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敏捷化竞赛
IFS亚太、中东及非洲大区总裁 Stephen Keys
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区块链……一场蓄力已久的企业数字生态革命已经爆发;全球化、个性化、敏捷化、服务化……企业数字化转型生存大赛已经拉开帷幕;贸易战、金融市场震荡、海外收购、消费升级…企业CIO们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在这样一个黑天鹅多过白天鹅的时代,传统企业如何大象起舞?如何在新技术浪潮中敏捷前行,赢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战役?
传统企业信息化和数字化的赋能者,ERP、EAM等企业应用厂商们也在展开一场进化角逐。今年6月份,全球知名企业级应用软件提供商IFS(艾菲诗软件)发布了近年来最为重大的一次产品迭代:IFS Applications 10,紧接着在7月份宣布任命Stephen Keys为亚太、中东及非洲大区总裁,推动IFS下一阶段的业务成长。
IT经理网近日对Stephen Keys进行了专访,就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深入探讨,重点内容如下:
全球化的关键是敏捷化,但敏捷化的关键是什么?IFS有什么经验和建议?
Stephen Keys:敏捷(Agile),是互联网企业和创业公司中比较流行的一个概念,很多人认为敏捷方法并不适用于大规模的传统企业。但是正如规模化敏捷成了企业信息主管们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过去只有互联网公司和创业公司才会谈论敏捷,而如今500强的企业也在开始谈论敏捷,这就好比大象也要学会跳舞。
敏捷的核心要义是以用户为中心,而成功实施敏捷的关键环节是一线人员,包括一线人员对敏捷方法和工具的认知和理解,也就是敏捷思维和敏捷能力的打造,也包括个人生产力、满意度、创造力和安全感的全面提升。IFS的产品向来强调用户体验、易用性和可访问性,IFS Applications 10这次重大迭代中我们进一步强调这一点,因为作为敏捷企业我们能更敏锐地感知用户需求并快速响应和交付;我们的终端界面很早就实现跨平台和屏幕适配(responsive),在手机、平板电脑和PC上为一线人员提供一致的、无缝的、易用的、美观的用户体验。
总之,敏捷化发展对于许多结构更为传统的组织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IFS在业务中采用敏捷的方法时也曾面临着这样的难度/挑战,但我们也发现敏捷型业务确实有利于推动我们以用户为中心的转型。我们让客户对正在进行的开发工作使用敏捷型的管理方式,使企业能够更快地响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最新的技术趋势。
敏捷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敏捷的发展有助于减轻长期、复杂的开发周期所产生的风险。换个说法,过去我们总说是“大鱼吃小鱼”,而在今天的市场,正确利用敏捷化,这是“快鱼吃慢鱼”的时代,企业正逐渐意识到这一点。作为一家具有丰富经验的全球化公司,IFS可以提供超越纯粹技术的知识共享。通过分享我们在敏捷性的经验,与成千上万的客户实现世界各地的对话。
对于ERP行业来说,敏捷应当成为一种基因。基于过去20多年来我们从事ERP行业的积淀,IFS深谙最重要的“传统”就是变化——通常是迅速、彻底的变化。这就要求为什么无论您采取何种生产模式,或者混合模式,IFS应用系统总能帮助您既可以适应变化,又能对企业进行全面控制的原因。我们如此关心一线人员的用户体验,以及员工生产力的提升,以及多年来快速持续地在产品端迭代来响应用户需求,都是IFS的敏捷理念的一种体现。我们相信如今是快鱼吃慢鱼的时代,真正的赢家是足够敏捷的公司,而不是具有先发优势的公司。作为传统企业的软件提供商,IFS认为在帮助企业实现敏捷化和数字化转型中,只有软件企业自身率先践行敏捷,快速响应用户需求,才有可能为客户提供有效的助力。
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都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要素和驱动力,企业IT应该采取何种演进策略,来平衡收益和风险?IFS如何看待新技术对自身、市场和用户的挑战和机遇?
Stephen Keys:企业数字化其实是很好的利用技术为自己创造竞争优势。在IFS Applications 10中,IFS创建了一个平台,可以轻松地与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和人机交互)连接,来帮助客户建立竞争优势。例如,我们有客户探索利用AI来实现需求预测,企业与IFS这样的成熟应用提供商合作,能够大大降低试错成本,加快创新和产出速度。
我们的策略和建议是:
作为供应商,了解最新技术,密切参与企业数字化进程。这些支持是通过IFS定期提交客户简报、用户会议以及全球用户大会等实现的。
花大量的时间思考如何通过与企业进行有意义的对话,来应用新技术去解决真正的业务问题。
建立国内外不同行业的并行网络,讨论创新新技术的实际应用。作为一个具有强大本土影响力的全球化公司,IFS有义务有能力促进这种思想交流。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把来自世界各地的创新带到中国,帮助中国跨国公司在海外拓展业务。
作为市场中创新和迭代最为积极的企业应用套件之一,IFS Applications 10整合了人工智能(Chatbot)和物联网等技术,号称有500多项产品改进,但最重大的改进是什么?
