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笔者(莫昌佑)在《索尼新静界 索尼WI-1000X无线降噪耳机体验评测》一文对WI-1000X的整体效果(降噪/音质/佩戴)有一个较为正面的评价,但是后续也有很多读者私信我们,询问Bose QC30与WI-1000X这两者该如何抉择,由于当时并未能接触到Bose QC30这款产品,所以无法做出解答。而现在笔者(莫昌佑)已经同时拿到了这两款市场热度较高的无线降噪耳机,希望各位能在看完本文后对这两款无线降噪耳机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知并选择合适自己的产品。
外观
外观方面,索尼WI-1000X和Bose QC30两者都采用了颈挂式的设计,Bose的颈圈为类肤材质,磨砂手感,而索尼WI-1000X则是,通过铝合金、塑料以及仿真皮革三种材质进行混搭。
Bose QC30是两根耳线直接从颈圈上并出,无法收纳,也正是因为无法收纳,耳线的长度也较短。而索尼WI-1000X在颈圈左右两边采用隐藏式的收纳,用户在不使用的时候可以将耳机线材放入左右颈挂缝隙处。
索尼WI-1000的按键全部集中分布在颈圈内侧,右边是环境音与降噪切换功能键、左边依次是通话/播放键、音量加键、音量减键、电源键。WI-1000X整机只有5个键,4个按键在左颈、1个按键在右颈,按键为3D立体式设计,防误触,日常使用起来,基本会有误触的情况
Bose QC30的按键则是分布在颈圈的右侧和耳线上,右侧内部只有一个蓝牙/开关机键,线控上则是音量调节/曲目切换/降噪大小调节。
耳塞部分,由于两者都是无线降噪耳机,它们的听筒背部都设有用于降噪的收音开口(内部是降噪麦克风)。虽然两者都是入耳式设计,但是Bose QC30为侧入式,而WI-1000X为传统入耳式
佩戴
Bose QC30的重量在60~70g,采用O形颈圈设计,贴合人体颈部,整机的重心位于圆心的附近,颈圈的躯干富有弹性。由于Bose QC30没有耳线收纳的设计,因此它本身的线材较短,但在不同颈长的用户佩戴后也不会出现耳线太短的尴尬局面。
WI-1000X的重量在60~70g,重量与Bose QC30差不多,佩戴上后颈部可以很好的贴合WI-1000X内侧的仿真皮革,通过隐藏式线性收纳,用户根据个人尺寸将耳机线材适度的抽出,以选取最佳的线材长短。WI-1000X在设计上有稍微有些向下倾斜,而且由于耳机本身的重心放在了按键的部位,所以WI-1000X的佩戴是非常稳固的。
体验
App
索尼WI-1000X
功能方面,WI-1000X支持索尼官方的Headphones App,手机通过蓝牙/NFC连接上WI-1000X后,即可在Headphones App中调节相关音效选项。WI-1000X加入了自适应声音控制模式,它会根据用户的使用状态自动识别四种不同的使用场景:正在停留、正在步行、正在奔跑、搭乘交通工具,在四种不同的场景下,WI-1000X会自动调节环境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控制环境声的大小,以及决定是否开启降噪,例如在用户处于停留状态时,它会保留较多的环境声,让用户可以在戴上耳机的状态下依然能而听到周围的人声,在搭乘交通工具的状态下,它则会关闭环境声并同时开启降噪模式,让用户最大限度的聆听音乐。如果用户觉这项功能并不适合自己,也可以在Headphones App中关闭自适应声音控制这项功能,长期开启降噪模式。
除了自适应声音控制模式外,WI-1000X还率先支持了索尼独特的气压降噪优化技术,在飞机上,通过气压降噪优化技术,对环境气压进行检测,并调整至当前气压下最合适的降噪效果,满足高空降噪的需求。
除了以上两项之外,Headphones App还支持声音位置模拟、环绕(VPT)、声音均衡器、声音质量模式等等音效调节功能,非常的全面。
Bose QC30
相比于WI-1000X,Bose QC30官方的App功能性将对简陋一些,主要是可通过App来调节Bose QC30的降噪强度。
音质&降噪
降噪:
Bose QC30的降噪在功能区分上没有索尼WI-1000X那么智能,索尼WI-1000X有多种降噪模式,会随着用户使用状态的改变而自适应变化,调整最佳的降噪状态;而Bose QC30则是直接有一个降噪调节,用户可以自主调节降噪程度,Bose QC30的这个降噪在调节到最大值的时候,它的降噪程度比索尼WI-1000X要强一些。
Bose QC30的降噪比较暴力,用户可手动调节,在我们使用了两周之后,确实是发现它的最高降噪水平要比索尼WI-1000X强一些,能隔绝更多的外界环境音。相比之下,索尼WI-1000X的降噪效果虽然比不上Bose QC30,但它的降噪依然能满足绝大多数使用场景,可以有效的隔绝周围环境音,在车声、街道人声、办公室人声、建筑工地环境噪音等等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而且能智能识别场景,自动配置降噪方案。而Bose QC30的降噪则是力度较猛,特别是在降噪开到最大值的时候。
