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腾讯的弱冠之年有些坎坷。
经历了梦想和市值的双重责问后,20岁的腾讯步履不再一马平川,多了几分被做空流言所压迫的沉重。但很多唱衰者似乎也在有意忽略,这家半年盈利高达425亿元、同比增长30%的全球超级公司所积蓄的能量。
看似在沉睡的企鹅,也并没有留给竞争对手太多的追赶时间。
它骤然醒来,或许来自于外界的当头棒喝,更像是自身对未来的思考已趋于澄明。
国庆前夕,腾讯宣布进行20年来的第三次战略升级和组织架构调整,震惊业界。本轮调整中,将七大BG(事业群)优化重组为六大新BG,全力进军To B业务,推动内容+社交的双向融合;同时成立技术委员会,通过拉通内部的技术开源来鼓励创新。
从七到六的减法,看似大刀阔斧的“自刀”,实则招招稳准狠,既砍断了大企业内部的臃肿组织和技术壁垒,也对外界长久以来的“BG各自为战”、“技术与数据不互通”等质疑进行了精准的回应。
而隐藏在马化腾“计分表重新清零”的谦辞后的,是腾讯对互联网下半场的全面野心。过往20年在C端市场呼风唤雨的霸主,终于将目光瞄准了更广阔的B端蓝海。
“TO B ,OR NOT TO B”,对腾讯来说不再是一个问题。
刀客的危机感
今年8月10日,深圳国贸旋转餐厅开出了全国第一张“云发票” ——它在微信支付完成后自动生成,放入微信“卡包”后就能提交,发票信息实时同步至企业和税局,这边刚提交上去,报销款秒到账。全程不用排队,不用手写抬头,不用线下交单。
这是腾讯在“B端”业务发力的又一范例。在今年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上,马化腾修正了过往几年的“赋能”说法,表态腾讯要成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助手”,构建智能连接、提供数字工具、打造行业生态。
身段放低,是为了争取更大的价值,这是权谋者典型的智慧。一言概之,腾讯以后不但要做个体消费者用户市场(TO C),还要做企业商家用户市场(TO B)。
腾讯为此祭出了“七剑”——公众号小程序、移动支付、社交广告、企业微信、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企业信息安防,这七种武器几乎凝聚了腾讯过往20年积累的核心老本。
“七剑”的锋芒在去年底已初露。2017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腾讯“其他业务”(即微信支付及云服务)收入占比21.2%,超过广告(18.6%),逼近社交网络增值服务(23.5%),贡献的增量为所有业务之最(34.3%),甚至超过了游戏的增量贡献(26.3%)。到今年第二季度,腾讯的“其他业务” 收入同比增长81%至174.96亿元,首次超过了社交网络(168.67 亿),仅次于游戏收入(252.02 亿)。
由此可见,在“B端”业务发展势头良好的当下,腾讯调整组织架构以更好适应“TO B”需求,不是一次心血来潮,而是顺势而行的结果。2017年年底,马化腾就在公司员工大会中提出:“现在的腾讯需要更‘To B’的能力,需要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从内到外系统性梳理。”
腾讯一直自诩“把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这当然需要“TO B”方能真正实现。近年来,腾讯为商业伙伴赋能的方式,除了最直接的投资外,更多是通过支付壁垒破除、广告流量支撑、人工智能加持、信息安防支援等“B端”服务。
腾讯由此尝到的甜头不少。举个例子,腾讯在京东上市后提供了智慧零售技术支持,双方整合资源,在智慧零售领域占领了半壁江山(布局唯品会、美丽联合集团、拼多多、永辉、海澜之家等)。而美团、同程艺龙、唯品会获得过微信推荐流量;微医(微信挂号)、富途证券(互联网交易软件)得到技术扶持,它们在各自领域壮大后,又成了拱卫腾讯的“护城河”。作为生态构建者的腾讯很清楚一点,只有在“B端”领域持续开发,才能与同一生态链条上的伙伴们“同进退而共富贵”。
作为潮汕人,马化腾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危机感。今年8月,他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就坦言:腾讯从来没有哪一天可以高枕无忧,始终担心某天会被用户抛弃。
这也可视为腾讯坚持“TO B”的情感理由——随着《王者荣耀》巅峰期的倒计时,腾讯未来可能遭遇因社交及游戏产品迭代带来的震荡。
马化腾没有理由不明白。公开资料显示,腾讯去年投资了多家“B端”企业,如快法务、活动行、销售易等,基本覆盖法务、活动、销售等各个垂直细分领域。
宿敌又重逢
在昔日BAT三杰中百度已掉队的情况下,腾讯和阿里的相爱相杀仍在持续。To B市场不可避免的一场鏖战中,宿敌又重逢。
毫无疑问,在腾讯未来“TO B”的征程上,阿里巴巴将是最强悍的对手。“如果我们做不好‘TO B’业务,别人能做好,那我实在想不出一个理由。”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王建勋就说过这样这样自信满满的话。
2017年10月11日,“阿里巴巴达摩院达摩院”始动,探索在机器智能、智联网、金融科技等多个产业领域的可能性。同时,“1+100个云栖小镇”计划开展,马云的目的很明确:继续深入推动中小企业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保持并扩大“B端”业务的领跑者地位优势。
