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能上半年业绩暴涨,海面之下早有布局

今年6月,随着被业界称为“5·31新政”的发布,众多国内光伏上市公司纷纷进入调整期。

新政直接叫停普通光伏电站,提出控制分布式光伏规模,降低补贴力度,这对国内长期依靠补贴生存的光伏企业来说,无异于一夜之间寒冬来袭。

在行业思考如何过冬之时,8月30日,汉能薄膜发电集团发布了自己2018年的年中业绩报告。

报告显示,在截至2018年6月30的六个月内,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收入达204.15亿港元,同比增长约615%,实现了业务大幅增长。同时,集团于期内实现73.29亿港元盈利,相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30倍。

此时此刻,这份颇为亮眼的年中报表,无疑给整个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

经过这场洗礼,中国光伏产业终将告别原有的补贴式发展模式,进入自我造血的正向循环。而汉能的非典型成长方式,或许能成为中国光伏行业值得借鉴的样本。

纵观汉能在光伏产业发展的十年,其清晰的战略,以及执行战术的韧性,无疑是汉能由弱到强,并成功挺过5·20打击等一系列变化的重要因素。

坚持薄膜太阳能战略

2012年,《中国企业家》杂志发文称:过去十年来,如果有一个行业笼罩的光环能与互联网相媲美,一定是光伏;如果有一个产业激发地方政府的追逐热情超过房地产,一定还是光伏。

这段话,形容整个光伏产业的盛况没有问题,形容光伏产业中的晶硅行业也没有问题,但绝对不适合汉能所进入的薄膜太阳能领域。

2010年,汉能进入太阳能光伏市场时,晶硅企业占据整个光伏产业的95%以上,在公众认知中,光伏太阳能就等于晶硅。尽管如此,汉能依然选择了薄膜太阳能。

在他们看来,薄膜技术的生产成本虽然偏高,但技术潜力大——理论上,薄膜发电的转换率可以提升到50%以上,且具备弱光性发电、柔韧性及运用广泛等特点。进入薄膜太阳能产业后,汉能通过海外并购模式,将世界上最先进的薄膜技术竞相收入囊中。

直到2015年,汉能逐渐迎来了春天——薄膜技术日臻成熟,政策扶持鼓励,产品也得到广泛运用。这一年,汉能创始人李河君以1600亿元身家成功登顶“2015年胡润全球富豪榜”,成为新的中国“首富”。

意外恰恰在此时到来。2015年5月20日,在香港上市的“汉能薄膜发电”股价持续上涨后,突然遭到多家国际对冲基金联手做空。短短20分钟内,其股价遭遇断崖式下跌,超过1400亿港元市值瞬时蒸发,汉能被迫申请临时紧急停牌。

这一事件让汉能面临多重质疑。7月15日,香港证监会宣布,暂停汉能薄膜发电的股份交易。汉能持续至今的暂时停牌就此开始。

与停牌一同而来的,还有各种嘲讽挖苦,以及银行抽贷,大客户终止合作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汉能进入近两年的蛰伏期。蛰伏期内,汉能坚持薄膜太阳能的发展战略,对内进行组织结构的改革,对外则加快了市场化进程,在分布式光伏发电市场提前布局。

此外,汉能提出了移动能源概念,为汽车、商用无人机、可穿戴装备、电子产品等行业提供光伏移动能源的解决方案,由此撬动巨大的市场需求。如今,得益于汉能的努力,一个万亿级别的薄膜太阳能市场已经形成。

近年来,其他企业逐渐认识到了这一市场的广阔前景。不久前,中建材、中国神华等央企纷纷入局薄膜太阳能领域。这无疑标志着,薄膜太阳能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

尖端技术国产化

2018年初,汉能在薄膜太阳能技术领域再次刷新3项世界纪录:砷化镓单结量产组件效率达到25.1%;铜铟镓硒玻璃基全面积组件效率达到18.7%;柔性溅射法冠军组件效率达到19.4%。

普通人或许不清楚这组数字的意义。这意味着在薄膜太阳能领域,汉能已经取得了世界范围的绝对优势。

这样的成就来之不易。2012年到2014年,汉能陆续将德国Solibro、美国MiaSolé、GlobalSolarEnergy(GSE)及AltaDevices这四家当时拥有全球最先进薄膜太阳能技术的公司收入囊中,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领先的薄膜太阳能公司。

但如果不能将并购得来的技术整合转化,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创新能力,那么这些技术就只能是无源之水。这种情况下,汉能最多只能赚一把快钱,迟早会再次被其他公司超越。汉能的目标,是将旗下的多条技术路线统一整合,并使之国产化。