虽然Bose QC30的降噪比索尼WI-1000X更强一些,但其实我们有时候并不需要那么强的降噪,降噪效果也不是越强越好,主动式降噪的原理是使用反向声波来抵消外界噪音,当这种反向声波刚好中和外界噪音的时候,这是最佳的状态。而如果用于降噪的反向声波强于外界噪音的话,虽然它也能起到降噪效果,但相比于那种“刚好中和”的状态,降噪过猛的情况下多余的反向声波就会变成“噪音”,同时还会影响耳机的音质。也正是因为如此,Bose QC30的降噪虽然很强,但却不能简单的评价为“更好的降噪”,而WI-1000X降噪虽然没那么强,却更适合大多数用户,用起来更舒心。
音质:
Bose QC 30的低频量大,动感强,但是音有些杂,整体的解析低,单薄欠缺爆发力;中频棉柔,但是人声在部分情况下会显得有些稀疏,男声浑厚,有沧桑感,女声不够纯净,能听到齿音,相比于女声来说,Bose QC 30更适合听男声。Bose QC 30的高频表现要好于中、低频,高频延伸有序,衰减顺滑,泛音较少。
正如笔者(莫昌佑)之前在《索尼新静界 索尼WI-1000X无线降噪耳机体验评测》中写道的那样,WI-1000X大体上保持了索尼无线耳机家族的一贯风格,中、低频突出,高频稍弱的特点,总体的风格偏流行、ACG。与Bose QC 30相比,虽然WI-1000X并不是一耳朵的区别,但也很可能是两耳朵、三耳朵的区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Bose QC 30的强项在于高频,弱项在于中、低频,而WI-1000X则是刚好相反,它优势在于中、低频,高频表现稍弱。
索尼无线耳机家族一惯的风格是中、低频突出,但是却不是以量著称,索尼很喜欢将低频调成爽快但不轰耳的感觉,WI-1000X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WI-1000X的低频量感比Bose QC 30低,这是很明显的,但它却拥有更佳瞬时动态响应、低频高低起伏明显,层次分明,整体更具爆发力;中频方面,WI-1000X偏女声,中频微微前突,声感偏甜,偶尔也会有破音部分,但是不多,特别是齿音方面WI-1000X控制得比较得当,齿音很少,而男声相比Bose QC 30就没有那么沧桑,属于那种小鲜肉的声音;高频是WI-1000X的弱项,它的高频没有中、低频那么华丽,音色较为朴素,延伸不高,仔细听能听到些许泛音的情况,但是仍然可以接受。
总结
Bose QC 30和索尼WI-1000X是无线降噪耳机市场中的两款热门产品,由于两者的造型、品牌影响力、价格这三方面都比较接近,许多用户会将两者进行对比。在笔者(莫昌佑)的实际体验过程中,Bose QC 30确实是拥有更强的降噪效果,用户可以直接调节耳机的降噪大小,但这种将主动权交给用户的做法并不适合于所有用户,多数用户都不清楚当前的环境需要多大的降噪值。相比于一般用户,Bose QC 30更适合那些经常处于强烈噪音环境下的老司机,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只要把降噪开大最大就好了,因为这样做肯定是没错的。而WI-1000X则是一种更智能的降噪,虽然它的最强降噪效果不如Bose QC 30,但它能给用户最适合自己的降噪(自适应降噪),对于我们日常能够接触到的环境噪音来说,这样的效果已足够。至于音质方面,则是因人而异,索尼WI-1000X偏中、低频,Bose QC 30偏高频,索尼是清纯的女声,Bose是沧桑的男声。
综合来说,无论是Bose QC 30还是索尼WI-1000X,都是市面上非常不错的无线降噪耳机,特别是这种颈挂的方式,不仅为耳机提供了更强大的续航支持,在用户不使用的时候还能直接挂着,笔者认为这样的携带方式相比于AirPods等全无线式产品在不使用的时候要放回盒子里要更为便利。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苹果涉罪指控:刚果金指控供应链涉嫌血矿,法国比利时展开调查
- 蚂蚁集团辟谣:别再“借壳”传言,我们专注于业务发展
- 美加州计划2035年前全面禁售燃油新车,电动汽车成未来主流
- 美联储降息特拉斯暴跌,市值蒸发9600亿,经济风暴来袭?
- 苹果"断舍离"硬件订阅:告别手机换代焦虑
- 谷歌新规引担忧:外包人员被迫评估自己不擅长的回复,工作权益何在?
- 两大科技企业网络防线再受挑战,国家应急中心揭秘网络攻击真相
- Netflix荷兰违规数据使用被罚475万:忽视客户知情权
- 联电打破台积电垄断,成功赢得高通先进封装订单,竞争新篇章开启
- 英伟达黄仁勋揭示GB200生产动态:稳步推进,积极创新,引领行业新风向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