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的火热来袭,机器视觉一直是人工智能最炙手可热的领域。旷视科技Face++
(以下简称旷视科技)是国内计算机视觉领域最早创业的公司之一,也是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科技企业,已于去年10月份完成4.6亿美元的C轮融资,刷新了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单轮融资最高纪录。其联合创始人兼CEO印奇曾受邀出席2017亚布力论坛天津峰会并在青年论坛上做了精彩分享。
1月10日下午,亚布力青年论坛一行以“让机器看懂世界”为主题,走访了位于北京海淀区的旷视科技。亚布力论坛理事,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艾路明、正略集团董事长赵民;亚布力青年论坛轮值主席陈奕伦;亚布力青年论坛理事,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毛赛、红星美凯龙控股战略投资部总裁车一鸣;衣二三联合创始人王琛,北京康泰医桥网络技术有限公司CEO田明,恩泰天使礼仪有限公司总裁陈竹溪,领团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张含雪等二十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亚布力青年论坛轮值主席陈奕伦在致辞中介绍了青年论坛的由来, 并表达了对旷视科技的浓厚兴趣。随后,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印奇讲解了公司的基本情况、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以及产品的实际应用。
旷视科技创办于2011年,是个典型的大学生创业故事,三位创始人都是清华大学姚期智班的同学。从大二开始,印奇和另一位创始人唐文斌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参与微软人脸识别引擎的研发工作。虽然当时的人工智能在大众眼里还被认为是“骗局”,但印奇对人脸识别技术很是着迷。他们发现通过对深度学习的应用,机器能够在很多单点能力上远远超过人眼。正是因为看到这样的潜力,三位创始人成立了旷视科技。他们当时的想法是从人工智能技术出发,研制“机器之眼”,用它读懂世界。
2012年,旷视科技以“Face++”为名推出了一个人脸识别云服务平台,能够免费为开发者提供一整套世界领先的人脸检测,人脸识别,面部分析的视觉技术服务。印奇称,免费开放平台是出于一个非常极客的想法,但好处就是由此得到很多数据,这是一个“用算法换数据,用数据提升算法”的过程。截止到2017年12月份,Face++开放平台的 API 已经服务了全球超过10万名开发者,总调用次数达60多亿次。
和许多技术型公司不同,旷视科技对于产品和业务的规划比较清晰。据印奇介绍,旷视科技最早从人脸识别技术切入,目前主要业务来自于移动应用、地产、金融三个领域,主要的应用场景则分为线上和线下。线上应用主要以金融为核心,也是旷视科技最成熟的业务。目前,已经有多家银行采用了旷视的人脸识别技术。同时,除了锤子科技、华为、vivo、小米等智能手机厂商以外,旷视科技的合作伙伴还包括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华为、联想、滴滴、今日头条等公司。
线下则主要服务于“城市大脑”。印奇认为:安防是未来城市和物联网的雏形,它未来一定是偏网络化、中心化、多层级的解决方案。而想要构建城市大脑,安防、金融、零售、智能物流、智能制造等实现统一的结合必不可少。可想而知,整个产业链十分庞大,但能够让人们的生活变得安全又便捷,大大提高城市效率。旷视科技刷脸系统Face++所提供的智能监控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安保领域。数据显示,旷视科技的智能行业解决方案已经为全球 2.5 亿人实现了远程实名验证服务、并为 26 省公安系统提供了实时警情数据服务,其中直接协助警方破获案件上千起、抓获、控制的在逃人员超 3000 人。
目前,旷视科技共有约1000名员工,其中一半以上都是研发人员。其核心研发团队由来自清华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等一流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极客组成。
在提问互动环节中, 嘉宾就旷视科技未来发展方向、隐私保护等问题踊跃提问。印奇称,数据在未来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任何一个大的技术变革往往都是先从面向企业级或者政府应用开始的。技术成熟成本降低后,一定会大规模进入消费者场景。旷视科技未来几年会继续深入B2B市场,当技术更加成熟的时候,希望有机会把这个技术带到大家的生活中。
最后,旷视科技CFO王海桐、旷视科技品牌与市场中心总经理谢忆楠带领嘉宾参观了展示大厅并合影留念。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RTX 5090显卡震撼来袭:一卡两倍强,价格也翻倍!国行售价起价16499元
- 戴尔重塑PC品牌:别出心裁的命名惯例,是否引领新潮流?
- 刘强东回馈家乡,教师每人获万元红包,年货满满暖人心
- AI Agent引爆新风口:数万亿市场待挖掘,未来已来!
- OpenAI奥特曼谈AI定价:揭秘AGI门槛,理性剖析AI新时代
- 特斯拉销量下滑,全球第二宝座岌岌可危,未来何去何从?
- 2024年Q4中国手机市场激活量榜揭晓:华为稳居第一,小米跻身第二,荣耀、OPPO等紧随其后
- Akamai退出中国:云端巨头的战略调整,还是市场变化的挑战?
- 炫酷皮衣侠现身!黄仁勋手握RTX 5090震撼全场
- 索尼本田合资新品牌首车发布,高管曾公开贬低中国电车引热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