Stephen Keys:IFS在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至今已走过了19年。如今,IFS帮助我们的中国客户在成功实施了易于部署的ERP/EAM系统,在其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发挥了最佳杠杆作用,解锁了极大的商业价值。我们通过前沿技术和行业知识,以确保IFS在国内外竞品间的优势。IFS Applications 10是我们核心、组件化平台上的一次重大升级。我们认为它无与伦比的优点将给现有客户以信心,并吸引更多新的客户。它具有改进的用户界面和多个适配器,以帮助连接客户利用现有技术,例如:
更棒的人机交互和用户体验(UX)
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测性维护和服务管理,包括(例如)人工智能的需求预测
IFS Applications10尝试着将现有平台的使用简化,包括基于规则的过程自动化
对于与传统企业合作紧密的企业应用软件提供商,IFS如何看待新一轮全球化机遇?
Stephen Keys:全球化的新趋势中,传统企业,尤其是制造业走到了互联网公司的前面,但也面临全新的挑战。与互联网经济的全球化属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去20年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全球化并不顺利,相反在“走出去”的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的传统企业反而成了开拓者和主角。
中国企业正在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过去全球化主要围绕外国企业进入中国的本地化,包括对中国市场文化、社会责任、合规等方面的理解和根植。而当下和未来,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近年来通过收购国外优质企业快速拓展国际市场,“走出去”正在成为全球化的主题。这种转变,意味着企业在考虑全球化和数字化转型的时候,需要打造能够普适全球多个地区文化、法规、商业规则的数字生态系统。
IFS的优势是在全球各地区市场各行业都有非常出色的客户和实践经验。不论是企业数字化转型也好,全球化、贸易战也罢,这些挑战对于中国企业和CIO们来说,可能反而会带来无限机遇。中国企业有很多机会通过利用全球尖端科技(不仅仅是美国)获取优势,从而在包括亚太区在内的海外市场获得新的增长点,而IFS正能够帮助这些新兴的跨国公司。IFS在全球50多个国家都有分公司,IFS的解决方案可以扩展到支持当地特殊的法规和商业规则,并且提供语言支持。我们的策略是全球化布局,本土化定制。
作为新的亚太、日本及中东非大区总裁,您如何看待中国市场在区域中的特征。有哪些重点策略可以分享?例如本地合作伙伴和生态的建设蓝图。
Stephen Keys:自1998以来,我一直在中国从事商业活动。我惊奇地看着中国经济奇迹式的发展。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往往很难知道从哪里开始抓住真正的机会。我的经验告诉我:
必须集中在重点细分行业。IFS将瞄准那些在我们所服务的所有市场中排名第1或第2的行业。
我们对合作伙伴的要求主要有两点,高度专注、关注客户。IFS在考量一家企业时,会看它试图实现什么、分析其发展障碍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帮助它等,我们在这些问题上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到最好。根本原则就是我们可以一起为客户服务,创造真正的价值。
必须建立强有力、可靠的合作伙伴网络。技术和行业经验的结合对我们的客户至关重要。合作伙伴可以帮助扩大我们的业务格局,并在中国发展更多的企业客户。合作伙伴是我们未来发展计划的关键因素和重点导向。
持续为我们的员工提供培训和教育。中国特色的商业/市场环境是什么,这是我们的团队在中国的培训、以及高级领导层的教育所必须要了解的事实。例如,我们本周刚拜访了我们的老客户长江电力,并一起参观了三峡大坝。
IFS在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感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注重人的发展、环境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关于制造业的未来,您如何解读《中国制造2025》国家十年规划?如何看待GE出售工业互联网平台Predix?
Stephen Keys:制造业是IFS的核心力量,我们可以把IFS在全球收获和积累的经验带去给当地企业,帮助中国企业寻求海外扩张作为其战略的一部分。我们正在投资当地人才,以提高战略的执行力。通过使用组件式、易部署的IFS Applications10的企业应用管理平台,帮助企业更好的利用尖端技术实现差异化发展。
说到“中国制造2025”的10个关键领域,IFS在控制工具、航空航天、航运、铁路和其他资产密集型业务,以及电力设备领域有着较大的优势。我们与许多OEM公司和制造自动化公司合作,以真正提高他们的执行能力。我们乐于分享我们的知识和知识产权,以帮助中国企业在国内外提升竞争力。
至于GE出售Predix,我认为对于包括中国制造企业在内都有很大触动,这件事至少说明两点问题:首先,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不是大干快上,一蹴而就的事情。其次,推动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需要企业建立一个开放的数字生态系统,即使是GE这样的行业翘楚,也不能闭门造车,一意孤行。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