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越来越离不开智能设备。手机、电脑、路由器、智能摄像头等等,这些智能设备的普及,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安全隐患。
而近几年,“物联网”的概念开始让人们认识到智能家居的重要性,而所有智能家居,在使用场景中,都需要一个入口——门,如此看来,智能门锁,便成为智能家居的入口级产品,也担负着智能设备的物理安全责任。
在我国,智能门锁普及率不及5%,一方面是千亿级别的巨大市场空间,一方面是没有统一标准的行业乱象。面对这样的矛盾,最近联想旗下智能物联赋能品牌Lecoo发布的智能指纹锁,似乎凸显了不一样的意义。
今年5月的“小黑盒秒开智能门锁”事件令整个行业陷入了家居阴谋论的危机,智能门锁的安全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门锁”是一个家庭安全保障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后一道防线。在整个智能门锁行业即将陷入信任的寒冬之时,消费者正需要一款真正经得起考验的产品重建信任。Lecoo智能指纹锁R1,也许就是那款来拯救信任感的产品。
Lecoo智能指纹锁R1具有“银行级安防”的最高安全系数,通过“五重杜绝”形成主动性安全。即:杜绝假指纹开锁——采用银行同款瑞典FPC活体指纹传感器,可以杜绝假指纹、假手指开锁;杜绝“小黑盒”攻击——配备进口ST多核低功耗处理器,能轻松化解1万5千伏静电电击,“小黑盒”也束手无策;杜绝密码被偷瞄——32位虚位密码的配置,用户随意输入32位密码,其中只需包含连续6位正确密码,就可以打开门锁;杜绝暴力撬锁——锁体装置多重防盗传感器,一旦有撬锁等非正常开门方式,便会立即感知并报警;杜绝猫眼开锁——机械保险栓拥有专利工程学背书,杜绝猫眼开锁可能性,同时还防止宝宝或宠物意外开锁。
其实放眼国内智能门锁行业,有1300多家生产企业、2800多个品牌都在以“安全”为噱头,企图成为家庭安防第一线最受青睐的一员,但“小黑盒”事件的冲击、用户的负面反馈、产品的问题频频……都在将劣质产品的代价转移到整个行业,恰是需要有使命感的品牌、能保证安全的产品来重塑消费者对智能门锁行业的信心。
那么Lecoo智能指纹锁R1这次会不会有所不同?目前来看,它的“银行级安防五重杜绝”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颗定心丸,让家庭安全系数更上一个台阶,也将让大众对家庭安防产生更高的期许。但产品力不能只停留在宣传用语上,联想Lecoo还打出“全民试用,不满意无条件退款”的政策,鼓励大家亲身体验智能指纹锁的便捷与安全,这一举动彻底燃起了消费者对智慧家庭的新希望。
说起Lecoo,它其实是联想旗下面向消费者的智能物联赋能品牌,于今年4月首次亮相,并同步发布了首批产品:Lecoo“看家宝”智能摄像机、Lecoo“倍爱宝”宝宝成长记录仪和Lecoo“掘金宝”智能路由器。而今,这个关乎消费者生活品质的品牌推出了第二波重量级新品智能指纹锁R1,再一次惊艳了行业,俘获了无数用户的关注。
其实不难看出,发布智能指纹锁R1这一举动,是联想在明确了SIoT业务布局后,将“智慧联想,服务中国”战略愿景落地的又一次里程碑事件。
据悉,Lecoo智能指纹锁R1在8月23日开启预售,凡在8月23日-9月30日期间下单购买的用户,均可参与为期30天的全民试用,试用期后不满意可退货退款。更有三年免费质保作为加磅服务。
这场看似有些“赔本”的买卖,其实正是联想及其产品一直以来所追求的质量至上,用户至上的原则,也体现了联想自身的底气与对智能家居布局的实力。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网信办严打网络侵害未成年人行为,守护成长新篇章
- 豆包大模型升级引爆股市,字节紧急警示:小心为上
- 小米YU7无伪装实车首次曝光引热议,小红书封号事件冲上热搜,科技圈又掀波澜?
- 警惕讨好型人格:赚钱路上,人格魅力并非一切
- 小米SUV坠崖一家四口奇迹生还,车主回应:别夸大其词
- 金融AI大模型新突破:奇富科技AI产品小奇引领行业,重塑金融未来
- 谷歌携手Apptronik,AI+机器人引领未来:商业化人形机器人新纪元
- AI盛宴即将上演!李想回归,理想汽车12月25日揭秘未来驾驶新篇章
- 特斯拉Model Y劲敌来袭!明年登陆英国市场的未来乐道L60引爆期待
- 火山引擎总裁回应豆包大模型定价:如何确保合理毛利,揭秘行业内幕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