近年来,阿里巴巴在“TO B”领域加大了投资力度。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阿里巴巴三大类投资项目中,“企业服务”排在“金融”、“电商”前头,去年70多次的投资里,“企业服务”领域的项目约有24个,占比31%左右。
以人工智能技术连接企业服务正是阿里巴巴的长项。去年11月29日,阿里巴巴1688平台全面升级,正式打造八大数字商业基础设施,包括:商家成长体系、数据体系、营销体系、广告体系、开放平台、交易支付体系、物流体系、金融体系等,以帮助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的交易和营销。
阿里巴巴最近一次在“TO B”领域对腾讯的压制,莫过于钉钉对企业微信的阶段性胜利。截至2018年3月,在钉钉平台上进行智能移动办公的企业超过700万家,个人用户超过1亿。与之对标的企业微信并未公开数据,也显然尚未形成分庭抗衡的气候。
与此同时 ,阿里巴巴的全方位“B端”生态已日趋丰满。例如,阿里妈妈从支持性部门转换为独立事业部;阿里百川搭建起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及商业化平台;收购高德地图和UC浏览器等。在企业应用层服务上,阿里旅行、淘宝联盟、阿里大鱼均有不俗表现。
但真正要让阿里警醒的是,但拥有腾讯文档、公众号、小程序、泛娱乐IP、人工智能系统等良好“To B”底子的腾讯真正觉醒,将对B端的攻坚战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时,战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毫无疑问,腾讯和阿里巴巴未来在“TO B”领域的真正一战,在于云。
攀云而上之战
目前,国内云计算市场已进入爆发增长期。2017年下半年全国“用云量”总量较上半年环比增长66.5%,年化增长率133.1% 。2018一季度增速再上台阶,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138.6%。
在“云时代”,阿里云无疑是当下的“头号玩家”。据权威研究机构IDC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调研结果》,阿里云稳居首位,而腾讯云目前位居第二。
根据阿里巴巴最新财报显示,2019财年第一季度财报中,来自云计算业务的营收为46.98亿元人民币(约合7.10亿美元),同比增长93%。创立于2009年的阿里云,今时今日已涵盖了多元化的行业和企业,包括消费、能源、金融、健康医疗、制造、多媒体、零售等行业,而受众市场也正在用数据回馈阿里云。目前,阿里云CDN服务客户超过24万客户,全中国互联网三分之一的流量由阿里云承担,近七成内容通过阿里云完成加速调度。
虽然在市场体量上与阿里云有明显差距,但腾讯云近年来的增速非常惊人,近两年来,腾讯云始终保持了100%的增长。至今,腾讯云已为超过百万开发者提供服务,最近又开放包括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25种AI服务,深入交通、电商、零售、医疗等领域,合作伙伴已经超过了6000家,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腾讯的大生态体系正在和腾讯云相互供氧。摩拜单车就是通过腾讯云获得一整套云端与车载模块的通信服务,其中包括解锁、定位、计费等的实时数据传输,保证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产品体验。蔚来汽车与腾讯云合作,将云技术嫁接于传统汽车行业中,构建智能车联网。
腾讯云甚至改变了一些传统行业的形态。百丽国际旗下深圳福田coco Park Nike店引入智慧零售解决方案,通过腾讯云大数据应用中台获得品类优化和销量预测,实现精准人货洞察,大幅提升经营效率。在门店销量及坪效方面,该店的客群画像有效提升了门店女性SKU转化率,实现女子区销售额月环比增长接近40%。再有,必胜客联合腾讯多个工具打造的智慧餐厅已在上海大宁开业,这些都是腾讯在To B领域开疆拓土的日渐积累。
最新IDC数据显示,腾讯云在游戏类、电商类、资讯社交类、交通出行类公有云服务市场以及视频云流量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截至2017年底,腾讯云的基础设施已覆盖全球21个地区,并在全球运营36个可用区,而阿里云今年3月开放印度尼西亚为全球服务的第18个区域。
但其实在业内人士看来,云服务乃至“TOB”领域的蓝海仍相当广阔,远不到赢家通吃的地步。竞争和对峙会将长期持续下去。在新的组织架构下,过往尚未能充分释放潜力的腾讯云,能否在独立成为事业群后,得到更多的资源倾注和战略支持,尚待观察。
既已提刀纵马,势必攀云而上。对腾讯来说,这是下一个10年最广阔的新征途。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LG新能源南京总部启动,智能电池生产引领绿色未来
- 东芝涅槃:退市裁员后重回盈利,改革之路如何重塑辉煌?
- 大众汽车管理层降薪风暴:奖金缩水,未来两年减薪10%,求真还需看业绩表现
- 知乎预测未来:黑神话悟空领衔,诺贝尔物理学奖成焦点
- 苹果新智能门铃:带Face ID、自研W-Fi芯片,安全与科技完美结合
- 天马科技果链新身份:苹果HomePod供应商,LCD屏成本仅10美元,真实揭秘
- OpenAI GPT-5研发遭遇困境:成本高投入低,预期效果不尽人意
- 保时捷将重新评估电动汽车计划:销量下滑,市场挑战加剧
- 美团旗下微信社群团购业务年底停运,揭秘行业变局
- 李斌直言不讳:萤火虫三重奏大灯设计拒绝iPhone影响,彰显独特魅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