今年8月25日的亚布力夏季论坛峰会上,新东方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演讲时提到,中国的科技应用水平不低,但多数利用的是中国人的低级趣味。他认为,一家公司只有创造出真正影响全世界的科技产品才是厉害的。在中国,企业家要做有情怀的事情,而不是想着捞一把是一把,哪儿能赚快钱往哪儿冲。

但要做有情怀的事情,注定不会轻松。据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以来,汉能在薄膜太阳能领域,用于全球技术并购、整合,自主研发以及项目建设等的投入,累积超过800亿元。

每一项技术的国产化都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以MiaSolé柔性薄膜组件为例,其国产化的关键,是核心材料铜铟镓(CIG)靶材的国产化。为了让员工了解掌握相关技术,汉能派团队员工分批赴美接受为期3个月的培训。

在CIG靶材技术国产化的关键时期,汉能遭遇了5·20打击,集团内部资金紧张。负责这项任务的徐晓华还记得,当时管理层曾严肃讨论过是否要继续国产化,最终的决定是继续做下去。

终于,经过3年的努力,靶材国产化的各项要素一一齐备。今年6月27日,汉能薄膜发电集团首批铜铟镓靶材在MiaSolé泉州靶材厂出货。

如今,MiaSolé已经实现靶材设备的国产化,其成本为进口设备的一半,交期也由一年多缩短为六个月,为MiaSolé技术在国内大规模扩产奠定了基础。

在海外技术国产化的同时,汉能也在对原有技术优化升级。为此,汉能先后在北京、四川、江苏、美国硅谷、德国、瑞典等地建立了8个研发中心,由此形成全球联动的技术研发体系,建立起全球创新协同机制。

这样的机制,让汉能各条技术路线屡创转换率的新纪录。8 月 23号,中国可再生能源大会发布了8项年度中国太阳能电池认证纪录。其中,汉能获取了砷化镓单结,砷化镓双结,铜铟镓硒、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四项的年度认证纪录冠军。

目前,汉能已经成为薄膜发电领域的全球专利“大户”。据公开资料显示,现阶段汉能薄膜发电全球累计专利申请超过 3700 件,授权专利超过900件。

优化公司结构

2017年汉能进行了公司的内部架构调整,精简和加强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以对光伏产业链进行针对性布局。

目前,汉能以产业链上下游的业务发展制定了不同事业部。

其中,上游业务主要包括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以及整线生产线的研发、设计、销售及交付,并提供相应配套技术服务,薄膜太阳能整线生产线“交钥匙”解决方案。而下游业务则主要为研发、设计、集成和销售分布式发电系统、移动能源应用产品并提供相关服务。

上游业务中,汉能抓住国家能源结构和地方经济转型的机遇,在2017年,同国内多个移动产业园项目签订了大额设备及服务销售订单。

生产线投产以后,政府将引导所辖市内每年新建设,优先采用产业园项目公司的产品。由此既帮助地方政府完成了当地的经济转型升级,又帮助产业园项目在商业上取得成功。

据悉,截至2017年12月31日,已经有三个移动产业园项目公司,向汉能购买了薄膜生产线,分别为绵阳、大同以及淄博产业园项目。这次发布的中报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集团通过研发、设计、销售的多条薄膜太阳能高端装备产线,为集团带来了约190.84亿港元收入。

目前,汉能正与更多各地产业园进行洽谈合作,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移动产业园与汉能签约。

在下游业务方面,依靠薄膜太阳能产品柔性、轻巧、以及弱光性能优异的竞争优势,汉能面向To C大众消费市场,推出了户外用品、共享单车移动能源解决方案、发电纸、汉瓦、汉伞等一系列产品。

其中,今年四月推出的“汉伞”(Humbrella),是全球首款基于柔性薄膜太阳能技术的多功能伞,集离网供电、储电、夜间照明、终端充电四大功能于一体;而同月推出市场的单玻“汉瓦”(HanTile),则较去年推出的双玻汉瓦更轻、更薄、造型更美观、性能更优异,为建材应用带来重大的商业和环保价值。

通过集团现有的经销商模式,截至今年6月30日,下游业务为汉能带来了13.3亿港元的收入,同比长17.9%。随着产品的不断完善,该业务必然会成为汉能新的利润增长点。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汉能下游业务产品销量及潜力的增长,必然会促进产业上游生产线增长,以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上下协同,由此形成完整的薄膜太阳能产业生态闭环。

中国光伏产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一批像汉能这样,拥有独立知识产权以及有竞争力产品的行业精锐,对他们来说,5·31新政只不过是一次迟早要来的成人礼。

长远来看,光伏产业依然是我国可再生能源领域发展的重中之重,而新政无疑是在告诉中国光伏企业,唯有学会真正独立行走,才能在清洁能源时代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8-09-04
汉能上半年业绩暴涨,海面之下早有布局
今年6月,随着被业界称为“5·31新政”的发布,众多国内光伏上市公司纷纷进入调整期。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