用屏幕上残存的指纹痕迹,让屏下指纹传感器认为手机的主人正在使用指纹验证。利用这种攻击方式,只要一秒钟即可解锁手机。玄武实验室将该漏洞正式命名为“残迹重用漏洞”。
据腾讯安全玄武实验室介绍,该漏洞属于屏下指纹技术在设计层面的问题,而非某款手机的问题。甚至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厂商开发的屏下指纹芯片和识别算法,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该漏洞的影响范围波及市面上所有使用该技术的安卓手机。不过用户不必过分担心,腾讯安全玄武实验室早在今年初就开始和国内几家主流手机厂商合作,不仅通过更新算法修复了已上市手机中的漏洞,还将相关解决信息提交给相关芯片厂商,推动了供应链层面的安全修复。
腾讯安全玄武实验室负责人于旸(TK教主)表示,该漏洞和玄武实验室于2015年发现的针对条码阅读器的BadBarcode漏洞一样,都属于设计层面的漏洞。这类漏洞数量不多,但影响深远,且难以发现。如果不能在相关技术发展的早期发现问题,而是等技术广泛使用后再处理,就要花费极其高昂的代价,甚至不能完善解决。几年前发现同类设计层面漏洞BadBarcode时,玄武实验室就意识到过去二十年间所有条码阅读器厂商的大部分产品可能都存在该问题,所以想彻底消除BadBarcode漏洞的影响是几乎不可能的。而这次屏下指纹“残迹重用”漏洞发现早、解决早,在该技术刚投入使用时就被玄武实验室发现,并和手机厂商一道,推动上游供应链的修复,确保了后续使用该技术的手机和其它设备的安全,极大地降低了负面影响。
深化合作,安全团队与硬件厂商建立良性互动
面对移动安全时代新的漏洞威胁,于旸认为,需要手机厂商、应用开发商、网络安全研究者等多方携手,共同重视,用新的移动安全思维应对移动安全问题。加强协作,共同维护行业生态的“移动安全新思维”也取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与响应,此次屏下指纹“残迹重用”漏洞的修复过程,正是手机厂商协作联动的典型案例。
近几年,秉持着开放、合作的态度,腾讯安全玄武实验室不断加强与产业链上游厂商的联动,邀请手机厂商、硬件厂商一同参与到安全业态的共建中来。同时,加强自身能力的输出,为厂商提供基础安全的协助,联合业界力量,提早发现和解决安全问题,逐渐与全球主流硬件厂商、相关企业建立了良性互动关系。2018年1月,腾讯安全玄武实验室正式提出“玄武支援计划”,旨在加强行业自查,深化与厂商的联动,帮助厂商及时修复安全漏洞,共同推进行业安全问题的解决。
作为腾讯安全七大实验室矩阵之一,腾讯安全玄武实验室在业内素有“漏洞挖掘机”称号。今年初,玄武实验室披露了影响国内大量安卓APP的“应用克隆”攻击模型,通过CNCERT(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向APP厂商通报了该情况,并给出修复方案。在此之前,和“残迹重用”同类型的技术层面漏洞BadBarcode因揭示了影响整个行业的存在了近二十年的重大安全隐患,得到国际安全界的广泛关注和称誉,玄武实验室因此荣获 WitAwards“年度最佳研究成果”奖。
于旸表示,腾讯安全玄武实验室将持续加强与业界和厂商的联动,深耕漏洞研究,输出自身的安全能力,与第三方厂商共同筑造安全防线。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阿里巴巴非洲首站开业:摩洛哥市场新机遇,探索未来商业新模式
- 蔚来设计师回应萤火虫三眼大灯设计争议:不模仿苹果,坚持创新之路
- AI仿冒名人带货: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能踩“雷区”
- 美团冬季配送大补贴,守护骑手温暖过冬,让配送更高效
- 上汽大众2026年“反攻”国内市场:瞄准新三款新车,国内车市竞争升级
- 波音首席信息官离职:数字化转型路上的又一员大将离去?
- 特斯拉成召回王中王:2024 年超越福特,问题频发引关注
- 特斯拉Model Y改款抢先看:量产下月,阿里“甩卖”银泰引关注
- 苹果AI布局失策:Vision Pro中国表现不佳,2024大事盘点揭示未来挑战
- 特斯拉电耗全球领先,小米CEO回应追赶需时:谦虚学习,3-5年再追赶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